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電視劇之所以經典,多是因為一個「樸實無華」的原因:經費有限。
因為在製作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導演只能把錢花在刀刃上,服化道、特效、後期剪輯統統是奢侈品,劇組真的窮得只剩下演技了,所以演不好,才怪!
曾經有這樣一個劇組,他們跟著一個52歲的女人,拖家帶口走遍了全國19個省份,跋山涉水、器材短缺,部分道具都是拿紙糊的,由於角色眾多,有的演員甚至一人分飾200多個角色,拍到一半,拍攝費用都花沒有了,還得靠演員自己去拉贊助......
而他們拍出的電視劇,便是開播至今被重播了3000次,成為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的《西遊記》,而帶著他們經歷「取經」般磨難的,便是女導演楊潔。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這段紅極一時的經典對白,道盡了齊天大聖不可一世的灑脫和膽識,就和當初答應拍攝《西遊記》時的楊潔一樣。
這位骨子裡透著文藝範的從業者,年紀輕輕便進入了文工團,雖然指導多部反響不錯的作品,卻沒有得到臺裡的認可。
直到一次文藝部的會議上,副臺長宣布王扶林拍攝《紅樓夢》以後,對這楊潔說出一句聽來有些「刺耳」的話:「要是讓你把《西遊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
楊潔一怔,想都不想便衝口而出:「有錢就敢,為什麼不敢!」
就這樣,說是賭氣也好,說是衝動也罷,在國內神話題材幾乎毫無拍攝經驗的情況下,楊潔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這可不是一般的神話電視劇啊,而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啊。
如何讓光怪陸離的人物「活過來」,不嚇人,還招人喜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難的是,臺裡只給她300萬的拍攝費用,《西遊記》場景之複雜,服裝、人物之繁多,需要特效之高級,這些錢真的能夠用嗎?
但,那又如何。
楊潔和主創們懷揣著夢想,誓要拍出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經典神話,《西遊記》既然是「遊」,那麼就要「遊」出我國絢麗多彩的名山大川,名揚四海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的佛剎道觀,且要情景交融,「遊」出一段富有東方韻味的傳說。
於是,她帶著劇組,花了2個月時間跑了幾千公裡,70多個景點,在還沒開發的九華山上取經,在張家界的懸崖邊攀爬,一路風餐露宿,吃盡了苦頭。
全劇組片酬最高的,是美猴王的扮演者六小齡童,然而他也只有70元一集的片酬,還得跟工作人員一起跟著裝卸車,要不是楊潔看不下去,給這些演員們申請了勞務報酬,估計拍完整部戲,他連2000元都拿不到。
但六小齡童和大部分劇組成員一樣,任勞任怨,一人飾演多個角色,還要兼職劇務,他們理解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想拍好這部經典著作有多難,也知道如果真的拍好了,他們會給中國影視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所以只有物盡其用、人盡其用,一起咬住牙,才能走到最後。
比起演員們的辛苦,道具師則更加無奈。
如孫悟空抱著啃的大蟠桃,屏幕裡看上去又大又香,實際上竟然是用紙糊了一層又一層的道具,外面刷了一層燃料而已。
為了營造仙氣嫋嫋的感覺,劇組不得不採購氮氣,孫悟空解救師傅時從嘴裡吹出的「仙氣」,則是他事先抽了一口煙,吐出的霧氣。
楊潔也親自上陣,寫了《趣經女兒國》的插曲《女兒情》的歌詞: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歌詞美,意境美,女兒美,曲調更美。
《西遊記》起初只有短短的25集,為了還原原著裡的精彩,主創們決定提取最有代表性的橋段,拍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讓人物更加豐富有層次。
所以我們能看到孫悟空大鬧天空時的桀驁不馴,也能看到他降服豬八戒時的調皮,還有三打白骨精時的心碎。
《西遊記》之所以能霸屏34年,正是有這樣一群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把一部劇做到極致的老藝術家們,說是工匠精神也不為過,相比於當今動輒百萬一集,以流量、噱頭為先的電視劇,不知純粹了多少倍。
如今,有技術、有設備、有錢、也有人,可又有多少部,讓人說得出「這劇我看了不下3遍」的影視作品呢?
世間再無《西遊記》,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