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散發著令人不舒服的「媽味」,不如多一點「人味」。
作者 | 李耳耳
原創首發 | 媽媽網育兒(ID:mmwyuer)
最近學到了一個新詞語:伊物降依物。
伊是伊能靜,依是黃聖依。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次公演分組,姐姐們需要自告奮勇當隊長。
當場上的姐姐們一片安靜,大家各懷各的小心思,有的靜靜觀察,有的蠢蠢欲動時,黃聖依果然不負眾望,主動站起來,成為了隊長之一。
而伊能靜語重心長地拍拍王麗坤的肩膀,囑咐她別再唱歌。
大家以為下一秒她也要競選隊長時,伊能靜竟加入了黃聖依的戰隊。
吃瓜群眾瞬間沸騰,《浪姐》話題度最高的兩位姐姐終於相遇了!
一位是受不了絲毫委屈的豪氣闊太太,一位是堅信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公主。
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但,誰也沒有想到,上周還對黃聖依冷嘲熱諷的網友,也有心疼她的一天。
曾經黃聖依不是隊長,但勝似隊長。
如今,伊能靜嘴上說著不當隊長,開口就是「我是音樂擔當,你懂嗎?」
曾經丁當說一句,黃聖依要回十句,如今面對伊能靜的小課堂,她竟乖巧地說:「好,懂了。」
果然,伊山更比依山高。
曾經「興風作浪」的黃聖依,一定沒有想到,自己也有被打敗的一天。
仔細回想,好像沒人能逃得過伊能靜的「我覺得」和「你懂嗎」。
面對比自己更擅長跳舞的王麗坤和王智,伊能靜:雖然我不懂,但我就是覺得你們不行。
面對隊長黃聖依和同樣擅長唱歌的張萌,伊能靜:如果像你這樣唱,這首歌就完了,你懂嗎?
從被全網誇到被全網吐槽,伊能靜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但,這車翻得一點兒也不冤。
先從「媽味」開始說。
誰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在一個姐姐選秀節目中,伊能靜給自己的定位不是重回舞臺的唱跳歌手,也不是青春永駐的貌美女星,而是所有姐姐們的「媽媽」。
原以為這是伊能靜一下子還沒從「米粒媽媽」的角色中轉換過來,看了她的採訪後我才發現,她是真心實意地覺得自己是所有人的「媽媽」。
「我覺得她們都很像我的孩子,我想當個媽來把她們都教育好。」
直到這時,我才能明白,為什麼她在鏡頭前嚼隊友耳根時,是那麼地理直氣壯、咄咄逼人。
節目上相互照顧的好姐妹,節目下就是疏遠的「這個女孩」、「那個女孩」。
生怕別人不知道是哪位姐姐,她又特地加了定語:「那個考倒數第一的女孩。」
訓練前,喋喋不休地給王智和王麗坤灌輸「你們不行」的思想。
訓練時,大到時間安排,小到嘴巴離麥的距離,處處要聽她的。
訓練後,老師考核,兩位姐姐還沒說什麼,伊能靜就搶答:「我覺得她們一定可以的。」
她以為自己這樣夠委婉善意,卻只會壓得別人透不過氣。
這叫「降維式鼓勵」,以鼓勵的名義,在打擊。
看似善解人意,可真相是,她從未想過別人到底需要什麼,而是將自己的想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強加給對方。
言下之意,我都付出這麼多時間教你,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
聊完舞臺,伊能靜開始大談人生價值。
一開口,就讓所有人震驚:「我覺得梅豔芳不幸福。」
她先是反問主持人:「你不覺得我很幸福嗎?」
然後自問自答:
「我覺得我現在很幸福,因為我先完成了愛,再去完成自我價值。
如果這兩樣弄反了,那你就很慘了,因為你的事業已經到頂,像梅豔芳一樣。」
所以,她的意思是,沒有結婚生孩子的女性,事業再怎麼成功也是白搭?
後來梅豔芳穿著婚紗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她將自己嫁給了舞臺,豁達而又灑脫,伊能靜卻只覺得她可憐。
她當然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家庭和事業也不是誰一定比誰高貴。
但伊能靜的「媽味」在於,她總是居高臨下,喋喋不休地給人們灌輸自己的想法。
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其實這就是PUA。
「打著愛的名義,為你好的旗號,通過持續的嘲諷、打壓和否定,從而達到摧毀你自由意志,最終完全控制你的目的。」無論是《浪姐》中對王智和王麗坤一遍又一遍地「教導」,還是《定義》一臉同情地說出「我覺得梅豔芳不幸福」。
她確實是典型的中國式大家長的樣子。
擅長說教,也擅長用說教來控制;
擅長付出,也擅長用付出來綁架。
被PUA的對象呢?
一步一步走進對方的陷阱裡,將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我只有服從,才能得到愛和認可。」
巧合的是,之所以「伊物」能降「依物」,恰恰是因為,黃聖依早就習慣了被PUA。
還記得她和老公楊子的名場面嗎?
訪談節目中,楊子毫不客氣地吐槽她:「以黃聖依為代表的很多明星,真的沒什麼文化。」
主持人一臉震驚地轉頭問她:「你不生氣嗎?」
黃聖依竟然說:「本來就沒文化,生什麼氣。」
可明明黃聖依出生於書香世家,爸爸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是一名教授,媽媽就職於知名雜誌社,是資深編輯。
不知道二老看到這段訪談,內心該是什麼滋味。
網傳,當初黃聖依剛認識楊子時,就被立下不少規矩:
「我說了算,不允許有反面意見。」
「你最好懂事,我需要你時你準時出現。」
「對我要有一顆崇拜的心,因為我是主導者和引領者。」
楊子喜歡古董收藏,黃聖依喜歡影視娛樂,按理說情侶間會相互分享,楊子的反應卻是:
「隨便她說,說了我也不聽。」
黃聖依為了減肥在家裝了一間健身房,楊子隨手一指說:
「儘管搞,但我覺得一切都很蠢。」
節目中,小S問他:「黃聖依跟你抱怨工作和生活的煩惱你願意聽嗎?」
霸道總裁楊子往沙發上一靠:「只需要告訴她你這是錯的,她就會開心了。」
她就像一隻被馴服的小鳥,一點一點拔掉自己的羽毛,然後安心地躲在黃金籠裡。
與其說她被PUA,不如說她享受被PUA。
記得有人問她:「你愛上楊子是愛上了他為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黃聖依一臉篤定:「這會讓我很有安全感。」
所以,看上去豪門闊太的黃聖依,穿著華麗的禮服,卻讓人覺得,輕輕一推就能倒下。
很多網友說:只要她自己覺得開心不就行了?
但扎心的是,一段不正常的親密關係,往往會導致一段不正常的親子關係。
或許她擁有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能力,可她永遠都學不會,該怎樣為孩子的人生負責。
綜藝中,她竟然記不得自己兒子安迪的年紀。
到了為媽媽挑選衣服的環節,安迪為她選擇了一條綠色的裙子,理由是:我最討厭綠色。
如果說被PUA的女人,會慢慢失去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那麼擅長PUA的女人,則會拼了命地去幹涉別人的人生。
「媽味版PUA」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披著愛的名義,幾乎無處不在。
正如伊能靜對婆婆的身材近乎苛刻的要求,嚴格到不許婆婆吃碳水,每天早晚都要記錄體重。
婆婆只要稍有抱怨,她就擺出一副無奈又委屈的姿態:「我是為了你好。」
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其實這就是家庭版PUA。
卡倫·霍妮曾說:「愛,就是施虐者的偽裝!」
施虐者有多愛,被施虐者就有多沉重。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這樣一位媽媽。
學歷高,能力強,為了專心培養女兒,選擇成為一名全職媽媽。
但她照顧女兒的方式是,在家裡裝上攝像頭,隨時監控女兒動態;
一發現小說,當著女兒的面撕掉;
一發現女兒想讀中文系,大聲嘶吼:「你爸媽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後來安慰女兒時,她說:「讀金融學才會有出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看似輕聲細語的勸慰,一字一句裡卻滿是威脅:
「我這是為你好,難道你還要反抗我嗎?」
有的孩子會默默抵抗,有的孩子卻深陷在憤怒又自責的情緒中,無法排解。
故事的最後,女兒跳樓自殺。
直到那時,媽媽都不覺得,自己有做錯什麼。
那些控制欲強烈的父母,與其說她們是為了子女好,不如說她們是為了自己好。
仿佛兒女的人生,就是他們的重生。
於是,這樣的父母,往往會被自己的犧牲所感動,哪怕這種犧牲是自私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還記得《小歡喜》中,宋倩崩潰後說的話嗎?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呀.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呀,我壓力不大呀!」
這就是自我犧牲型的父母,她們以為自己的犧牲是付出,但其實是綁架。
她們將孩子的人生綁在自己的人生上,將自己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樣的人,才是最懦弱的人。
與其說伊能靜和黃聖依過的完全是兩種人生,不如說她們本質上其實是同一種人:
骨子裡不自信。
前者依靠別人的認同,才能確定自己是幸福的;
後者則躲起來,屏蔽外界所有聲音,活在自己的烏託邦裡。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炫耀著自己婚姻的幸福,仿佛婚姻就是人生的全部。
但,真正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沒有人在意張雨綺失敗的婚姻,也幾乎沒有人記得她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
甚至她不需要說什麼,所有人就能被說服:張雨綺就是過得很開心很幸福。
想做C位就大大方方說出來。
也許,這就是「為自己而活」最好的解釋。
在成為「妻子」或「媽媽」前,她首先成為了「自己」。
所以,光把精力放在別人身上,不如專注自身的修煉,每天進步;
那麼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不如撕掉身上的標籤,自己來定義那個最棒的自己。
畢竟,當「媽」前,請你先做好「人」。
與其散發著令人不舒服的「媽味」,不如多一點「人味」。
點個【在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