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19日訊 這是一隻普普通通的智慧型手機,最普通的黑色。但對64歲的朱阿姨來說,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她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用它,和女兒視頻。朱阿姨是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住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支援荊門醫療隊負責的新冠ICU(重症監護病房)內。
「這個手機,添加了很多患者家屬的微信,方便他們通話、視頻。」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冠ICU負責人、浙大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周建倉說,有些患者自從住進ICU後,就和家人失聯,最長的有20多天,「就是通過這隻手機聯繫上家人。」
能和家人視頻一下、說兩句,對危重症患者來說,這種精神慰藉無可替代。
和家人失聯20多天
拔管後的他焦慮異常
30多歲的賀新森(化名)是荊門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他年三十晚上被確診,病情一直惡化,在當地幾次轉院,2月4日用上ECMO。2月12日,邵逸夫醫院醫療隊抵達荊門,他被轉運過來。2月20日,賀新森撤掉ECMO,2月27日順利拔除氣管插管。
「他拔管後很焦慮,對外界的問話也不怎麼回應,有時候會發呆,反應也有些遲鈍。」 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醫師張磊形容,那是一種人遇到重大災難時僵住的感覺,那個時候,賀新森說話還不是特別連貫,只是反覆報一個電話號碼,「他可能想和家人聯繫。」
但用上ECMO後,賀新森就和家人失聯了——在之前的輾轉過程中,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一時不知落在哪裡。
「他說的那個號碼撥過去是空號。」張磊和同事幾經輾轉才聯繫上賀新森的父親,「我們用手機幫他和父親視頻,他父親特別激動,20多天了,終於知道兒子的情況。小賀說不了太多話,但表情放鬆了。」
和家人聯繫上之後,賀新森的情緒慢慢好轉,能準確回答醫護人員的問話,還會主動下床,走動,偶爾還會露出笑容。
這兩日,在呼吸治療師的幫助下,肺活量逐漸提高的賀新森還主動對日夜守護他的浙江醫療隊說:「我想為你們吹首薩克斯。」
恐懼不安孤單
60多歲的阿姨差點走極端
到達荊門後,邵逸夫醫院就專門在ICU裡配備了四隻手機,「這些手機本來是用於ICU內的醫護人員和外面的同事溝通交流。後來發現,病人沒辦法和家人聯繫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我們就拿出其中一隻手機,添加家屬的手機和微信號。」周建倉說,最多時候,每天有七八位患者通過它和家人視頻。
重症監護病房內,幾乎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都會遭遇心理問題,或大或小。
64歲的朱阿姨曾讓周建倉驚出一身冷汗——朱阿姨轉入ICU時,病程已經有一個星期,上了無創呼吸機。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無創呼吸機撤離。但朱阿姨的心情一直不好,醫生查房時,不怎麼應話,什麼時候都是悶悶不樂的樣子。
「她住進來後就沒和家人聯繫過,一個人孤單又恐懼。她害怕治不好病,害怕治療過程很痛苦。」周建倉體會到朱阿姨的不安:ICU裡充斥著消毒水的味道、各種機器滴滴答答的聲音、醫護人員穿戴著嚴密的防護裝備,看不清表情和長相……
一天晚上,朱阿姨做出了極端的舉動:拿下自己的褲帶,勒在脖子上……所幸被值班醫生及時發現。「我們後來加了她女兒的微信號,隔三差五,讓老人和女兒視頻通話幾分鐘。」周建倉說,此後,朱阿姨的心情就舒展很多。
和兒子通話後
絕望的他升起了希望
在ICU裡,50多歲的黎先生是最容易情緒失控的一位——他的父母都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黎先生2月15日確診入院,此前,他的父親去世。
黎先生的病情很嚴重:用了有創呼吸機、氣管插管、振動排痰儀……對他的救治,萬分驚險,醫療隊費盡全力,把他從生死線拉回。
「但拔管後,他很淡漠,不願和人交流。讓他做康復訓練,他也不願意做。好幾次,我們都看到,他在默默流淚。」張磊和同事讓他和家人通話,最初也被拒絕,「3月16日,他終於同意和兒子視頻,問母親病情好轉了沒有,父親下葬了沒有,兒子復工了沒有。」
這次通話後,黎先生的情緒慢慢好轉。
「恐懼、孤獨、焦慮、抑鬱,這些都是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除了用藥和心理疏導,與家人的聯繫,家人的鼓舞非常重要。」張磊說,雖然每次他們彼此的通話時間不長,三言兩語,但這種親情的撫慰能讓病人情緒變得平穩。
這位醫生
每天最多和20多位家屬通話
在醫療隊中,周建倉是使用這隻手機最頻繁的一位醫生。最多的時候,周建倉一天會和20多位病人家屬通話。
第一次和病人家屬打電話時,周建倉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電話那頭的靜默——家屬們不知道醫生帶來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幾秒鐘的靜默,顯得壓抑又緊張,「聽到病情轉好,他們的聲音都是激動的。」
有些靜默則顯得悲傷。
周建倉曾和一位年輕男性家屬通話,他們是家庭聚集式感染,一大家20多人確診,年輕男子的父親危重症,上了ECMO,嶽父病逝,「我那天和他商量他父親的治療方案,他突然說了一個名字,問這個人是不是不在了,是他嶽父的名字。」
周建倉說,他其實已經知道了這個壞消息,不甘心地又確認了一遍。這種問話之後的沉默是無法言說的痛楚。
周建倉在和家屬一遍遍的通話中,細細詢問病人的愛好、職業、日常的身體狀況、甚至飲食偏好,「知道了這些,我們再和病人聊,就能找到他感興趣的內容,容易打開他們的心結。」
如今,邵逸夫醫院援助的荊門重症監護病房內,從之前的滿負荷運轉到如今15位患者轉出,其中,13位患者治癒出院。這裡的病人越來越少,所有人都信心滿滿,期待與家人重逢。而這隻被隊員們稱為「戰鬥機」的手機也會和周建倉他們一起,一直堅守到ICU清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