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簡單就快樂,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 一複雜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
這個世界,多少人痛苦,只是因為心底深埋著兩個字:應該。
這筆錢,本應該我得,卻進了別人的口袋;這個職位,本應該自己擁有,卻被他人巧取豪奪;這份榮譽,按道理無論如何也不會旁落,卻最終與己無關。每個人都在「應該」中找到了自己,卻又在每一次失落中迷失著自己。
人要活在自己的心理預期裡,這是一種匹配暗示。但生活不總會給自己所預期的,這是一種無果回應。
於絕望處,可以看到痛苦和憤怒,也會看到深執和狹隘。
忙碌之餘,該問問自己,是不是還記得曾經自己的某一點?
我們都會說命運無常,把命運的突變感受為生活的毀滅,喪失繼續前行的勇氣。人生沒有假如,已經發生的變故,只有面對它,接受它,從而在命運的新的規定下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生活不會按常理出牌,意思是想告訴所有人,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應該」。一個人把「應該」當成一種邏輯,實際上很不應該。
《菜根譚》中說:「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一個人保持樂觀、豁達、安然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所有的結果,有的是命運強加的,有的是自己逗惹的。
太陽東升西落,看似每天重複,卻在重複中包含無限可能,甚至還包含某種神奇。
作家史鐵生,癱瘓後,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其作品《病隙隨筆》中卻寫了這樣一段話:「生病也是一種生活體驗,甚至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戲。生病的經歷是懂得一步步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日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明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人在困境中尋求精神的安妥,就要坦然面對一切。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當一個人能夠換個心態看問題的時候,便會獲得精神的慰藉,就會把人生的許多不幸看作是對自己精神意志的磨鍊,從而在不幸中看到希望、災難中看到光明。
也許,有人並不情願接受蒞臨於自己的種種。但生活不會因為誰的喜惡,而改變了已有的可能。已經到來或尚在路上的事,無所謂對與不對,歲月會以自己的方式,解釋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以此,讓每一個人看到時間的公正、博大與不可抗拒。
這個世界,誰也不欠你的,也不存在「應該」「不應該」。有時候,淡然是最好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