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韓劇,因為以前看老媽看過幾部催淚韓劇,固有的一種模式,節奏,讓我對韓劇無感,最近幾年因為韓國電影的緣故又開始對韓劇有了一絲興趣。最近很火的《赤月青日》,主演是金宣兒,想起之前看過幾集她主演的《我叫金三順》,有些熟悉感,所以懷著打發時間的心態,想看看金宣兒的演技,所以看了這個劇。
網上關於這個片子的議論不少,沒有細看,只知道它的賣點好像是懸疑,驚悚,商業介紹也是從這個角度去,電視劇的風格也是神神叨叨,有看過的人說是最可怕最驚悚,這讓我產生了質疑。結果,說實話,看到第五集都還是不明就裡,就是因為看不太明白,不知道究竟是探案,還是心理學為主線,因為男女主角分別是刑警和心理諮詢師,已經算是糅合了兩種讓人感興趣的、有故事的職業色彩,所以反而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有一些鏡頭,讓我想強行恐懼一下,然而擠不出恐懼感。
直到電視劇結束,我才回味過來,原來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以虐待兒童者遭到報復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啊,每個兇殺案的發生都與兒童遭受虐待、忽視有聯繫。手法上拍的像恐怖片,不斷出現的綠裙小女孩,音樂神神叨叨,女主角神經質,有幻覺,總是一副見鬼的神情,其實這並不是一部鬼片,最終就是講了韓國人家庭裡虐待小孩,遭受虐待的小孩死亡,而目睹家暴死亡的手足,受到極大心理創傷、留下恐怖回憶、性格深度扭曲。至於很多朋友說猜不到下一集說的是什麼,我想,這大概是由於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心理預期,雖然都是亞洲人,但是朝鮮族和漢族本身就有很強的民族差異,他們想法也不同。前面說過了,韓劇看的少,只記得以前瞥到老媽看的韓劇裡,兩個男女不能結婚的原因是因為姓氏相同,當時就覺得「這是什麼鬼。」完全無法接受他們所執著的「傳統文化」,覺得不可理喻,還為了這些事情哭天搶地要死要活,浪費眼淚,還好這部劇裡沒有太多這樣的梗。
金宣兒的表現可圈可點,完全讓我忘記她曾飾演過點心師傅。劇中她經歷了懷二胎,交通肇事,失去腹中二胎,經歷丈夫出軌的心理諮詢師,在整個過程中,她還常常有幻覺,見到旁人看不見的小女孩。心理歷程是複雜的,所以面容上也不可能無憂無慮,她把心事重重演的很到位。
另外一個就是後媽,永遠一副撲克牌臉,冷氣場,演技也很好,現實中認識過這樣的人,其實也是很壓抑的,也表現的很堅強的,外表像冰山一樣,不輕易流露脆弱,卻是一直為了當好一個後媽,呈現出對兩個女兒一視同仁的態度,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也是壓抑自己的情感。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深,或者說幼年時期撫養者對被撫養者的影響很深。就像那句話說的,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人一生,而糟糕的童年,則會讓你用一生去治癒。這部劇裡有很多不負責任或者說不配成為父母的父母,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有的父親就是沒有資格成為父親的。(狗場的那位,演技也是絕佳)
劇情不是很拖沓,比如與主題無關的出軌,沒有太多鋪墊和贅述,基本上很快就發現,離婚。
越是到後面十集越覺得脈絡清晰,兇手雖然是非常隱蔽的,但是如果很敏感,也還是可以想到。
說起來,東亞的文化對人的束縛都是很深的。有很多壓抑的文化,一代代傳下來,禁錮了所有人,作繭自縛,麻木與發狂並存。
以前聽說日本人失業就自殺,我表示很困惑,日本有良好的救助體系,並不會餓死人啊,後來有人給我解釋,日本的主流文化裡可能沒有「好死不如賴活」這個意識,所以在一部分看來,尊嚴,更加重要。日本人自殺的那麼多,但是痛心疾首發出:「自殺是可恥的」這種聲音的人卻不多。和中國人鄙視自殺,認為這是懦夫的行為不同,這可能是極端的武士道精神的一個縮影,看待生命的觀點不同。日本人雖然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很多影響,卻基本沒有吸收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富蘇峰在《遊中國偶錄》中評價儒家思想:「權力和利益才是中國人的主線條,而儒家思想只是一個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的工具,並且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說白了就是向強勢屈服、逐利、圖方便,這是中庸的本質。」針對這些思想弱點,侵華日軍認為只有暴力才能更快更好的讓中國人投降,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日本就已經謀劃這麼多,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日本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敵人。
回到這部劇,暴力對孩子的震懾,不僅僅存在於當時,還延續到後來成年之後,這種對權威的恐懼會一直存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劇中有一個繼承家業的院長,因為身上背負太多父親的期望,他壓力很大,賭博成癮懼怕被揭人發寧願殺人,闖禍之後他害怕的居然是他父親——老院長,而不是法律的制裁。警察告訴他,反正你要坐牢了他也不會到牢裡懲罰你,院長聽到這句話如釋重負,在牢裡也吃的很香。殘暴的父母,讓孩子感覺比坐牢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