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暘
3月9日,長沙音樂廳的管風琴被歐洲青年管風琴演奏家漢普斯·林德維拉奏響,完成了其安裝竣工後的首場演出。自此,湖南有了可以聽到管風琴聲音的音樂廳。1990年,北京音樂廳引進國內首架專業管風琴,向首都市民揭開樂器之王的神秘面紗。如今,這個構造複雜、體積龐大、造價昂貴的樂器被國內越來越多的音樂廳納入規劃圖紙。觀眾們從不知道它是什麼,到期待聽到它的聲音,管風琴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
如何選擇管風琴
3月6日,管風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沈凡秀飛抵長沙,現場驗收長沙音樂廳「鎮廳之寶」,斥資近2000萬從德國引進的管風琴。「長沙音樂廳的管風琴比國家大劇院的琴規模小一些,根據音樂廳量身定製。我很期待長沙音樂廳正在籌劃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管風琴演出。」沈凡秀說,如今新建音樂廳基本都有管風琴,音樂廳開幕,也經常有管風琴音樂會。「專業音樂廳總要有樂器之王坐鎮,北京音樂廳引進的國內第一架專業管風琴,是指揮大師李德倫、嚴良堃親自去捷克卡爾諾夫管風琴廠挑選的。」北京音樂廳總經理梁傑介紹,捷克管風琴音色柔和、表現細膩,1990年投入使用時,轟動一時。
如今,管風琴似乎已經成為國內音樂廳的標準配置。對於採購管風琴,梁傑給出了自己建議:「不要只認某個品牌,各國管風琴都有可取之處,採購價格高,維護成本也會跟著提高。」「管風琴不是越大越好。有很多衣櫃那麼大的小型管風琴,很有味道,無法替代。」青年管風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沈媛介紹,在日本,統一性、國際化的管風琴越來越少。音樂廳會選擇與自己個性、主打品牌一致的管風琴。一些音樂廳希望擁有什麼都能彈的管風琴,這樣反而什麼都彈不好。與別人選擇同樣的管風琴,會讓音樂廳淹沒在人海之中。採購管風琴要具有前瞻性,明確音樂廳風格。如果音樂廳主打交響音樂,那麼選擇法國浪漫派的琴更適合;如果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是主打方向,那麼應該選擇德國巴洛克琴更適合。
維護比維修更重要
北京音樂廳的管風琴很幸運。捷克廠家將其設為標杆,培養品牌形象,每年都要來北京音樂廳維護管風琴,進行調試,除了食宿不收取額外費用。2014年,北京音樂廳的管風琴進行大修。「所有音管拆下來清理,升級作業系統、更新易損件,歷時幾個月。」梁傑說。參加驗收工作的沈凡秀回憶:「奏響寂靜近半年之久的管風琴,純美高貴的天然音色震撼著在場的每一位專家,使人依稀感受到奧匈帝國時期的盛況,捷克制琴師精準細膩的管風琴製造工藝,在北京音樂廳重新煥發與傳承。那天,嚴良堃也來了,聽完音樂會,激動地說,之所以主張引進管風琴,是因為音樂廳配備了管風琴,才意味著是一流的音樂廳。」
一般來說,出了保修期,請原廠維修保養管風琴,維修費非常昂貴。「其實,只要是知名的、大型的樂器廠商都具備維修能力。比起維修,維護更重要。」沈媛介紹,「美國很多音樂廳是換風系統,而非空調系統。溫度溼度穩定,管風琴幾乎不產生維修費用。為了維護管風琴,音樂廳其他基礎建設往往也會隨之提升。」
管風琴演奏家多多少少都會調琴。學生在學校學習演奏時也需了解樂器原理。「演奏家當然希望將更多精力放在演奏上面,演出前練琴時間、休息時間多一些。但如果琴有點小毛病,在能力範圍內還是應該處理。」沈媛表示,「管風琴起步階段,專職維護管風琴的人員非常有限,有些事情只能親力親為。另外,管風琴不是建成後就永遠不動,可以擴建、修理、挪動位置等。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古琴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管風琴雖然演出不那麼頻繁,但是隔一段時間就需要修繕一次,如果零部件損壞,更換起來可能更貴。「如果管風琴狀態良好,使用幾百年沒有問題,可以說,只要音樂廳在管風琴就在。」沈凡秀說。
4萬首的作品寶藏
中山公園音樂堂副總經理祝晶說,去年底,中山公園音樂堂策劃了一場聖誕音樂會,管風琴與合唱團、單簧管、小號等同臺演出。「本意是讓年輕人來音樂堂過聖誕,結果來了特別多的小朋友。平時家長帶孩子來音樂堂,小朋友看到管風琴很好奇,總問家長那是什麼樂器,有著什麼樣的聲音,所以一有機會他們就都來聽了。」
「如今的觀眾對管風琴不再陌生。長沙、濟南、武漢等有管風琴的城市,很多觀眾越來越期待聽到管風琴的聲音。」沈凡秀介紹,目前的管風琴音樂會多以普及為主,通過不同方式的演奏,從不同角度展示管風琴,拓展觀眾對鍵盤樂器的認識。
由於歷史悠久,管風琴擁有大量作品。「截止2007年,音樂會可以演出的獨奏作品,鋼琴有2萬首,管風琴有4萬首。管風琴新作品增長沒有鋼琴快,但既然有4萬首豐富的寶藏,不讓觀眾聽到是遺憾的事情。」沈媛介紹,除了獨奏之外,管風琴與其他樂器也可以配合,弱音時和大提琴、小提琴、長笛等樂器很搭,聲音嘹亮時和銅管組、小號等在一起也非常適合。沈媛目前也在從事管風琴作品創作,她的作品已被2014年第50屆「荷蘭哈萊姆管風琴音樂節」列入青年作曲家計劃。
為了讓觀眾更多走進管風琴,沈媛策劃北京國際管風琴與電子管風琴學術論壇時,特別邀請了美國教授演奏管風琴改編曲及《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等電影音樂。「中央音樂學院邀請大師,如果只在學院裡演出,無法與廣大觀眾分享。為了增加欣賞人群,他們將學術化的部分放在學校,開幕式、閉幕式等重頭演出放在中山公園音樂堂。」祝晶表示,「音樂堂不能僅以實踐基地為目的策劃演出,而是要從聽眾角度選擇,把學術實踐和聽眾需求結合起來。循序漸進不能著急,喜愛管風琴的聽眾多了,演出計劃自然也會增加。」
市場不完善 前景很光明
北京音樂廳總經理梁傑認為,目前國內的管風琴還無法形成完善的市場。「演奏管風琴方面的人才少,能夠開一場獨奏音樂會的演奏家就更少了。因此,管風琴利用率仍比較低。國內精通管風琴維修的人才更加稀缺,北京音樂廳此前專門派兩位員工到捷克培訓3個月,但也只是能夠完成簡單調試,遇到大毛病還是解決不了。」
對於未來管風琴人才儲備,教授附中鋼琴系學生管風琴演奏的沈凡秀倒是信心滿滿。「每屆學生都非常優秀。他們聰明、技術底子好、反應能力強,不到一年時間,就能達到非常不錯的初級階段。也有一些很棒的學生被歐美音樂學院選中繼續深造,管風琴成為他們的第二專業。音樂廳有了樂器,自然需要彈琴的樂手,觀眾喜愛管風琴的聲音,需求就出來了。學習管風琴是非常有前景的,人才也會慢慢多起來。」沈媛建議,無論讀研還是出國都要從就業出發。比如留學德國的學生,如果想要在德國工作、生活,那麼最好選擇教堂音樂方向;如果計劃學成歸國成為演奏家,應該選擇管風琴演奏方向。雖然管風琴並非神職,但是在德國僅學管風琴演奏沒辦法找到教堂的職位。
「目前中央音樂學院的管風琴專業學生主要是專業化輸送,到高校、藝術特長中學等任教。應聘主科老師時,會演奏管風琴是加分亮點。武漢有一臺管風琴,但是活躍程度不夠。如果,武漢音樂學院招進相關人才,那麼與管風琴合作的各類演出將更有機會。」沈媛介紹,在歐美,劇院通常會專門聘任首席管風琴演奏家,他可以提供藝術意見,對管風琴進行日常維護。管風琴演奏家自己開辦音樂會的同時,也要負責策劃、邀請其他音樂家來開音樂會。每年都要把節目單排得很飽滿,讓觀眾聽到巴洛克、浪漫、改編曲等風格的音樂。要是計劃得太單調,劇院觀眾沒有培養起來,也是管風琴家的責任。沈媛建議,各地劇院應該把這個職位開設起來,讓有管風琴的地方就有管風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