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讚美松樹,欣賞它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的生長,能夠在懸崖隙間挺拔伸展。它不懼怕惡劣的環境,不管是遇到狂風暴雨,還是寒天大雪,乃至乾旱烈日的烤曬,仍生機勃勃、神採奕奕,姿態清雅而傲骨。
人們喜歡把君子比喻成松樹,或喜歡以松樹精神作為人生的指引,這也是華夏人們向來喜歡松樹的原因。也因此,黃山具有上千年歷史的迎客松,就有專人日夜看守,在漫長的歷史中,它給過無數人一份前行的信念。而這麼一棵松樹,卻被質疑是假樹。
被質疑的黃山迎客松
眾所周知,在我國黃山,有一棵聞名天下的松樹,人們把它稱為黃山迎客松。由於它被保護,具體的年齡無法知道,畢竟看一棵樹的年齡需要看它樹幹上的年輪,但這棵迎客松被專人輪班日夜守護著,就連落一片葉子都有人記錄,不可能去鋸它的一根枝幹來看。但據專家分析,黃山迎客松已經歷上千年風雨,大約有1300年的歲月。
它是無數樹木中最為知名的一棵,大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寓意,早已不是一棵單純的樹,意義重大,所以也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一棵樹。鑑於它的精神文化價值,平時它有專門的守衛,和專門的醫生、專家團隊對它進行保護,記錄它的每天的變化。
而面對這樣一棵松樹,多年來也不知是從來煽起的消息,竟有不少人認為真的迎客松已枯死,這是一棵塑料樹,假的。為此,也有不少人跑到了黃山,去到了它面前,盯著觀察了半天,不管有沒有看出個所以然,仍不相信這顆松樹還活著。甚至有的人很肯定,這棵樹已經死了,後來換上了一棵假樹。
迎客松曾經歷兩次劫難
我國自古以來一向講究意境精神,注重文化藝術,並十分尊重自然。對於自然中的一些動物、植物,會寄託以不一樣的情懷,從萬物上感受到不一樣的風物品質。如梅花的凌寒傲骨、青竹的君子之風。生長於懸崖峭壁、不畏風雪的松樹,同樣以一身傲骨,被人們視為品格高尚的象徵,寓意著堅韌、高潔的剛毅正氣之美。
這棵黃山迎客松,生長在奇石旁,紮根於名山之中,伸展在雲海之上,自是聞名於天下,吸引無數來往的遊客。無疑這棵松樹是我國瑰寶之一,自然也是真的,不然那些專家團隊也沒必要如此重視,緊張它所掉落的每一片葉子。當然黃山迎客松的確經歷兩次浩劫,一次是1972年,有一位遊客不負責任地把菸頭扔在那裡,結果引發山火,燒死了很多杜鵑和松樹,幸運的是這棵迎客松存活了下來。在1974年,下了很大的雪,把這棵松樹的一棵枝椏給壓斷了,被折斷的痕跡仍留在上面。
原來還有一棵送客松
造成一些人誤會的原因還有一個!即在黃山原本有兩棵著名的松樹,一棵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迎客松,另一棵是送客松,不過送客松的名氣沒有迎客松的大。在早年時候,送客松的松針不知何種原因出現泛黃跡象,後經過救治也未能阻止它枯死,因此只剩下一棵迎客松。
很多人把迎客松與送客松搞混了,或不知道有送客松的存在,便以為是迎客松枯死了,整個棵塑料的裝在那裡,認為根本就是假的。實際上並非如此。迎客松還在黃山仍站在山上,接受四季風雨的洗禮,迎接著來來往往的遊客。也有人說,黃山松樹那麼多,隨便指一棵說它是那棵迎客松誰知道。但它千年以來一直生長在那裡,被無數遊客見證過。
結語
雖黃山迎客松被一些人質疑是假樹,但更多的人認為、並去觀察了它就是真樹。雖說它遇過兩次難,但因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加上它自身的生命力,一直都站在那裡,迎來每一個前去黃山的遊人。也有人認為,一棵松樹即便有個1300年的歷史了,也沒必要如此浪費人力的看守。實際上,這顆迎客松已不僅是一棵松樹,單是沉澱在它身上的時間,就足夠它成為一直自然寶貴遺產。它承載了漫長的歷史,給予了古往今來無數人啟示,這份精神價值雖對於有些人而言看不見,但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需要它。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