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預定了年初劇王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會淪落到口碑收視都不盡如人意的地步。
這部劇原本的噱頭不小,正午陽光出品、《戰長沙》製作班底、馮紹峰趙麗穎婚後首作、男二又是「鎮魂女孩」們的心上人朱一龍。
但目前播出了22集(一共73集),豆瓣評分卻從8.2持續下跌至7.6,昨晚的收視率才在CSM55城登頂破1。
小編同意有觀眾說的,這部劇比較慢熱,劇情正漸入佳境,但顯然,它離「大爆」還有一段距離,很多路人還處於沒看就想打負分的憤懣情緒中。
風評不佳,主要是不注意臺詞細節導致的,具體表現在只要你的朋友圈裡有語文老師,就應該聽過「《知否》是一部高考病句真題庫」的說法。
比如亂用成語,說女主是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
「掌上明珠」本意就是「手上的明珠」,非要在前面再加一個「手上」,是說手上又長了一隻手?
再比如成分贅餘,「臨來的之後(時候)」可能是字幕有誤,可「就聽過一些耳聞」也不大對勁↓↓「耳聞」不就是聽到的話嗎?
另外,一些特定的稱呼也被弄反了。主人家竟會對客人說「款待不周」↓↓
要知道,「款待」是客人對主人道謝時說的話,意思是主人家招待得非常好,哪有主人家用褒義詞自謙的道理?
除此之外,網友們還發現了一些發音錯誤:「叨擾」被讀成「dao擾」(正確應是「tāo擾」);「似的」被讀成「si的」(正確應是「shì的」)……
對於這些問題,導演張開宙回應主要責任在他把關不夠嚴格,之後或是修改字幕或是補錄配音,「不會讓它一直放在那兒」,也算是給了觀眾一個交代。
改好臺詞的文法錯誤,攝影出身的張導在其他方面其實做得挺不錯。
像古代民俗的展現,納徵、聘雁、投壺、馬球……不看《知否》,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這些活動很難有畫面感。
再說場景,《知否》的原著是架空朝代,電視劇則選擇將時代背景貼近北宋,所以劇中出現的宅院建築、家具擺設、服飾髮型等多符合宋代美學。
加上低飽和度的色調,整部劇出來的氛圍是很沉穩內斂的。
觀眾被一處處精良的中式風格場景深深吸引,也不忘跟著劇情走向,挖掘各式人物的閃光點,或褒或貶,構成一幅生動翔實、能解讀出萬千內容的群像圖。
比如盛老太太、孔嬤嬤、常嬤嬤這三位奶奶輩狠人組成的「硬核奶奶團」↓↓主業搞教育,副業辨是非,對待家裡的「妖孽」輕易不出手,一出手就是絕殺。
圖via.@臉蛋天才東銀優(下同)
論講道理,她們從來沒輸過。
靶子呢,就是劇裡四位貌美心歹的「白蓮花」。她們要麼「情深不能自抑」,要麼「柔弱不能自理」,可以組團拍一部《白蓮花園》,又名《白蓮物語》。
有觀眾被這幾朵「白蓮」氣得不行,轉頭就給「瞎眼四子」之一馮紹峰送了眼藥水(馮在微博上還真的認領了),另一邊,他還被主演了《回家的誘惑》↓↓
觀眾對他們的愛恨取決於這些角色的豐滿,而作為一部IP改編劇,人物的塑造或許並不是重點,因為《知否》原著裡早就把他們刻畫得活靈活現、惹人掛念了。
劇組要考慮的,是怎樣把他們的性格具象化,怎樣把他們的故事呈現出來,怎樣讓故事傳遞的態度貼近現代人的價值體系,吸引到更多觀眾的注意力。
這些跟一幹主演並無關係,不管是老戲骨還是小花鮮肉,他們的演技反倒退居次位了。
尤其是在改了「穿越」的女主設定之後,如何讓趙麗穎扮演的盛明蘭在劇中顯得與眾不同,又不像市面上那些開了金手指的瑪麗蘇女主,是個難題。
對此,《知否》的前幾集其實已經有所暗示——加了一段小明蘭與庶母衛小娘生活的時光,小娘臨死前將自己繡的《李娘子鎮守娘子關》留給了女兒。
畫中的李娘子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才貌俱佳,領兵打仗也不輸給任何男子。她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以軍禮下葬的公主,也是唐朝唯一一位建立女子軍隊、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
雖然女子的性別地位在那時不被看好,但李娘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膽識贏得了天下人的愛戴。這幅圖陪伴了明蘭一生,其實也是整部劇的點睛之筆。
——小娘的慘死告訴她,如果自己不強大,一味地依附別人不會有好下場;而李娘子的故事也證實了,女子不必仰仗他人生存,「一介女流」一樣可以抵禦百萬雄兵,氣魄不輸男兒。
這一幕,和戰亂之際小秦氏火燒侯府、明蘭攜家丁保衛家園的後文相呼應。
暗示了明蘭區別於當時封建社會下傳統女子的女性獨立思想,也表現出明蘭的大義果敢是從小就有的,化解了她不是穿越而來卻有這種進步思想的矛盾。
不少觀眾認為,比起之前風靡的很多大女主劇,《知否》劇裡的盛明蘭才該是現代女孩們會高看一眼的「大女主」,有膽有識有見地,表現在哪裡?
從她與老太太爭論「讀書無用」的那段就能窺得一二。
當時正統的說法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原著裡才女的下場也是一個比一個悽慘,但編劇改了這一點,讓明蘭在老太太面前表明態度:
「讀書無用論」就是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布的騙局。
老太太聞言也收起了假意勸勉的語氣,極力肯定了孫女這番話,說「不願女子讀書是短見」,並進行了一波側面論證。
在這個語境下,讀書,不單單是吟詩作對、寫些酸不拉幾的文章,而是通過書本增長見識,對家事國事都有自己通透、理性、長遠的見解。
不管是世家大族,還是販夫走卒,能多讀書,總是沒有壞處的。所以,盛家為了子女教育,請了有名的學究來給孩子們上課。
一次課上,學究讓這群孩子發表一下自己對「立嫡長還是立庶賢」的看法,明蘭的回答驚豔全場↓↓
甚至在父親被皇帝叫去訓斥時,救了父親一命↓↓
在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當家做主的男人都是壓抑的,被各種君君臣臣的枷鎖壓制著人性,連皇帝都不能例外——幼子剛剛夭折,就被百官逼著過繼宗室的兒子為嗣。普通女子又能如何呢?
物極必反,盛唐之後的宋代是一個理學逐漸開始束縛女性的時代,也是女性面對社會地位下降、自由被限制卻又抗爭失敗的節點。
為了體現女子生存的艱難,《知否》特地加了一場打馬球的群戲。
明蘭在小公爺(朱一龍 飾)的幫助下為閨中姐妹奪回亡母遺物,出盡風頭後卻被父親責罵罰跪。這段劇情也是原著沒有的,為的不是體現女主文體兩開花,而是藉此表明那時候女子的才情無處施展,只能用投壺打球、插花做茶消磨。
這場戲裡,明蘭與小公爺的感情線也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可裡面同樣寫滿了「女子不易」的心酸。明蘭拒絕得越乾脆,這種感覺就越無奈。
小公爺早就屬意明蘭,隔著帷帳委婉地表示思念↓↓
明蘭使出了「躲×1」技能,裝作沒聽見他的後半句↓↓
小公爺繼續進攻,直接提起了明蘭偷偷給他繡的護膝↓↓
明蘭使出了「躲×2」技能,否認前還左右察看了一番,怕他的話被人聽見↓↓
「小公爺說話要謹慎,我沒有送你什麼護膝。」若是旁人知道了自己給外男送這麼親密的東西,她盛家六姑娘的名聲還要不要了?
兩人頗為幼稚地展開了「你有」「我沒有」的複讀機辯論,眼見場面失控,小公爺又把話題轉到了這次的遊會上,告訴明蘭這次相見的機會是他爭取來的↓↓
之後,「痴情種」形象上線,小公爺很明確地對明蘭表白了↓↓
面對居老師這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明蘭十分感動,然後說:你是吃醉酒了嗎?
無奈,遊會結束後,小公爺又在盛家休息的寺廟裡等她,並問出了心聲↓↓
明蘭這才告訴他,這個社會上男女地位的差距:女子在感情裡稍一主動,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動輒身敗名裂,跟他們男人不一樣。
並且以馮紹峰扮演的顧二叔為例,論證浪子回頭依然能出將入相、封妻蔭子↓↓
但如果換做是女子,絕對不可能如此。
就好比如今他倆共處暗室,要是傳了出去,兩人的結局也不一樣。
對於小公爺而言,這不過是一樁風流韻事,沒有大礙。而她這個六品小官的庶女呢?眾口鑠金,「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淹死我」。
不僅自己活不了,家人也要跟著遭殃↓↓
「同一樁事情,代價何等懸殊。」
這不僅是在宋代苦苦掙扎的盛明蘭的有感而發,相信數百年後的女同胞們依然深有體會——她們明明有著不輸男性的才能,卻仍是弱勢群體,與男性在社會地位和人身自由上差距很大。
為了追平起跑線,她們不得不更勤奮努力、獨立自主。
所以明蘭避小公爺如蛇蠍,就是不敢賭罷了。顧二叔能後來居上、成為明蘭最終的歸宿,或許也是因為他懂得「宅院就是女子的戰場」,更懂明蘭的苦處。
劇中能體諒「女子不易」的男子並不少,像是盛老太太故交的孫子賀弘文,就能從祖母的不如意中推出當下女子的處境:能走的路沒幾條,又陡又窄。
理解是一回事,如果能對親近的女性施以援手就更好了。
明蘭的二哥盛長柏就是這樣,當媳婦兒被老媽刁難↓↓
他會站出來幫忙說話,一番言論溫和又得體,讓父母都挑不出刺來↓↓
不管是書粉還是觀眾,都一致認為盛長柏是「全場最佳老公」,無非是覺得他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還能理解尊重妻子、願意為家庭分擔責任,相當了不起,多少活在現代的男人都不一定能做到。
說到這裡,大伙兒應該明白小編想表達的東西了。
小說影視化本來就要有取捨、有詳略,目前看來,《知否》改編得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尤其是中心思想對現代價值體系的貼合,並沒有水土不服。
就這一點,已經高過不少IP劇的表現了。
畢竟,改編後的故事可比一個現代人魂穿去古代後,逐漸接受男尊女卑、嫡庶之別、父母之命這些老舊思想,努力在壓抑人性的條條框框下鬥到高位,「正」得多了。
不是說原著不好,以現在的三觀去衡量8年前的小說,沒有意義,也並不可取。但如果能出於良善的目的稍作改動,樹立一個進步的女子典範,豈不是更好?
就像顧二叔說的那樣,那時候「女子的戰場只是不在馬背上而已」,咱們不妨換個思路,有點耐心,以一個古代人的視角領會她們的生活智慧。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點擊圖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