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感到生命毫無意義的時候嗎?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時間的謊言中,虛度光陰。在人海中浮沉,感受不到過去的痛苦,也看不到想要的未來。就像一個攀登者,爬到一半,看著遙遠的山頂與遙遠的起點,不知所措,爬也不是,退也不是。
時代的發展加速了人的迷茫,如果你也想知道,人該如何生存,以及如何處理欲望和信仰的關係,那麼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很好的給我們解答。
這部電影早在2012年上映,由李安導演,但場景特效和故事架構,依然不輸如今在電影院裡播放的片子。
電影當年上映後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大獲成功,這部橫掃了當年的頒獎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在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3D電影。
在李安的操刀下,這部成為了一部高潮迭起又極富深意的藝術作品,大海上暴風的肆虐,平靜無波時的寂靜,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震撼,最後李安還憑藉此片,第二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故事的線索其實不複雜,鏡頭採取倒敘的方式,敘述一名在找尋靈感的作家,無意間得知派·帕帖爾在海上漂流227天並最終生還的傳奇故事,並去採訪。
派就這樣敘述著過去,他的母親受高等教育卻是無比虔誠的印度教徒,父親信奉理性,他們家開了一家動物園。在特殊的環境中,派對成長和信仰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派17歲那一年,他的父母決定舉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經歷大浪潮,一時間吞噬了整座輪船。當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派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搭著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船上還有一隻斑馬,一隻猩猩,一隻鬣狗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察·帕克,一隻孟加拉老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此開始,一場關於生存與人性的思考,以及如何找到信仰的旅程,拉開帷幕。
01 為什麼開頭有大量的鏡頭敘述派的信仰?
明明是講派的奇幻漂流,電影開頭卻有大篇幅的鏡頭,去敘述派從小到大的信仰之路。
派從小追隨母親信印度教,感知神靈的存在,後又因一次與朋友打賭,去教堂偷喝聖水,得到傳教徒的教化,得知上帝的愛。最後在一次偶然,在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得到內心的平靜。
派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尋找精神歸屬的行為,牽涉到的是存在主義的範疇,其中有一個最著名的觀點,就是存在先於本質。
一個人偶然被上帝拋到這個世界,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後天的生活,賦予了人的本質,這是人的意識自由選擇的結果,我們的行為造就了我們的本質。
當派出生下來,便是獨自面對世界,他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於是就產生了他的自由選擇。
他的名字來源於法國的一座遊泳池,但音譯過來卻變成印度的某個臭公廁,被同學們嘲笑戲弄。他知道父親給它的名字是改變不了的,但他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沒有過於苦惱,而是通過背熟圓周率的數字,寫滿幾大塊黑板,讓同學們記住他的名字叫「派」。
面對可選擇的宗教信仰,他選擇的是不斷探索。面對無法選擇的窘境,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獲得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在這樣背景下成長的派,在海上的大風暴中,幸運地坐上了救生船,目睹了載著家人的輪船沉入海底的慘劇,還沒從悲痛中恢復過來的他,就馬上面臨著海上如何生存的絕境。
派醒來發現三隻動物在船上,草原霸主鬣狗咬死了斑馬,轉而進攻猩猩,猩猩一頓反抗後,終究還是被咬死。此時老虎突然從簾幕裡衝出來,咬死了鬣狗。
就這樣,派就與這隻名為理察·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生存,仿佛重新回到出生的時候,被上帝拋到了世界上,學會如何存在。
在天地間只有一艘船,一些乾糧,和一隻老虎陪伴的派,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馬克思曾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這個沒有外人的境遇中,導演主要想探討的,無疑是人與內心的關係,是一種現實與幻想、外部世界與內心、恐懼與勇氣的緊張關係,而這種關係的形成,依靠的是存在的自由選擇,本質就在這樣的自由選擇中生成,這裡的本質指的是人的內心世界。
派在漂流中的每一份掙扎,就是導演想要給我們詮釋的主題——人如何面對欲望,如何尋找信仰,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共處。
一直在努力突破外部世界的種種禁忌的李安,在這部電影中,開始真正探索內心禁忌。
02 為什麼派的故事會有兩個結局?
派在海上面臨飢餓與恐懼的絕境,最後漂流到岸上被救,難道導演的重點是在詮釋,人如何在難關中突破自己?
但李安明顯沒給我們如此單純的冒險故事,因為鏡頭在最後,派用了幾分鐘的時間,給我們敘述了第二版本的故事,給整個電影的劇情,上升了一個思考的高度。
其實派述說的動物,分別指代四個人。廚子、媽媽、水手,派,四人逃到小船上,水手腿斷了,廚子說要給他做截肢,結果水手死了。補給不夠,廚子開始吃水手的屍體。媽媽受不了了,與廚子爭執,媽媽讓派逃到木筏,廚子把媽媽殺子。派心裡最邪惡的一面被激發,回來殺了廚子。
從第二個故事可以看出,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結局,自始至終只有派一人存活漂流,但派為什麼要拿理察·帕克,指代自己旅程的夥伴呢?
因為這能更具象化代表,他人類本能的內心欲望,在跟他的理智在作鬥爭。
派曾說,理察·帕克的本名是thirsty,代表著乾渴,而電影裡另外出現thirsty的,是派在教堂偷喝聖水時,牧師對派說:「You must be thirsty」。
這是派作為一個存在,找到本質的本能,換句話說,這代表著人的本能欲望,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解讀成「你就是理察帕克,你就是欲望」 。
這個「thirsty」的情節在原著中並沒有出現,這可以理解成是李安的有意設計。他通過這種方式向觀眾傳達,在漂流中那頭令人恐懼的猛虎,是他年幼時渴望餵食的對象,也是父親告誡過他,不能接近的猛虎,父親讓派要學會壓制自己的欲望。這指代派在成長過程中,被壓抑的隱藏起來的人的本能欲望。
雖然這個設計很精妙,欲望確實是人本質的一部分,也是人需要去面對的,但我覺得還是有些隱諱,有些抽象讓人無法具體理解。
我認為,這個觀點在李安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中的詮釋,用來表達這個命題,更加深刻鮮明,再回過頭來看派的故事,就能更好地理解。
在電影《喜宴》中,男主來自臺灣,是同性戀,跟伴侶住在美國五年,後來父母一直在催婚,男主為了應付,於是在權衡利弊間,就跟自己的租客假結婚。
在他們的結婚宴會上,中國式的五六十圍桌,輪到敬酒環節,外國人的圍桌是安安靜靜坐著喝酒,也不會跟主角有太多互動,而中國人就哄哄鬧鬧站起來,幾乎都在說「你不把這杯喝完就是不給面子我。」
這種應付式的應酬讓外國人感到驚訝,宴上有外國人聊天說:「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這時背後一個中國人回答道:「你正認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中國人的性壓抑,某種程度上造就了酒桌文化和鬧洞房文化,新婚夫婦往往都在應酬中弄得疲憊不堪,因為在大家的認知裡,這是性唯一被擺上檯面談論以及慶賀的時刻,必須要弄得熱鬧些,漫長些,畢竟今晚過後,性就不能這麼熱熱鬧鬧被討論了。
而且,男主的同性戀實情不敢告訴父母,他的性慾望一直被傳統觀念壓抑著,這是自己的「惡」。
人類許多深層次的欲望,往往都在成長過程中被壓抑著,慢慢演變成自己的內心禁忌。
派漂流在海上,那個從小不敢反抗父親的他,活得有些許懦弱與聽話,但此時被壓抑的一面顯現出來,人性的惡竟然讓他殺了兇狠的廚子。即使這讓他活了下來,但他對這感到十分恐懼,這種恐懼構成了強大的內心禁忌,於是下意識否定惡的存在,並試圖把這一面自我分裂出去,於是理察帕克出現了。
而在老虎出現以後 , 少年感到恐懼並且想盡辦法試圖馴服老虎,這情節隱喻著人性的本能欲望與內心禁忌的鬥爭,派的「本質」也在鬥爭中,逐漸塑造而成。
也許人本能的欲望,不該壓抑,也不能放縱,而是要與它共處,甚至駕馭它,以至於能我們更好地生存。
03 人應該如何尋找自己的信仰?
電影除了探求人與欲望的關係,還探尋人與信仰的關係。
派所說的「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派從小信仰許多宗教,長大後亦是這樣,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派說,信仰像一棟樓,有很多房間,懷疑能讓信仰保持活絡,經過試煉才能體會到信仰的力量。
此時他信奉的,不是某一宗教,而是經過現實的歷練,沉澱下來的,關於人內心世界的力量。
此時是派的人性到神性的升華,他能在227天的海上漂流中生還,是因為他的人性中被賦予了希望,愛,勇氣等神性,因此雖然他所祈禱的上帝並未真正出現,他內心的上帝以及讓他不斷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在苦難中找到平靜的快樂,始終愛著世界,依靠自己的堅強和智慧活了下來。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著裡提到的一句話:「真正需要護衛的,不是外在的上帝。」
因為有神性的激發,他更能直視自己內心的惡,並與之相處。
在種種考驗過後,派與老虎相偎相依 ,這時「老虎」僅僅代表著無善惡的本能。當人真正依賴著自我的本能欲望,而不去加以恐懼、壓抑與抗爭時, 本能欲望也會助人生存。
在電影中,派沉溺於食人島,老虎卻夜夜離島,這是人性的本能在提醒自己危險的存在,而派最終選擇逃離,代表著人對自身的惡的警惕,會讓派避免在罪惡中迷失。
離開時他說:「即使看似離棄我時,神也持續觀望,即使看似不關心我受罪,神也持續觀望,當救助無望時,他讓我休息,然後指示我繼續我的旅程。」
派最終與自己的內心禁忌進行和解,包括食人的罪惡,包括沉溺的快感,他意識到惡的存在,就會更深切認識到人性中,其實也存在著另外一種叫做神的力量,使人不會完全依靠本能的欲望而活。
派所信仰的神,不是印度教的毗溼奴,不是基督教的耶穌 ,也不是伊斯蘭教的安拉,是存在於人心中的神性 ,在現實中引導人類的無形的神。它既獨立於人類 ,又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在很多時候拋棄了他 ,卻又在經歷一切之後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脫離獸性的彼岸。
當派被救,重返人類世界時,老虎不顧而去,人性中神性的一面重佔主導地位,本能的惡再次深潛於人性之淵。
派的內心世界十分廣闊,就像印度教黑天神張開的嘴裡,所看到的浩瀚無窮的宇宙一樣。在漂流過程中,他內心世界的獸性、人性和神性在這宇宙中逐漸浮現。
人的本能欲望即獸性,人的信仰為神性,中間的人性,則是我們行走於世間的理性。這三者是共生的 ,共同存在於派的內心世界,缺少一個都不能讓派找到最終的自我。
派內心的掙扎與決定,帶來了由獸性到人性再到神性的升華,這是自我衝突和不斷超越的結果,完成了探索內心欲望——欲望與信仰的鬥爭——信仰的重建這一過程,在奇幻漂流中,人與人內心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華。
這不僅僅是派的故事,而是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的內心也許都隱藏著那頭猛虎,只不過有的關在動物園裡,過著被保護的,舒適的生活,野性未被喚醒;有的和他來到暗藏殺機、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在與其較量的中不斷突破,渴望求生;有的早已被馴服,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叢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