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月光
四月的蘭考大地,風日輕清,花香四溢。
鬆軟如毯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又用亂針法繡上一塊塊華麗的錦邊。遠處村落隱隱,高樓幢幢。最惹眼的是那一排排挺拔的泡桐,像是精神抖擻的衛士,又像是一道道綠色的屏障,護佑著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風懷其中,鳥鳴其上,清脆悅耳的歌聲,譁譁啦啦的歌唱,不覺中就讓人的心被快樂填溢。
從平原繡野走到蘭考縣城。城邊有一片紅色的校舍,這裡就是焦裕祿幹部學院。對了學院大門,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桐林。桐花綻放,一朵朵、一串串、一株株、一片片,花深如海,香氣四溢。花海中央,有片空地,居中一株高大的桐樹,要兩人才能合抱。像一座高大的綠塔,桐花搖動,像一串串紫色的風鈴。
樹下站了很多人,正在聽導遊講解。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在樹下徘徊瞻仰。
英雄割據雖已矣,樹木猶為人愛惜。這株樹,和焦裕祿同志有著深深的聯繫。
回望1962年,受組織委派,焦裕祿同志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展現在它面前的,卻是一片瘡夷:黃河故道,飛沙瀰漫;片片窪地,滿是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裡,一株株枯草在寒風中抖動。「三害」像毒蛇猛獸,在蘭考肆虐。為了根除「三害」,徹底改變蘭考落後的面貌,焦裕祿強忍病痛,查風口、探流沙、搞試驗。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泡桐抗鹼抗旱生命力頑強,他帶領全縣人民農桐間作,大規模栽種泡桐樹,使得蘭考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這株樹就是焦裕祿下鄉勞動時種下的。時光荏苒,六十餘年過去了,焦裕祿早已離開了我們。樹卻越長越健,越長越大,挺成綠色的豐碑。
「在那桐花盛開的地方粉紅的喇叭花向人們播放昔日蘭考風沙大呀鹽鹼內澇不產糧來了書記焦裕祿決心拼命幹一場」……
樹旁邊的喇叭,反覆播放著優美的歌曲。旁邊的桐林裡,小徑蜿蜒,花香瀰漫。桐花香裡,蘭考充滿了勃勃生機。
如今的蘭考,被譽為「泡桐之鄉」。蘭考人利用泡桐,發展樂器製造、家具生產。形成了一個擁有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過百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產業鏈,泡桐成了蘭考經濟的重要支柱。經濟發展了,風景也美了,城裡鄉下,處處是休閒廣場,花園綠地,再不是昔日黃沙瀰漫的黃河灘了。
我們回去時,走在蘭考的村落間,平坦的公路,乾乾淨淨的院子,安然的人們,處處傳來的歡笑聲,讓我們充滿了親切,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留戀。
桐花盛開的地方,就是美麗的天堂。焦裕祿同志病逝後,遵照他的遺囑,1966年遷葬於蘭考。他長眠的地方,是以往的風沙口,現在已成為了綠樹成蔭的綠洲。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瞻仰默哀,告訴他蘭考的變化,告訴他蘭考人民越來越美的日子。
願焦公塔,越來越蓬勃,願桐花香,越來越芬芳。
夏日的那第一聲蟬鳴
散文風:登泰山回來,他滿腦子湧動著一個念頭,祝那女孩安好
小林的故事:人到中年,欲語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