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我》
2003年至今,在中國觀眾對異國通俗文化的觀看與消費中,泰國電視劇成為獨特的一道風景,多次引發熱議,且一度與歐美、日韓電視文本呈現出分庭抗禮之勢。有趣的是,作為一種在很多人眼裡不可理喻但卻令人慾罷不能的通俗文本代表,泰劇一方面激發了複雜的觀眾情緒,同時泰劇及相關視覺文化作品仍然在國內市場蓬勃興起,並經由網際網路的傳播而獲取了更廣泛的觀看群。
上述事實表明,與曾經觀看歐美、日韓劇的經驗不同,中國觀眾經由通俗文本觀看異國文化的方式和內核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廠妹(仔)與廠主的愛情:打工者族群在古早泰劇中的欲望與認同
《荷爾蒙》
最早一批泰國電視劇是經由公共電視頻道進入到中國觀眾的視野,以講述家族恩怨與愛情的長篇倫理劇為主。最早的泰劇觀眾主要是已婚女性和聚集於城市的外來務工女性群體,這兩者之間本身亦有重疊。例如,最早的泰劇粉絲QQ網絡社群的參與人很多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務工者。她們因劇形成了特殊的社群,既討論泰劇本身,又討論自身的打工生活和工作。
早期泰劇觀眾的地域分布和社群分布的特徵,可以歸因於泰劇播放渠道和故事類型的特點。古早泰劇敘事執念般地重複著有關普通市民打入「Hiso」(上流社會)圈的故事,講述低階打工者與小資本家的愛情。其中那些遊走於欲望/階級的危險邊界,甚至有違現實律法的敘事,恰恰成為其看點。
《天生一對》
由安徽衛視引進的《心影》(2010)便是其中代表。該劇的故事本身透露著某種無可救藥的陳詞濫調,但憑藉著演員的獨特風格和誇張的表演,它反而收穫了觀眾緣——女主角因生性善良不得不領養自己哥哥的兒子,從女大學生成為一位單親母親,並迫於生計進入布料廠打工。與此同時,男主角則恰好是其大學時期的戀人,因她受傷而性情大變的布料廠主,一個年輕的資本家。故事就以兩人於工廠相遇,並解除誤會重新在一起為主線。
有時,有關情慾和階級的敘事也會呈現出性別翻轉的設計,似乎為預設的底層男性觀眾提供了幻想的機會。比如《為了你》(2016)講述的是工廠上進青年與老闆女兒的愛情。在這個故事中,處於低階位置的男主角被塑造為智慧能幹且有道德感,與老闆女兒的結合則讓他的才華得以進一步獲得資產的保障,實現了階級攀升。
泰劇男女主角的階級差異和情感糾葛,伴隨著與劇情一起出現的工廠背景與工人生活場景,的確再現了其現實中的貧富差距和階級衝突,另一面具有異國風味的自然風光和文化背景卻又提供了一套另類視覺景觀,為觀眾提供了超越現實的幻想。文化異質性賦予泰劇既是現實的,又是反現實的雙重特徵。
與「學長」戀愛:青少年觀眾在校園劇中的超現實幻想
《荷爾蒙》
2010年以後,隨著網絡媒介在國內的興起,更多泰劇文本類型傳播至中國,觀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其中,青春校園劇一度與日韓劇並置,成為青少年觀眾群體追逐的新對象。與日劇的清新勵志、韓劇的雋永抒情不同,泰劇在青年觀眾心中是以「顏值」和「甜蜜」著稱的。
最初引領這股風潮的,包括改編自同名泰國電影的《荷爾蒙》(2013),以及一部紅遍亞洲的神作——改編自日漫《一吻定情》的《吻我》(2015)。儘管《一吻定情》早前已經有頗受歡迎的日本、韓國等多個真人版,泰版仍然給彼時校園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男女主角也晉升為新一代觀眾的偶像。在此之後的《O型血》(2016)等更是所向披靡,在國內觀眾中形成了穩固的粉絲群體,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跨國粉絲活動。
《O型血》
與其他國家的青春偶像劇相比,泰國校園劇特別善於將此前只存在於二次元空間的校園戀情改編為三次元的真人版。漫畫幻想之所以很難在三次元作品中呈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絕對的「反現實」特色。換言之,真人版往往因為與現實拉不開距離而失敗。然而,泰劇真人表演二次元幻想則似乎具有天生的豁免權,這一方面依賴於泰國文化與其他東亞文化的差異性——差異使得泰劇的真人表演與其他國家觀眾的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另一方面,泰劇也特別善於運用視覺藝術營造隔絕於現實社會歷史的幻想空間——泰國校園劇總是過度運用夢幻濾鏡效果。
更重要的是,對別國觀眾來講,泰國青春校園劇的獨特性還深耕於泰國校園所特有的「SOTUS」制度——即校園中嚴格的學長姐/學弟妹制度和青年社群結構。在這裡,身份等級結構對增加欲望敘事的張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與早期泰劇中明晰的階級區分不同,校園劇中的等級結構則依託於長幼之分。與之相對,與早期泰劇熱衷於展示本土/鄉土文化不同,在這類新劇中,異國情調的吸引力亦來自於獨特的校園文化。
「華服」與「欲望」並置:作為話題性的新時期泰劇與異國富庶景觀
如果說,早年泰劇吸引的是小眾特定的觀眾群,那麼2018年以後,隨著跨文化網絡平臺的進一步發展,泰劇更廣泛地進入到國內大眾視野中,成為自帶話題感的現象存在。
《天生一對》
一方面,這種話題熱度依然來自泰劇「閃瞎眼」的視覺盛宴。比如,近年掀起觀眾熱議的是在中泰兩國都紅極一時的古裝作品《天生一對》(2018)。且不談該劇本來就講述了網絡熱門的穿越題材,光是那些屏幕上珠光寶氣的暹羅古代服裝、精緻繁複的器物堆砌,加上色彩飽和度極高的鏡頭畫面,便造就了一整套視覺體驗,蘿拉·穆爾維所說的「富庶景觀」。在這裡,各種異國情調的奇觀是自帶光環的消費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話題熱度滋生於泰劇「低俗欲望」與「道德倫理」這兩個具有悖論性的特徵並存所產生的敘事張力。所謂的低俗欲望,是泰劇毫不掩飾地上演著完全有別於別國倫理想像、但又在其本土文化中被合理化的敘事。與此同時,基於世俗佛教的影響,泰劇又比任何地域的通俗電視劇都要強調善惡區分與因果報應,強調傳統倫理教化。對觀眾而言,泰劇臉譜化的人物和教條的道德約束既是一種前現代的景觀,卻同時因「迥異」而充滿吸引力。如果說,欲望的張力即在于禁制,那麼泰劇的魅力也許就在於完美地並置了欲望與約束,從而激發了觀眾的欲望想像。
《天生一對》
「我」與「泰國媳婦」系列:新媒體中的泰國呈現
最後,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最近一年在自媒體平臺興起的旅泰華人up主視頻系列。這些視頻大都記錄了其在泰國生活工作的經歷,以全景式的方式向中國觀眾展示著泰國的日常生活場景。由此,中國觀眾不僅成為泰國(劇)文化的消費者,同時也成為生產者。其中最熱門的視頻主題便是中國旅泰男性和他們的本地配偶之間的日常生活。
《O型血》
儘管與泰國自產電視劇相比,up主的視頻更具現實性和時代感,但在觀看/展示異國情調上,兩者之間一脈相承,即對泰國性/異國情調的消費式呈現。其中,擁有一位本地老婆是視頻展開的前提,而與她們一起展示具有異國情調的食物、旅行、本土人情世故,特別是那些有別與中國的特色,則是這一系列視頻的賣點。換言之,草根up主的視頻看起來以日常性和寫實主義的方式對泰國性去魅,但從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坐實了國內觀者對於泰國觀光式的幻想。
讓我們重新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國內觀眾觀看泰劇的快感本質上依賴於對各種泰國表象性符號的不斷復刻。這些異國情調符號在觀眾獲取快感方面具有「催化劑」和「濾鏡」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它保障了感官的非現實性,從而促成了觀眾的快感體驗,因為它是外國的;另一方面它又使得許多欲望獲得了合法的可能性,畢竟它是外國的。
作者:張穎(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