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SIZE的人生:第156篇-
專訪|作者:艾曉
創業生物:李新Amy
鮮榨喜劇創始人
坐標:北京
星座:獅子座
關鍵詞:售賣12w+份課程、多個喜劇節目導師、培訓央視主持人、情景喜劇導演、國內首個即興喜劇專業團隊
12萬人來和她學幽默
去年12月,李新受「得到」APP團隊高管的邀請,在得到平臺上,上線了一套《有效訓練你的幽默感》的課程,給大家講一些幽默的小技巧,一共分為7小節,總時長一小時左右。一上線,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第一天就有2w+多人購買。
上線一個月左右,這份課程已經有12w+人購買,成了全網平臺最爆賣的喜劇課。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習慣,線姐看春晚的時候,喜歡跳著看,主要看看小品和相聲那些輕鬆開心的節目。
平時工作忙碌之餘,聽聽相聲,看看各類喜劇比賽,放鬆自己緊綁的神經。
剛剛過去 的2018年春晚,優酷的數據顯示,喜劇節目的觀看次數是歌舞類的5倍左右。
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需要喜劇來放鬆自己、娛樂自己。這是最近幾年喜劇特別火的原因。《吐槽大會》《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喜劇總動員》等喜劇類綜藝節目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連帶著把宋小寶、開心麻花、賈玲等一批喜劇演員推到了喜劇巨星的位置。
在喜劇作品裡,不管是脫口秀還是小品,都有很多逗人發笑的梗。一個梗,就是一個笑點,而這些梗實際上都是由專業團隊設計出來的。
今天,線姐就採訪了《中國喜劇星》《笑傲江湖》內容策劃班底、演員培訓的幕後團隊,鮮榨喜劇的創始人,李新。
受超多喜劇綜藝邀請做導師
早在中國第一檔即興喜劇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誕生的時候,李新和她的團隊就已經為表演嘉賓培訓即興喜劇的基本原則、表演技巧了。也就是這檔節目的優秀表現,鮮榨喜劇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即興喜劇:喜劇表演的一種即興處理方式,又稱「假面喜劇」
李新和她的團隊,陸續接到了央視的《喜樂街》、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東南衛視的《幸福壓力鍋》以及第一季《超級演說家》、騰訊《拜託吧、冰箱》的邀約,為參與節目的演員做培訓。例如,在《喜樂街》這個節目裡,李新受邀給賈玲、李菁、沙溢、瞿穎,做即興喜劇表演的培訓老師。
國內首檔即興喜劇真人秀節目《喜樂街》劇照,李新是培訓老師
不僅是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會找到他們,就連央視的主持人培訓、很多大型機構的企業培訓、節目策劃等事情也會邀請李新來做。
到目前為止,李新和她的團隊服務過央視、鳳凰衛視、東方衛視等電視臺;還與阿里健康、英孚教育、寶馬MINI等公司合作過,還會做一些戶外音樂節的活動。李新和他的團隊希望在不同的領域嘗試「喜劇+」的可能性。
喜劇大咖們來教課
不管是授課,還是做節目,鮮榨喜劇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內容。
在喜劇課程方面,鮮榨喜劇想把自己打造成中國喜劇培訓的「黃埔軍校」,因為鮮榨喜劇幾乎包含了即興喜劇、脫口秀、情景喜劇幾乎所有歐美喜劇樣式;同時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早,對中國人學習喜劇的需求、特色、難點都有自己的心得。
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到更真實的義大利假面喜劇,李新甚至為學員們請來了義大利假面喜劇的表演大師盧卡教授純正的義大利假面喜劇。此外,美國南加大戲劇學院院長大衛·布萊戴爾也給中國的學員教授過面具戲、小丑戲和情景喜劇寫作。《老友記》、《歡樂一家親》編劇大衛愛載克、《老友記》導演、製片人皮特博納滋,都是鮮榨喜劇的合作夥伴。
不僅如此,國內很多脫口秀演員、比如參與過《奇葩說》宋啟瑜、一線喜劇編劇、喜劇導演都在鮮榨喜劇的「外援名單」上。
她要做自己的喜劇IP
目前鮮榨喜劇團隊主要做個人、節目、企業的培訓,對企業、機構的服務是鮮榨喜劇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是,這並不是李新最終的目標,她真正想做的是自有IP 。
奶奶說錄製現場
2016年,鮮榨喜劇自製了一檔原創脫口秀節目《奶奶說》。這擋節目是樂漾影視定製的,由樂漾影視給出要求,鮮榨喜劇團隊編寫、設計、拍攝符合樂漾影視要求的節目。《奶奶說》上線僅36個小時,播放量超過了5000萬,第一季的總播放量突破1.5億。
目前,李新和她的團隊正在籌備自有原創IP的拍攝。
李新:和喜劇談了場戀愛
從2010年算起,鮮榨喜劇做到現在已經做了好幾年,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李新與喜劇的緣分,開始的不算太早。
畢業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影視記者。作為記者,她經常會採訪到一些牛人。很快,李新意識到:天天採訪牛人,並不能把自己變成牛人。做記者時,最常見的情景就是她在採訪桌的這頭,牛人在那頭,她覺得自己與牛人永遠隔著一張桌子的距離。李新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採訪桌的那頭。
於是,她萌發了「想出去看看」的念頭。
2004年,李新順利申請到國家公派留學項目訪學。進入南加州大學的第一天,李新就被同學們拉去拍電影了。「很開心、感覺特別好」這是李新當時的感受。
第二天,她去上課。在課堂上她接觸到即興喜劇,李新特別激動。她被喜劇吸引了,她發現這就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她說,那種感覺就像戀愛一樣。就這樣,李新和喜劇的緣分開始了。為了更系統的學習喜劇,李新拜訪了很多老師,學習了編劇、製作、如何製造梗、培養幽默感等一系列課程。
國內竟沒有一家垂直的喜劇製作公司?
2010年,李新從美國加州南加大電影學院和戲劇學院結束訪學回國了。她想在國內找到一個成熟的喜劇公司,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喜劇行業。然而這件事並不順利,她發現,國內竟然沒有一家公司是垂直於喜劇領域的製作公司。
國內過去的喜劇節目的創作主要是以單個節目為單元,編劇+演員的合作模式。合作中的編劇不一定是專業只做喜劇的,也不一定是只與這一位演員合作,通常一個演出結束了,這種合作關係就結束了,編劇可能會去做影視或文學方面的工作。
仔細調研,李新發現,不光沒有垂直於喜劇行業的公司,大學裡同樣沒有喜劇相關課程。但是,市場對於喜劇的需求卻是巨大的。於是,這成了李新創辦「鮮榨喜劇」的最初動力。她想通過鮮榨喜劇這個平臺彌補這部分市場空白,培養優秀的喜劇人才,並向大眾推廣喜劇。
當朋友們知道她想做喜劇的時候,李新還遭受過幾個朋友善意的「毒舌」,大家都說,你一個笑起來臉像打了肉毒桿菌的人,怎麼做得了喜劇呢?但是,李新認為,喜劇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門檻。不用貌美如花,不用18般武藝樣樣精通。只要真實的對待自己,覺察到生活中的荒誕、幽默,就可以嘗試即興喜劇。
國內第一個即興喜劇專業團隊
鮮榨喜劇算是國內第一家喜劇創作團隊,主要涉及即興喜劇、脫口秀、情景喜劇三種主要的喜劇形式。三種形式中,即興喜劇的準入門檻比較低。所以李新選擇了即興喜劇為其切入點,向普通人推廣即興喜劇。
2010年5月,鮮榨喜劇開始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立。一開始,李新僅以周末喜劇工作坊的形式在做。李新通過工作坊這種方式讓普通白領接觸到即興,半年後,她開始創辦即興喜劇培訓班,白領、老師、企業高管、主持人,紛紛報名,通過即興表演,提高自己的臨場反應能力、肢體表達能力。
很多學員剛來的時候,說幾句話就會緊張得不行,但在完成一個月的四次培訓後,在臺上就很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完成一場40-60分鐘的演出。就這樣,僅僅在一年後,到了2011年8月,鮮榨喜劇接到了央視的邀約,開啟了與《謝天謝地你來啦》的合作,升級成為喜劇類節目製作公司提供內容和表演培訓的團隊。
學完了幽默做喜劇
那些跟著李新學習即興喜劇的人,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自己的幽默感。就像有的學員說的那樣,學過即興喜劇之後,情商滿滿在線,從此告別尬聊。
學員把她的喜劇課程跟自己的生活、工作結合應用,收穫滿滿,甚至有學員因此轉行進入了喜劇行業。例如,團隊的小呂老師,原本是一名慕名採訪鮮榨喜劇的記者,採訪過後覺得很好玩,就學習了他們的課程。但是沒想到,這一學,就成了鮮榨喜劇的專職老師。又如,有個程式設計師,是為了緩解壓力學習喜劇,藉此尋找快樂的。學到最後,他也毅然辭職,把自己從一個程式設計師變成了鮮榨喜劇的編劇。
創業,能活下來就很不容易
在採訪的過程中,李新一直在談笑風生,似乎做喜劇這件事並不難。做喜劇這件事是不是一帆風順的呢?不會遇到創意枯竭這樣的問題嗎?
對此,李新說,我們的社會每天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有很多創作素材,寫不出東西是不應該的。她的內容團隊每天都會練習寫段子,就連實習生都要寫。一方面是要跟緊時代、始終知道社會動態熱點在哪裡,另一方面練習喜劇的幽默感。
真正讓她感到為難的不是內容的輸出,而是作為一個創始人,要不停地突破自己的短板。例如,在選擇團隊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個人是不是適合團隊;在對待創作型人才的時候不能死卡上班時間,關鍵是按時、保質保量交稿;再如,作為創始人,李新自己要補齊自己管理、融資、談判等方面的能力。
「創業,能活下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李新這麼說。但是,她相信喜劇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喜劇不僅能讓人們開懷大笑,還能讓人們在笑的同時發現生活中的美,或者從中受到啟迪。
現在,李新常常會感覺到時間有些不夠用,但是每個月,鮮榨喜劇仍舊會在南鑼鼓巷舉行一次脫口秀和和即興喜劇的演出。因為李新想給那些有天分、熱愛喜劇的人一個可能。
就像她說的那樣,這是喜劇井噴的時代,也是做喜劇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