淄博9月16日訊 9月16日晚6點半,電影《堅守1200秒》首映禮暨新聞發布會在沂源縣文化廣場舉行。作為沂源縣首部紅色院線電影,《堅守1200秒》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再現了戰爭年代的艱難與悲壯,該片從準備籌劃、拍攝到上映歷經三年多時間,將於9月17日上映。
歌舞表演《沂蒙山我的爹娘》。
沂源縣作為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縣有2.3萬人參軍參戰,2100多人負傷致殘,1800多人壯烈犧牲;老一輩革命家陳毅、羅榮桓、粟裕、遲浩田等都曾在沂源戰鬥和生活過。電影《堅守1200秒》根據《沂源抗戰記事》中真實故事改編,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軍區特務營在對崮山與日軍發生慘烈激戰,教導員唐建衡犧牲,營長嚴雨霖帶領部隊堅守最後20分鐘,保證了山東軍區機關的順利轉移,在重重圍困下,寧死不屈,與戰友跳崖,嚴建軍與7名戰友倖存,歸隊繼續戰鬥的故事。
該片將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不怕犧牲的抗戰故事藝術地呈現在銀幕上,伴隨著《這就回家》的主題曲,觀影者可以逼真地感受到歷史中那慘烈而真實的1200秒,在炮火連綿的環境中,每一秒都成了八路軍戰士堅守的動力。影片主題鮮明,通過多樣的情節和細節塑造了眾多性格分明、有情有義、有勇能謀的平民英雄,展現了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和家國情懷,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電影作品。在太行古堡國際文化藝術周暨首屆白巷裡國際影像展中,《堅守1200秒》榮獲影像展元年大獎十佳影片。
領導和嘉賓共同開啟電影《堅守1200秒》的隆重上映。
發布會上,電影主創人員回顧了拍攝歷程,在劇本打磨期間,其製作人跑遍了沂源的108個村,採訪200餘名80歲以上群眾、抗戰老兵,九易其稿,匯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拍攝期間,除了專業演員,許多沂源當地群眾主動參演,其中不乏抗戰故事的講述人,他們的真情本色演出,更為影片增色。
電影主創人員上臺接受主持人採訪。
《堅守1200秒》由中共沂源縣委宣傳部、山東梁氏精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製作,影片入選2019年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電影集淄博故事、淄博題材、淄博出品、淄博發行為一體,無疑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優良革命傳統的藝術載體,是發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淄博文化名品的一部優秀作品。近年來,沂源縣深刻挖掘地域文化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形成以「沂源猿人」生命文化、「牛郎織女傳說」愛情文化、生態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的沂源「四大」文化品牌,紅色院線電影《堅守1200秒》的首映,對沂源影視產業的發展必將起到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打開沂源文化產業發展的嶄新一頁。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高陽 見習記者 徐晉 通訊員 鄭作席 劉克偉
相關連結:
血戰對崮峪 大眾日報社有六位同志犧牲
對崮峪村位於臨沂市沂水縣城西北40公裡處群山環繞的山谷裡,海拔500多米高的對崮山就雄立村前。1942年11月2日,8000多名日軍對守衛對崮山的八路軍發起進攻,特務營僅憑手中簡陋武器苦戰一天,戰至入夜,特務營已彈盡糧絕,僅剩包括營長在內的14人,最後被日軍逼到對崮山東端懸崖頂上,14人砸毀槍枝,一個接一個地跳下懸崖,最後僅有8人被樹枝掛住,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此戰,八路軍特務營斃傷敵軍600餘人,成功掩護大部隊轉移。
1942年11月13日的《大眾日報》上刊發了一條消息《八路軍五一軍攜手殺敵 對崮峪粉碎敵「合擊」》:
「新華社山東分社魯中十日電 此次沂蒙反『掃蕩』中,我八路軍某部與五一軍某指揮機關在北沂水對崮峪攜手作戰,共同擊退敵人,勝利突圍。」
「茲記其經過如下:上月二十九日,在沂蒙『掃蕩』與反『掃蕩』的嚴重形勢下,我八路軍某部由南而北移駐對崮峪,同時我五一軍某指揮機關由北而南亦到達該地,經雙方互相問答後,知系友軍,乃於緊張敵情下,雙方互派代表共同協商作戰方針,並即分配任務,五一軍兩個戰鬥連警戒北面,八路軍五六百人防禦南面,當日敵果數路分進合擊對崮峪,南北兩面均與敵激戰終日,敵數次衝擊,然在我頑強反擊下卒將敵寇全部擊退。至晚,雙方共同勝利突圍,是役敵傷亡達五六百,我方亦略有損失。」
當時,山東根據地領導機關包括大眾日報社在內,剛剛從一場浩劫當中走出——日軍的「拉網合圍」式「掃蕩」給根據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條200多字的消息,反映的正是其中最為慘烈的對崮峪突圍。突圍雖然勝利了,但山東省戰工會秘書長李竹如、二地委組織部長潘維周等重要領導幹部壯烈犧牲,突圍中湧現了狼牙山五壯士式的英雄群體——對崮山十四勇士。
當年出於保密的需要,消息中把對崮峪突圍的時間模糊成了「掃蕩」開始的那天。在《大眾日報》的有關史料當中,對這場戰鬥也只是多出一句話:我軍在對崮峪與敵人展開激戰,原大眾日報社管委會主任李竹如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而在這次長達一個月的反「掃蕩」中,大眾日報社有六位同志英勇犧牲。
1942年10月26日深夜,由印刷工人組成的護廠小組在駐地王山與敵遭遇,工人常風奎被抓,伺機逃脫時被敵開槍擊中,不幸犧牲。
護廠小組其他隊員與群眾被圍困在山溝裡,敵人亂槍掃射,工人匡吉周中彈犧牲。
次日,護廠小組與群眾轉移到南牆峪,又陷入重困,在向外突圍時護廠隊員劉延祿、王津宜犧牲。
27日,駐張家峪子的報社發行部30餘位同志在部長丁柱率領下轉移,在懸崮頂遭敵機轟炸,這時丁柱瘧疾發作跑不動,只能在山梁上一大片臥牛石下躲藏,不幸被十幾名搜山的敵人發現。丁柱當即拔槍射擊,寡不敵眾,當場壯烈犧牲。
女校對周慕蘇在轉移中不幸被俘,她奮勇抵抗,被敵人用刺刀刺穿了腹部,當場壯烈犧牲。
大眾日報社戰時第一新聞工作隊一到達沂蒙,立刻與沂蒙地委機關報《沂蒙導報》合併在一起,自南牆峪突圍後,在沂北大王莊一帶,架設電臺,開始出版《大眾日報》戰時油印版和電訊。11月5日,報社即恢復正常出報,把黨的聲音告訴浴血奮戰的軍民,把八路軍戰鬥的吶喊傳給逃難中的民眾,鼓舞民心,血戰到底。一個月內,戰時第一新聞工作隊發來15篇消息、通訊,其中就包括《八路軍五一軍攜手殺敵 對崮峪粉碎敵「合擊」》。
11月中旬,疏散到各地的大眾日報社同志們陸續返回了駐地。突圍中,黎玉右手食指被子彈打斷,與黎玉一起突圍的艾楚南同志與地方黨組織取得聯繫,在他們掩護下,組織擔架分段護送幾天後,把黎玉護送到了大眾日報社駐地——牛旺廟。
1943年元旦,在報社養傷的黎玉參加了大眾日報報慶四周年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