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兩個皇后,一位是眾所周知的武皇后武則天,另一位便是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
王氏,出身十分顯赫,為北朝名門。祖父王思政,曾任西魏尚書左僕射;父王仁祐,貞觀年間擔任羅山縣令。王氏與唐朝皇室系舊親,唐高祖李淵之妹同安大長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公主以後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納為晉王妃。」
也就是同安公主向太宗推薦了貌美的王氏,於是她就成為了晉王李治的王妃。王氏也是命好,在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廢黜太子李承乾,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王氏也就搖身一變變成了尊貴的太子妃。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唐高宗李治繼位。繼位後,王氏也正式被冊立為皇后,一家人飛黃騰達,父親王仁祐為特進,封魏國公;其母柳氏,封魏國夫人。王仁祐死後,還被追贈司空。
可惜,王氏這個皇后當得相當憋屈,一點也不受寵。這其中的原因不少,本來這個婚姻就是唐太宗指婚,他們之間本就沒有愛情,而且據《舊唐書·王皇后傳》記載:王皇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王皇后的性格並不討人喜歡,再加上二人遲遲沒有孩子,李治對這個皇后也就沒什麼感情,專寵蕭淑妃。
蕭淑妃在武則天重新進宮前,寵冠後宮,絲毫不把不受寵的王皇后放在眼裡。當時王皇后對蕭淑妃很嫉妒,兩人互相在唐高宗面前爭寵。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王皇后在得知唐高宗與在感業寺出家的武氏暗中來往後,便想招武氏再次入宮,她想拉攏武氏當自己這邊的人,與她合作扳倒蕭淑妃。不過料王皇后也沒想到,她此舉對唐朝所作改變的可不是一點點。
武氏一回宮就被封為了武昭儀,這下不僅王皇后自己不得寵,連蕭淑妃都落寞了,李治獨寵武昭儀。蕭淑妃也是高估了李治對自己的寵愛,對此多有怨言,沒想到不僅沒有得到李治的疼惜,反而引得李治生厭。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而昭儀寵遇日厚。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
李治對武昭儀的寵遇越來越厚,王皇后也越來越惶恐不安,秘密與其母柳氏求巫祝以「厭勝之術」詛咒武則天。紙包不住火,李治很快就知道了,盛怒。不僅解除柳氏門籍不許進宮,還罷免王氏的舅舅柳奭中書令之職。
當時李治並沒有對王氏本人有什麼實質性的處罰,她依然是六宮之主,所以武則天想把她徹底扳倒。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永徽五年武則天誕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她狠心把女兒捂死,並且嫁禍給了剛剛來看小孩的王皇后,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並未言明其死因,所以此事到底是編撰還是事實還有待考證。
永徽六年,唐高宗最終下詔廢黜王氏、蕭淑妃皆為庶人,不久之後,被武則天縊殺。王氏族人、蕭氏族人全都流放嶺南,並追改王氏的姓氏為「蟒」,蕭氏為「梟」。
說到底王皇后還是沒有武則天心狠,鬥來鬥去最後慘死的還是自己。當然李治扶持武則天上位不排除想要制衡以舅舅長孫無忌和王皇后娘家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所以李治早晚都會廢掉王皇后,這次不過是借著武則天的名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