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河在佛子莊鄉東南有一條支流,因上英水村內有一股山泉不停歇地湧出,北流成河稱湧水,後演變為現在的英水河。
但隨著原北京礦務局房山礦(現今的京煤集團)在開採煤炭中截斷了源頭山泉的水脈,從此斷流,英水河也就名存實亡了。只有雨季的洪水能流入大石河,除此之外常年乾涸。英水河的源頭山泉位於上英水村大南山正北的山腳下,它的西邊是大南山西峰天書峰山腳上的一個小山頂。這個小山頂雖不高,但可全方位遠眺或俯瞰到四周幾個村子的山山谷谷,被譽為英水溝的風水寶地。
上英水真武廟就坐落在這個小山頂上,始建於明代,帝號無考,距今已有五百年。因附近村子的廟宇都不如真武廟規模大,所以當地人稱真武廟為大廟,被尊為廟首。在前後兩座大殿中分別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為盤古之子,中華之祖龍,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又從師於如來佛,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經中稱他為 「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開天大帝、開天炎帝、祖師爺、元武神、上帝公等。於是,真武大帝成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而真武先天始氣,太極別體,惟務修行,15歲入武當山修真,功成果滿,具有水神、司命之神之特徵,因道觀很有靈性,且主殿供奉真武大帝,被道教內部譽為北方"小武當"。鬥轉星移,歲月侵襲,世道更迭,真武廟曾幾度興衰,雖久經戰火盜賊之襲擾,但經康熙、光緒和民國年間屢次修繕,始終不曾間斷道脈淵源。
由此,藏在深山裡的上英水真武廟是方圓百裡、百十個村莊的中心廟宇,當年香火極盛,名揚遐邇。而上英水真武廟在不同歷史時期,因管理者的需求,也曾承載過特殊的使命。
在南宋時期,大房山這一帶是金人控制的區域,由於山清泉甜水流,又有世外桃源之幽靜,被視為上乘的風水寶地。區內文史專家楊亦武老師在《房山歷史文物研究》一書中考證到:金人為了堅定滅掉南宋的決心,把歷代帝王陵寢從東北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遷至大房山東麓,即現在的金陵遺址。但這只是有史可查的皇陵,更多的除皇族之外的金人散葬在皇陵的四周,因與皇族的親疏而決定了陵墓離皇陵的遠近。這樣金陵墓區實際範圍西邊已至大房山的西麓龍泉河(今大石河)邊。在《房山歷史文物研究》一書中有關「金陵的祭祀」,這樣寫到:「大房山陵祭祀有專員負責,並有定製。祭辰、元日、七月十五、冬至、寒食,依例要舉行盛大的祭陵活動。又設萬寧縣(不久改為奉先縣)專修山陵祭祀,還設立了金陵的守護神「保陵公」,今房山區坨裡、河北、佛子莊3鄉鎮在金代統為奉賢縣神寧鄉。」據村志文物資料收集家付寶輪收集的資料表明:金人本為遊牧民族,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作為北方異族,以鐵騎之勇猛,深入中原腹地連年作戰,他們更是蹤影不定。但先人陵寢是不能隨便挪動的,這勢必造成那些身披戰甲,親自祭拜祖陵的金人將士來去的道路可能就不盡相同了。為了不至於迷路或誤入外族的領地,成為送上門去的待宰羔羊,就在金代皇陵周邊設立了一些地標性建築,猶如驛站,供來金陵祭拜的族人休息和為其指引道路。上英水真武廟的前身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但該建築的格局無史可查。金人沒有如願滅了南宋,卻被元朝軍隊連帶著打回了東北老家。而後明朝取代元朝時,同為金人祖先的女真後裔滿人崛起,最終建立了清王朝。在《房山歷史文物研究》一書中記載:「明代晚期,滿人的鐵騎把明朝軍隊打得一敗塗地。明統治者惑於形家之說,認為是滿人的祖陵大房山王氣太盛的緣故,所以,天啟年間(1621年)罷金陵之祭,派出大批人馬,推毀陵區內的所有建築。」上英水真武廟的前身隨著金陵建築的全部損毀,也蕩然無存,同時它的特殊使命也早已不復存在。
百姓安居樂業,必然國泰民安,宗教盛行。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本著為我所用的統治目的,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他運用道教來證明其君權神授,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使武當道教興旺起來。
同樣,在京西的英水溝,由於這塊風水寶地遠離鬧市,清靜和清幽,常有雲遊道士光顧。不幸的是由於連年的大旱,人蓄家畜飲水都成問題,更何況莊稼的澆灌,導致已經出現饑荒。面對旱災,人力和地力無能為力,只能向天神祈雨。 據上英水真武廟民間研究專家趙玉森調查得知:當時有個來自武當的雲遊道士,對風水也特別精通。當他登上真武廟所在的小山頂西南邊螞蟻槽村的西嶺,往東邊的真武廟所在的小山頂眺望,頓時兩眼放光。大包大攬地告訴陪同的主事:「你們有救了。」並指著天書峰整條山脈問:「你看看那條山脈像什麼?」陪同的主事踮起腳,瞪大眼,使勁地看了半天,才說道:「像條龍。」「對,那就是一條龍。最前邊的小山頂就是龍頭。」「那我們該怎麼做?」「在那個小山頂上修座廟。壓住龍頭,保住龍脈,你們這裡就會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於是,英水溝的地方官和鄉紳們聽從了雲遊道士的點化,舉全力修祈雨之神廟。 在修廟時,官紳按照武當道士講的道觀規制,在兩座大殿中分別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
真武廟建成時正值春夏之交,一連下了幾天大雨,不僅解了旱災,還讓湧水的水勢更大,最終演變為英水河。真武先天始氣,太極別體,惟務修行,15歲入武當山修真,功成果滿,具有水神、司命之神之特徵,而這種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也賦予了真武廟從古到今在風水及預測領域上的帝尊地位。自明末真武廟建立之日起,多位易學和風水學的大師,結緣於此,潛心修道,至誠用功,在中國的易學及風水領域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讓老百姓多子多福」,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民間傳說,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健康平安,能讓無孕得孕,有孕順產。真武廟供奉素有水神之稱的真武大帝果然靈驗,讓人們對碧霞元君也有了期盼,求子心切的人們紛紛前來燒香,也時有應驗。這就有了在當地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故事《降龍護寶的傳說》和《娘娘送子的傳說》。
新中國的成立,真武廟結束了天降甘霖和送子降生的特殊使命。人民當家作主了,面對百廢待興,人民政府本著節儉辦大事的原則,把真武廟的房屋做為開展大齡村民識字掃盲班和小孩子讀書識字的首選場所。這樣真武廟又承擔起了教書育人之場所的特殊使命。真武廟只是官方停止了大規模祈雨活動和求子行為,但建築和陳設一直保留如初,直至運動開始。
上英水真武廟在窮鄉僻壤的深山裡,運動的狂潮儘管姍姍來遲,但還是被以封建迷信的牽強藉口給糟蹋得不成樣子:所有神像全部被砸毀,自家能用的廟內陳設被哄搶一空,雕梁畫柱被各種汙物塗抹,大鐘被砸了去鑄牛耕地的鐵鏵犁,後殿的兩棵大柏樹也在劫難逃。摧毀了封建迷信,真武廟這個名字也成了禁忌,沒人敢提,使得大廟這個名字在當地百姓中更深入人心。這裡成了造反派現身說法的主戰場。在這裡批鬥所謂的地富反壞右和牛鬼蛇神等,臨時關押被批鬥的所謂壞分子。人們像害怕瘟疫一樣,唯恐避之不及。除了為了孩子上學,不得不去。其他事由路過時,寧肯繞著多走幾步山道,也不願意從它近旁路過,生怕招惹是非,引禍上身。再加上它離村民居住的地方比較遠,自然成了不法之徒藉助造反派之手故意陷害曾經的有功之臣的陰暗角落。現年八十高齡的楊寶臣老人就曾深受其害,至今念念不忘。上英水真武廟就此承擔了最不讓當地百姓認可的特殊使命。
隨著英水溝各村到了上學年齡的孩子越來越多,其它村子的孩子小畢業了,初中都統一歸到上英水小學來讀。各村拿不出更多的錢來蓋教室,只能在不花錢的大廟上打主意。把廟內所有的大小房間全部騰空當教室,從上面爭取了一些桌椅,又讓村裡的木匠們打制了一批簡易桌凳,保證每個孩子都有地方坐,都能坐著寫字畫畫。
運動的結束,生產的逐漸恢復,經濟慢慢地復甦,人們生活有了奔頭,使得人口驟增,再加上房屋的老舊和寺廟的外觀與學校的身份格格不入,當時的大隊幹部和東班各莊學區領導一致決定,對上英水小學的校舍利用暑假進行全面翻修改造。當暑假開學時,除了前院的兩棵大柏樹、前後大殿和兩個陪樓保留了原有格局,其它房屋沒有了原來的影子。為了省錢,房子蓋得很簡陋。冬不暖,夏不涼。就此上英水完全小學的格局一直如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水溝其它各村的小學都撤併到了上英水小學,當時小學和初中加起來的人數達到了最高峰。將近500人左右。不過,人滿為患,常常為一套桌椅爭來爭去,好不熱鬧。
但隨著違反計劃生育政策懲罰力度的增大讓人口又驟減,造成學齡兒童越來越少,導致單班人數都少得可憐。上級教育部門為了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保證教學質量,從師資不足,但還要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的要求綜合考慮,先是撤走了初中,後來只保留了小學的一二三年級,最後全部撤走。本人就是上英水村人,在上英水小學從一年級一直讀到初中二年級,1980年讀完初中二年級後,才從上英水小學被撤併到離家八裡之外的佛子莊中學讀初中三年級。也在那一年,由於國礦房山礦開採地下煤炭,導致地面沉降,英水溝成為原北京礦務局礦區內的採空區,劃歸原北京礦務局管轄,並為此成立了有特區之稱的工農區。我也有幸成為第一批定向培養生,就讀於市屬北京市第三師範學校,即今天的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1985年,我師範畢業後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起初就在上英水小學教六年級學生。1993年,也就是回歸房山區的那年,我因工作需要調佛子莊小學教學生。
真可謂,人走屋空。上英水小學撤併後,曾經的真武廟只剩下空空的房子,破敗的院落,沒有了往日的人來人往,預示著上英水真武廟結束了它服務山區教育的特殊使命。此時的真武廟只有一塊舊石碑和前後兩個大殿能看到它過去依稀的一點點影子。能證明它滄桑歷史的只有前院那兩棵高大、四季常綠的老柏樹。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讓上英水村人憑藉煤炭開採,壯大了集體經濟,村民也富裕起來了。有了實力,就能辦大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房山雲水詩社社長馮紹邦在《重修佛子莊鄉上英水真武廟碑記》中寫到:2004年初,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玉才首倡大義,提出重修真武廟,並率先捐款20萬元。隨後一眾村民積極響應。最終決定不吝巨資,鼎力重修真武廟,福蔭後輩兒孫。併力邀鄉賢趙玉森先生籌劃組織,主持修復工程。修葺依原址,仍座北向南,順山勢而建,增其舊制。整體建築青瓦紅磚,肅穆莊嚴。四周山勢起伏,遠山近景,遙相呼應,如詩如畫,給人以幽遠、恬靜之感。正是觀月樓窗欞濾清輝,誦經閣簷挑繁星明。殿宇建築畫棟雕梁,金彩炫目偉岸森嚴。真武殿、元君殿、財神殿、藥王殿、慈航殿、文昌殿等殿宇建築與山勢融為一體,使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獅面青瓦當,古磚玲瓏牆,脊踞瑞獸,天風過後簷鈴脆響響,正是各路神仙會所,讓人頓生嚮往。
2007年12月大廟落成。隨後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都舉行開光儀式和盛大的傳統廟會。承擔起新的特殊使命。 重修的上英水真武廟為兩進院落,前後兩座大殿,另有四座配殿、兩座鐘樓、兩座陪樓以及十幾間山房,總建築面積三千平方米。
如今,上英水真武廟不僅回歸本源,而且升級為旅遊景區,敞開山門,歡迎慕名而來的八方遊人看客。更可喜的是它日益成為發揮燦爛的道教文化,弘揚道教法理、教義,傳播道教知識的重要場所,在上英水村向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提交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於上英水真武廟文化基地的建設》一文經驗介紹中談到:先後有中國道教協會黃會長多次來到真武廟指導工作。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龍虎山張天師(張金濤)借著在北京開會之際,親自蒞臨真武廟,重點講解了中國道教的門派以及天師道(也叫五鬥米道)的由來、發展以及對道教的貢獻。
上英水真武廟還和北京市道教協會一起辦過十多期的學習班。 到2016年止,先後取得了北京市宗教局頒發的「達標單位」和「先進寺廟」以及主持明清道長(李志傑)被評為「達標單位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2010年市宗教委為真武廟頒發了「宗教活動場所證」。
悠悠古剎藏深山,歷經滄桑五百年。不辱使命惠鄉民,盛世中華歸本源。道教文化真武魂,守護一方穩乾坤。高瞻遠矚村書記,傳承開拓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