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醫學界,有一個獎項叫做丹尼斯 ·布朗金獎,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小兒外科界的諾貝爾獎。
2000年,我國著名的小兒外科專家,張金哲院士獲得了此獎,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人。對此,也意味著我國的小兒外科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
我國的小兒外科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從0開始,而當時,正值國際封鎖,一切都只能靠我們自己。
而張金哲院士就是我國的·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是我國的小兒外科人之父。
不為良相,寧為良醫
張金哲院士生於1920年,當時正是國內動蕩的時刻。
青少年時期的張金哲,家境較為富裕,因此,張金哲院士的愛好極為廣泛,傳統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社會正流行的打球、跳舞、遊泳、騎摩託、划船等等。
1938年的時候。張金哲院士報考了燕京大學,在考試的時候,張老寫下了一篇名為《不為良相,寧為·良醫》的文章,並最終成功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張老的理想並不是學醫,而是想學航空工程,但當時,國內的工程大學幾乎都已經被日本人佔領,張老只能選擇其他院校。
1941年的時候,張老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協和醫院,但是沒過多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被關閉,全體師生被日軍強迫編入當時日本人控制的北大,而張老在當時拒絕進入日本人的學校上學,之後,張老聽說,自己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於是連夜前往上海,進入了上海醫學院。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張老再次回到了北平,並在中和醫院擔任外科實習醫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老沒有選擇與三弟張金藻一起前往臺灣。而是選擇了留在北京。
小兒手術不是無人能做 , 而是無人敢做
1949年8月,張老的第二個女兒出生,但是不幸的是,剛剛降生的這個女兒得了一種名為皮下壞疽的傳染疾病。
說起這種疾病,在1948年的時候便在全國範圍內流行。這種疾病新生兒一旦感染,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當時擔任外科住院總醫師的張金哲為了找到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經常與病理科教授也一起研究,發現只有在發生大面積感染之前切開皮膚、排出膿血,才有可能挽救患兒的生命。
但是,這一觀點與當時西醫「不局限不能切開」以及中醫「未熟透不能放膿」的觀點相悖,因此,張老的觀點沒有得到臨床醫師的認可,也沒有得到上級領導的批准。
但是,這一次,患病的是自己的女兒,因此,張老決定孤注一擲,大膽的為自己的女兒切開引流術,最終孩子活了下來,於是,這一方案立刻被推廣到全國。
但是,當時的小兒外科手術死亡率非常高,幾乎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死亡,這使得張老立下了一個開創小兒外科的志向。
「小兒手術不是無人能做 , 而是無人敢做」。
1950年7月,我國第一屆全國衛生代表大會北京召開,大會提出了加強婦幼保健工作的方針,並要求在去全國各省建立綜合性的·兒童醫院。
同年,30歲的張老受命在北京大學第一學院建立了小兒外科專業。
1951年和1952年張老參加抗美援朝,各立大功一次。
1955年的時候,張老被調至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擔任外科主任,而當時只有2間手術室,和15張病床,但卻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
就這樣,我國的小兒外科在張老的領導下開始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在當時,因為受到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有許多小兒外科的手術器械根本買不到,因此,張老只能自己製作手術器械。
張老共計發明了50多種手術方法和器械,其中包括了受到國際同行推崇的用於巨結腸手術治療的「張氏鉗」,使用肛門手術避免開腹的「張氏膜」, 膽道再造手術防返流的「張氏瓣」等。
行醫是愛的藝術
在接待病人時,張老提出了醫患溝通的「3分鐘口才」,也就是在3分鐘內,用通俗的語言將病情、治療方案、預計效果等與病人和病人家屬溝通清楚。此外,還有「四四決」,即接待四親,診斷四查,治療四療,效果四良等等。
張老經常叮囑年輕醫生: 「治療、 預後 、 經濟承受力都要處處為孩子著想。」
於張老而言,他認為行醫是愛的藝術,而且作為兒科醫生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張老的白大褂口袋裡經常有許多小玩具,在給小孩子治病的時候往往會「變戲法」般的掏出玩具,送給小孩子。
張老說:「一個醫生只有做到對病人愛、對家屬敬、對同事謙、對事業誠,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好醫生。」
參考資料:《張金哲傳》
圖片來源於網上,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