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章子怡在《上陽賦》裡演的15歲少女,讓「少女感」這個詞又火了。不過觀眾們似乎不太買帳:
結果弄得章子怡自己都要發微博跟「少女感」劃清界限,大概意思是知道自己不小了不是少女了,後面還有很多戲表達角色的成長變化,讓宣發別再死磕少女感做文章了。
結果觀眾並不買帳:你都覺得自己不是少女了,幹嘛還要演呢。
我也跟風去看了一眼,確實挺尬,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沒嘲中要害:
不是只有少女才能演少女,奔四女演員也能把少女演好。但是需要的先決條件,《上陽賦》和章子怡都不滿足。
有部反映朝鮮中宗時期權力爭鬥的韓劇《女人天下》,跟《上陽賦》一樣,都是快四十的知名女演員從少女一路演到中老年。當年的最高收視率達到了55.3%,日韓世界盃都沒影響它的熱播。
女一是「朝鮮三大妖女」之一的鄭蘭貞,女二是鄭蘭貞的幕後支持者,中宗的繼後文定王后。
左邊這位是演鄭蘭貞的姜受延,韓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影壇一姐,首位片酬過億韓元的女演員,在韓國的咖位不低於在國內的章子怡。我特意找了一個她在劇中的少女造型,當時她35歲。
右邊這位是演文定王后的錢忍和,也是韓國演藝圈裡著名的女神,找一個王后的少女扮相吧,按照史籍當時她不超過16歲:
演員的實際年齡是36歲,比姜受延還大一歲。
兩位長得都不幼態,法令紋木偶紋也看得出來,但當時追劇絲毫沒想過演員有沒有少女感,也不覺得違和的原因,是這部劇血腥殘酷的爭鬥氛圍和複雜的人性。
不掰扯朝鮮歷史了,直接拿臺詞感受一下:
「你見過老牛不吃嫩草嗎?男人都是一樣的,甚不要臉!在他們眼中,女人只要過了二十歲就是人老珠黃,身為女人,這真是太不公平了。」
「要在政客的身上找誠信,就等於叫貓去柿子樹上找魚一樣,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她不過是我們家的一隻狗,事成之後,或殺或烹,隨你,只是現在這條狗有用,你不要動她(文定王后雖然在政治上依賴蘭貞,但內心深處看不起她的賤民出身,只把她當走狗看待,這是這部劇的複雜之處)。」
朝鮮時代的從母法非常嚴酷,庶出子女要把父親、父親正室和嫡出兄弟姊妹奉為主人,如果母親是賤民出身,家中地位等同奴婢。
男人還能靠參加科舉改變命運,女人則毫無出路,生於賤民,死於賤民。蘭貞的母親是官婢,在父親正室和他們的子女的欺壓下長大,她所有政治謀算的終極目標就是抬升自己的階層,過上有尊嚴的日子。
每一集片頭都會播放她聲嘶力竭的呼喊:「我要讓那些蔑視我踐踏我的東西,全都拜服在我的腳下!我要把整個世界踩在我的腳下!」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想:快點成功吧,她吃過的苦,比一把年紀的人都多了。看到王后就會想:母儀天下,顯得比實際歲數大是應該的。
兩位「高齡」演員用自己豐富的表演經驗,成功塑造了朝鮮歷史上兩位富有爭議的女性形象。
身體裡住著一個狠辣而又勇於抗爭的婦人,有沒有少女的皮相神態已經不重要了。有當然好,沒有也無所謂,天真爛漫反而會拖累她。
反觀《上陽賦》裡的少女王儇躡手躡腳的嚇唬皇帝舅舅,眼睛滴溜溜的轉,像亂竄的小兔子:
這是不諳世事、從來沒吃過苦的真少女,演員年齡成了誤入油鍋的水花,炸的噼裡啪啦,想不注意都難。
所以中年演員演少女不是不行,但人畜無害的瑪麗蘇女主就不行。
話又說回來,這幾年的大女主劇,除了一集弄死一個的《延禧攻略》,從頭狠到尾的女性角色很少。
要麼被閨蜜背叛,要麼被男人甩了,要麼為了孩子,必須加上一堆外部因素才能讓女主從傻白甜的狀態清醒過來,發奮圖強開始搞事業。
再加上平臺採購劇集的時候,會對沒有大咖參演的部分壓價,片方如果覺得起用小演員演主角的童年時代會賠本,那就只能強制讓最貴的主演從頭演到尾。
所以觀眾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及笄小郡主:
覺得辣眼睛?沒事,忍到主角被傷害了黑化了覺醒了,就正常了。
為什麼少女就必須嬌俏天真?
難道世界上只有一種少女嗎?
男人可以天生熱愛權力和金錢,女人就非得感情上受到挫折了家破人亡了,才能退而求其次去搞事業?
當年章子怡演亦正亦邪、因為幻想破滅而跳崖的玉嬌龍,帶給觀眾的戲劇震撼並不源於演員芳齡二十。
只可惜,這樣的角色太稀有。
中年女演員沒戲拍也是這種思維定勢的延伸。倪虹潔在《演員請就位》裡提過自己成了「媽媽專業戶」:
誰說少女成了中女,就必須要當媽?
這跟我們的父母教育我們中學不能談戀愛,等我們找到工作又開始催婚,不是一回事嗎?
人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整齊劃一。
不演媽媽,不裝少女,有什麼有趣的角色嗎?有。
打破臺灣華視13年自製劇收視紀錄、豆瓣9.3分的臺劇《俗女養成記》,主人公陳嘉玲年近40,卻成了「無房無車無子無婚姻」的四無人員,也就是劇名裡的「俗女」。『』
頂著總經理助理的頭銜,卻要像丫鬟一樣幹各種雜活。後輩說嘉玲姐你人真好,但我要做業務當公司頂梁柱,因為我還年輕。嘉玲心說你以為我想幹呢,默默看了看寫了一抽屜卻沒勇氣遞出去的辭職信。
跟交往四年的男朋友過得像同居室友,想要結婚的時候要醉酒後的自己買花跪地求婚。
開始準備婚事才發現男朋友是個媽寶男,從婚紗到婚房,再到婚後能不能工作,都要聽未來婆婆的。
在某個雞飛狗跳的瞬間,她先是霸氣的炒了老闆魷魚,又乾淨利落地跟男朋友提了分手,坐著車回到了臺南老家療傷,39歲的陳嘉玲和小學生陳嘉玲雙線並行交替出現,宛若臺南版《請回答1988》。
「俗女」有雙重含義:一個是「淑女」的反面,泯然於眾人;一個是有能力感受人世間的尋常快樂。
在溫馨又不乏搞笑的家庭氛圍裡,陳嘉玲找回了躺在港灣裡的感覺,慢慢體會到她追尋而不得的快樂,其實早就已經得到了。
她就像《心靈奇旅》裡那條想找大海的小魚一樣恍然大悟:太好了,原來我一直停留的水,就是大海。
家庭的愛和支持,讓她當成了現在拒絕向生活低頭的自己。
這部劇之所以慰藉了很多人,是戳中了人們在層層身份包裹下、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最能體現這種創作精神的,是劇裡嘉玲的阿嬤:
她既有傳統的價值觀,在年幼的嘉玲面前捏爆釋迦,說太早被睡的女人就像這個破損的水果一樣,變得沒價值。
也會在嘉玲失戀退婚跑回家療傷的時候,安慰她現在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了,不結婚也沒什麼。
臨死前,她說自己當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只想自由自在的做回李月英。
陳太太、孩子娘、阿嬤,這些身份標籤她都厭倦了,只想統統撕下,真正的做一回自己。
少女可以不再一味天真爛漫,中女也可以保留對自由和叛逆的嚮往。
只有這樣的坦誠開放才能創作出真正慰藉人心的角色,才能照亮那些在自信和自棄間徘徊的女性,讓她們不再因為自己的獨特而懼怕未來的生活。
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多元化。如實的還原,那該多好。
個人微信:beckywang711
加好友備註「公眾號」
小紅書:貝基的觀後感
微博:後臺私信「微博帳號」
影單合集:淨化氣場的影視合集 | 讓女性覺醒的影視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