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號稱「寶萊塢三大汗」之一的薩爾曼·汗主演的印度電影《蘇丹》來勢洶洶。然而,上映一周票房才勉強過3000萬,各大院線排片率也隨之驟減。幾乎可以預見,隨著不疼不癢的口碑評論,《蘇丹》將很快消失在人們視野之外。
印度電影跌落神壇了?寶萊塢「三板斧」用完了?電影民族主義者的質疑之聲瞬間此起彼伏,更有甚者竟然彈冠相慶,看,你們這些影評人吹了半天的印度電影現原形了吧?其實真沒這個必要,畢竟《逐夢演藝圈》代表不了華語電影的普遍水平,誰還不拍幾個爛片呢?況且《蘇丹》雖然有它的問題,但還遠算不上爛。理性客觀地分析電影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才是審慎態度。
《蘇丹》的敗走麥城主要源於以下七個方面,有些是本片作為個案的不足,也有一些是印度電影的通病。做電影就是這樣,稍有不慎,觀眾就要用票房把你選下去,口碑票房雙贏的爆款真心來之不易。
首先就是片名。「蘇丹」是什麼?非洲小國?還是宗教官職?又或者是偽劣食品添加劑?總之讓人莫名其妙。看了電影才知道,不過是本片男主的名字。印度電影一直是亂起名的重災區,有些也不全是翻譯的問題。打開熱搜,單看「蘇丹」「三個傻瓜」這樣的片名會點燃觀眾的觀影欲望嗎?
第二個問題是海報。印度電影的海報向來簡單粗暴,還永遠帶著一股民族風。照顧本國觀眾的情緒沒有錯,但審美趣味離普適價值太遠則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本片各個版本的海報都是男主蘇丹或正面、或側面的直給。海報是電影的名片,是負責向觀眾的第一觀感傳遞影片意境的。一個光著膀子神情猙獰的糙漢有多辣眼,你們心裡真的沒數嗎?
第三,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影片內涵的厚度不夠。《我的個神啊》插科打諢的故事底下湧動的是十分嚴肅的宗教問題;《摔跤吧,爸爸》表面上是大眾勵志電影可實際糅合了父女關懷、家國榮譽等多個層次的情感衝突,這些全部撕開之後還有關於印度社會女權問題的深刻反思託底,層層嵌套,十分高級。可本片呢?除了摔跤題材撞車,蘇丹這個人物的幾次行動轉折也根本說不過去。蘇丹從一個給人偷裝衛星電視的小混混,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漂亮姑娘,幾個月的工夫就變成摔跤冠軍,還拿了奧運金牌。然後,因為孩子問題被妻子懟了幾句就全面放棄。最後又發憤圖強,拼著一把年紀去學自由格鬥。你告訴我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情,一身腱子肉的老爺們兒在賽場上拼命都是為了老婆。印度電影以往的犀利表達不見了,尖銳的社會批評不見了,熱血燃燒了140分鐘,最後竟然只剩下一地玫瑰花瓣。
第四就要說說選角了。從愛情出發也沒什麼大問題,但讓人賞心悅目的CP才有說服力不是?本片女主沒毛病,是從《我的個神啊》裡走出來的大美女莎瑪,不到三十歲,正值芳華。男主就麻煩了。雖然是大明星,但薩爾曼·汗今年53了,愣充社會小青年,和莎瑪站在一起,別說是情侶,說父女都不像親生的。一部完全構建於愛情之上的電影,竟然讓如此不搭的一對來站臺,難怪觀眾不買帳。
第五,來說說結尾。有時候平庸的正片完全可以通過彪悍的結尾來拯救,比如影迷們都熟悉的《第六感》。然而《蘇丹》浪費了最後的機會。在自由格鬥決賽場地上,蘇丹明明已經被暴揍到神志不清,卻因為恍惚中看到妻子而瞬間滿血復活,毫無懸念地KO對手。這樣的結尾已經讓人無力吐槽了。所謂的成功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時候一個背影落寞的失敗英雄難道不是更有魅力嗎?從中世紀沿襲下來的成王敗寇的價值理念依然頑強地滲透到本片中,也剝奪了觀眾對於本片的最後一點幻想。
第六,載歌載舞、篇幅太長是印度電影的老毛病了。看看《媽媽咪呀2》票房的全面潰敗就知道中國觀眾對在電影裡聽歌根本興趣有限,你一言不合就開嗓我只能說抱歉了。說到長度,本片引進版長度139分鐘已經不算短,但據說印度版正片竟然長達170分鐘。
最後,也是很奇怪的一點,就是印度電影的引進時間總是大幅延後。《蘇丹》比印度本土上映竟然晚了兩年時間,對印度電影感興趣的觀眾大部分早已通過其它渠道看過此片,這對票房足以構成一種非受迫性的嚴重殺傷。
印度電影從《三個傻瓜》《我的個神啊》開始驚豔亮相,到去年《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狂卷13億票房到達巔峰。但自今年初的《神秘巨星》之後,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票房表現頹勢漸顯,評分一部不如一部也是事實。這背後的成因其實並不簡單,既有文化差異造成的新鮮感褪色的因素,也因有《蘇丹》這樣表現欠佳的選手拖後腿。但據此就說印度電影過譽了或者過氣了還是太過武斷。印度電影的自由表達,以及對尖銳社會問題朗聲發問的勇氣仍然值得華語電影反覆學習。
文| 任凡
本文刊載於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