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短片《女兒》:揭示負面力量型母親帶給女兒的心理桎梏

2020-08-28 敏小捷遇見你


最近,由周迅主演的蘋果賀歲短片《女兒》一度刷屏,片中周迅飾演一位單親媽媽,因為生活所迫、母親的不理解,她只能將剛剛出生的女兒帶上計程車,每天一起櫛風沐雨。幾年後,女兒在計程車上漸漸長大,她們一起遭受過冷嘲熱諷,也感受過溫情善意,最後在春節的時候,她們在路邊偶遇了一直尋找她們的外婆,三代人在春節團聚。這部短片感動了很多網友,被評價「賺走2020年的第一波眼淚」。

從最後團聚的結局中,可以看到,小女孩長大後根本不認識外婆,至少三年多的時間,周迅飾演的女兒與她的母親完全斷絕了聯繫。

很多人評價,這樣的劇情很「俗氣」,俗到好像每一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母親在包餃子時對周迅飾演的女兒說:「媽也沒什麼可求的,只要你能找到個好人家,比媽過得好,我就知足了。」

&34;

當女兒婚姻不幸福的時候,母親跟她說:&34;


讓人感到「俗氣」的熟悉感從何而來?

是不可避免的:母女情感衝突。

我們沉浸於最後的溫暖團聚,卻有沒有思考過:

  • 劇中周迅的母親從小對她的要求和教育是否正確?
  • 周迅飾演的女兒生活艱辛、婚姻不幸與母親有沒有關係?
  • 是什麼樣的積怨讓母女二人在一座城市,三年多斷絕聯繫?

成年後,身邊有閨蜜與母親一直保持距離,有人給母親打電話靠嘶吼,也有人跟母親表面親密實則疏遠。有些母女之間普遍不會愛,界限感也很差,永遠無法真正地理解彼此。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作者說,母親對於女兒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而對兒子卻微乎其微。因為母親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女兒身上。從而也要求女兒理解自己的所有需求。


因此,我們接下來主要討論的是,母親的負面力量帶給女兒的心理桎梏。

一、質疑「母愛無私論」:負面力量型母親的兩種類型

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是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已有28年的心理諮詢實踐經驗,是治療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他在《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說:

我們的文化認為母親是在無條件愛著孩子,無私地照顧家庭,即便很多母親沒有達到這一理性化的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依然將母親送上了這一英雄寶座,使得對母親的批評和質疑者會遭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這會擾亂我們內心的文化標準。

所以,女兒們在受到母親的錯誤對待時,從來不會認為是母親的問題,她們會將所有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

對母愛無私論產生疑問,是從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一書開始。這本書通過分析格林童話的《特露德太太》,引出「大母神」的概念。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

母性具有孕育生和死的雙重性,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也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負面力量。

母性的正面力量通常我們都能感受到,每個媽媽都很愛孩子,生怕孩子凍著、餓著。而負面力量表現在喜歡替孩子包辦一切,阻礙孩子獨立,希望孩子順從,最後將孩子逼進精神絕望的深淵。

周迅主演的短片《女兒》中,她的母親希望女兒過自己理想的生活,整部影片男性缺失,周迅飾演的女兒沒有父親出現,這說明母親的婚姻遇到了挫折,但是她卻告訴女兒:讀書沒有用,要找個好人家。


這也是母親的心願,她生活的缺失,希望女兒填補。

女兒在母親這樣的「教育」下,成年後生活並不如意。

  • 婚姻不順利,成為單親媽媽;
  • 只能靠帶著女兒開計程車為生;
  • 同樣男性缺失,似乎又活成了母親的樣子。

片中周迅的母親,是典型的負面力量型的母親。

負面力量型的母親,根據特點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事必躬親型母親、心不在焉型母親。

1、事必躬親型母親

事必躬親型母親,對女兒無微不至、事必躬親,在外界看來,她們是稱職合格的好媽媽,但是其實她們從不在乎女兒真正的需要,或者說她們對女兒的真正需求毫無察覺。

01、不在乎女兒真正需要什麼,只想讓你成為她想要的樣子,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

電影《小歡喜》宋倩就是這樣一位母親,生活上要精確到英子一日三餐營養量的攝取,學習上要控制到英子每次考試分數曲線的細微變化。

為了更好的監督孩子,她把書房的一面牆改成了開放式的玻璃牆,百葉窗一拉,就能隨時隨地看清女兒在書房的各種小動作;宋倩把英子的一切劃入到自己的掌控範圍內,不允許有一點「失控」。

她內心深處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就把壓力全部轉嫁到孩子身上。

02、成功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將她變成附屬品

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中,女主人公凱蒂的母親將一家人都當成自己謀得權勢的工具,一心想為她挑選一個如意郎君。母親精心的安排各種交際場所,凱蒂也為了滿足母親的要求跟各種人「調情」。不料挑來挑去最後成為了大齡女青年,在妹妹即將結婚和母親出言「你還想讓你父親養你多久?」

母親因為凱蒂不能嫁得好,而認為她是失敗的,甚至要將她掃地出門。

事必躬親型母親,還表現在:剝奪孩子自主探索的權利;剝奪孩子的隱私等。她們覺得這是在愛孩子,實際上帶來的卻是傷害。

2、心不在焉型母親

心不在焉型的母親,她的行為會不斷給女兒傳達這樣的信息,那就是她無足輕重,媽媽心裡沒有足夠的位置來容納她,結果她被看輕、被忽視。

01、女兒的存在成為了母親生活中的麻煩,讓她不能享受自由的生活

張愛玲筆下,母親的形象多是冷漠、自私又無情的,都是屬於以自我為中心這一類型的母親。《傾城之戀》中,離了婚的流蘇受到哥嫂的排擠而向母親尋求安慰時,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輕」,讓流蘇回婆家做寡婦,過繼個兒子,為死去的丈夫守節。

張愛玲創作的一系列母親形象恰是投射了她自己母親的影子。張愛玲父母離異後,有時去母親家裡住,但是母親卻時常罵她阻礙了自己的戀愛和無拘無束的生活。

02、沒有同情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心不在焉型的母親還表現在對女兒的情感匱乏《山楂樹之戀》中靜秋的朋友魏紅在懷孕墮胎時,她的母親沒有關心她的身體狀況,卻一直責罵女兒給自己丟臉,擔心「別人知道了怎麼辦?」,這樣的母親,對女兒沒有同情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都是出於以自我為中心。

影片《女兒》中的母親,是典型的事必躬親型,將女兒當做自己的投射,希望她能依付一個男人。當女兒婚姻失敗後,自己的投射未完成,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失敗。

母女發生激烈的爭吵,女兒獨自帶著剛出生的外孫女出走時,甚至告訴女兒:走了就不要回來。

從此,三年多母女未有聯繫。

那麼在這兩種母親的陰影下成長的女兒,會有哪些明顯的特點?

02、活在負面力量母親陰影下的女兒

1、人際關係: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盡力討好別人

由於母親對女兒的評價標準只有「是否成功」,女兒自小就強烈渴望從母親那兒得到愛與肯定,而母親卻極少給予女兒全然的接納與讚美,這就很難讓女兒建立起自信。為了贏得母親的愛與支持,女兒一直艱難地努力來討好取悅母親。

這就導致女兒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不能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成年後,人際交往中不夠自信,總是擔心得到別人的負面評價,於是盡力壓抑自己的情緒,極力去討好別人。


2、事業職場:自我評價極低,認為自己配不上所有的成就

母親的忽略和不認可會讓女兒內心很受傷,她們努力的動力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可是別人認可她後,她卻依然無法消除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自己是不配的,是不值得的。這類人很容易就成長為&34;患者。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妻子米歇爾在倫敦一次演講中自曝患有冒名頂替綜合症。

所謂&34;是指:不論她取得多高的地位和成就,不論外界如何肯定她,她都覺得自己配不上,覺得別人被自己騙了,因為她的內心不覺得自己有價值,無法接受成功和認可。

3、婚姻戀愛: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電影《柔情史》中,母親與女兒吃飯時,一邊大嚼特嚼,一邊絮絮教訓著女兒:「你不能相信男人」,「不要讓男朋友見到你的母親,母親是你的底牌」,「要注意體態,你的屁股又下垂了」……

母親的不斷否定和心理暗示,導致女兒在遇到十分愛他的教授時,卻沒有接受,她說:「他的好,很不真實!」

張愛玲由於母親對她在精神上的虐待羞辱,造成了她敏感自卑的個性,即便後來譽滿上海灘,她依然堅持著對胡蘭成「低到塵埃裡愛」。

因為沒有得到過母親無條件的愛,導致女兒從小到大都在尋找愛也不斷地質疑愛的存在,即使得到了,也會沒有安全感,敏感而脆弱,患得患失,在愛情面前始終是不自信的。


03、如何告別負面力量母親的情感桎梏

負面力量的母親無疑會傷害到女兒,如何從傷害中走出來,如何能夠在自己成為母親的時候不再遺傳負面力量,這是作為女兒、作為母親都應該學會的。

1、承認現實、放下期待:接受不完美的母親

在傳統的認知裡面,母愛都是偉大的,一旦我們質疑了自己的母親,認知系統就會產生偏差,導致我們內心有個聲音:都是我的錯,與我的媽媽無關。

當我們了解了前面所講之後,如果你恰好有一個負面力量型的母親,那麼勇敢地接受這個現實,看見即療愈的開始。心理學的治癒之旅都源於自我認知,越了解越篤定越自信也越可以被治癒。

「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我接受。」

放下對她的期待,也放棄繼續討好她的心態,當自己與母親發生分歧時,堅持獨立思考。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你對你的父母是沒有原諒的資格的。不要說你原諒我媽媽了,你需要做的是放下對她的期待,感謝她用她的方式把你養大,她可能無法滿足你的情感需求,但是你現在已經長大,你有能力滿足自己,讓自己真正地強大。

2、建立界限感: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

影片《女兒》中,周迅飾演的女兒抱著孩子離開母親家時,說了一句話:不是所有女人都要過一樣日子的。此時的她已經成年,有了自己的認知,她逃離了母親給她帶來的精神桎梏,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片中有個細節,很容易被人忽視卻非常重要。周迅與女兒在樓頂露臺休息時,她依然在看書,學習。雖然小時候母親吼她:「讀那麼書有什麼用!」但是她成年後堅持了自己正確的認知,一直沒有放棄信念。


當我們接受了自己的母親是負能量型母親時,可以嘗試著搬家,住得離母親稍微遠一點,物理距離可以拉開情感的糾紛。有一些小事不按照她的想法去做,讓她慢慢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告訴她你已經長大,已經成年,讓她感覺到你的力量、思想。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一個人的成長要經歷三次分離,其中一次重要的分離就是與母親的心理分離。


3、建立自己愛的體系:正確地養育下一代

女兒長大後會變成母親,如果沒有認識到負面力量型母親的影響,女兒會遺傳母親的物質,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既然了解前面所講,就要讓負面力量從自己身上終止。關注自己的孩子:關注她的品格,而不是成就;學會去體會她的情感,而不是讓她按照你的方式去做;給她無條件地愛和欣賞,而不是讓她用討好來換取。

我們能夠自己建立這個愛的體系後,便有了愛的能力,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同時也能夠從母親的「中心漩渦」中脫離出來。

《女兒》這部影片中周迅給自己的女兒一個萬花筒,讓她用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這是影片非常深刻的一個部分。所有的女兒終究會長大,母親將女兒帶到這個世界,帶著她們在世界行走,但是這個世界的樣子,始終都要她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故事的結局是一個完美結局,當周迅飾演的女兒問她的母親:「這麼晚,您要去哪兒?」

母親說:「找人,找我的家人。」

母女此時,真正地成為彼此家人,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怨懟與冷漠,也不用再逃避和爭吵。

真心地希望每一對母女,都能像片中結尾表達的一樣,建立一段完美地、溫情地、彼此尊重的親情關係。

總結:我們始終都要相信,父母本質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但是可能方法和目標產生了偏差,導致了孩子受到心理上的傷害。也有很多人在懵懂中做了父母,只是用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養育了下一代,負面力量型母親的物質也會遺傳下來。但是,正如一句話所說:「孩子是新生命,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我們都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完善自己,自我療愈。

相關焦點

  • 8分鐘電影《女兒》,看周迅如何帶著女兒與原生家庭分裂並和解?
    周迅最新出演的短片《女兒》,就是一部用手機拍攝的8分鐘電影。在這短短的8分鐘裡,周迅飾演了一位獨立女性、單親媽媽,也完整地展現了她與原生家庭的分裂並和解的過程。在《李米的猜想》之後,周迅再次出演了一位計程車司機。這一次,她不是滿城瘋找自己的前男友,而是與原生家庭鬧翻之後,為了生存,獨自帶著女兒開出租掙錢。
  • 周迅主演的iPhone電影《女兒》刷屏!無數網友感動落淚......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由周迅主演的iPhone電影——《女兒》。連續三年,蘋果公司都會給中國用戶送上一部用最新款蘋果手機拍攝的新春短片。今年是由周迅主演的《女兒》,依舊在講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這一切都得益於,媽媽讓女兒把計程車裡的日子當作一個遊戲來「玩」。在小小的車廂裡,周迅邀請整個世界,來陪女兒長大。
  •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衝著周迅,看了《女兒》這部短片,情節的套子確實不夠吸引我,但其中關於母女關係的探討,值得寫篇觀後感說一說。周迅飾演一位單親媽媽,不顧母親勸阻,執意要帶著女兒跑出租。背後的故事沒有多說,但從周迅母親冷嘲熱諷的話語裡——「帶著女兒跑出租,虧你想得出來!」,能明顯看出,這個家庭的氛圍並不好。
  • 周迅主演的iPhone電影《女兒》刷屏了!如果你也有一個女兒......
    今年的蘋果短片,用8分鐘講述了一個單身媽媽帶著女兒開計程車的故事。周迅扮演的單身媽媽帶著女兒開計程車,被外人冷眼、嘲笑、質疑。
  • 周迅主演《女兒》刷爆網絡,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武漢
    距離春節還有兩周,蘋果今年的春節短片《女兒》也正式出爐了。跟前兩年一樣,仍然是「知名導演+iPhone 拍攝」的熟悉配方,這次主演是周迅。從陳可辛的扣人心弦的《三分鐘》、賈樟柯平緩細膩的《一個桶》,到今年周迅主演的《女兒》,它們除了都是用 iPhone 拍攝外,還有一個始終不變的主題——回家。
  • 賀歲短片《女兒》,賺走了3億網友2020年第一滴眼淚
    這兩天有部短片悄悄火了 以真實故事為靈感 用8分鐘 講述了一個單身媽媽 帶著女兒開計程車的故事
  • 周迅演的《女兒》刷屏朋友圈,但兩年前我們拍過的真實故事比電影更虐心
    背後陣容頗為強大,周迅領銜主演;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影片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執導;金球獎提名影片攝影指導勞倫斯·謝爾指導攝影,他也是今年風靡全網的電影《小丑》的首席攝影指導。短片以真實故事為靈感,講述了一個單親媽媽帶著孩子開計程車,一家人除夕夜重聚的感人故事,成功賺走網友「2020年的第一滴眼淚」。周迅這位母親克制而樂觀,後來雨夜出現的外婆提著韭菜餃子找人,催人淚下。
  • 周迅新片合作奧斯卡導演,神似《李米的猜想》,評分卻接近不及格
    文/馬慶雲 1月11日,周迅主演的網絡短片《女兒》正版視頻平臺上線播映。該片主打溫暖情感色調,講的是一個女司機帶著小閨女一起開出租的故事。而這部短片的導演則是西奧多·梅爾菲。該導演曾憑藉自編自導的電影《隱藏人物》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和最佳影片提名。
  • 蘋果新春大片《女兒》,最強陣容,賺走2020第一滴淚!
    從陳可辛導演的《三分鐘》、賈樟柯導演的《一個桶》,到今年的《女兒》,每年都是就不同的短片講同樣的感情,還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回家。蘋果的新春大片連續3年都在重慶取景。2018年春節短片《三分鐘》中的火車站就是重慶菜園壩火車站2019年短片《一個桶》中,彭水、一號橋、龔灘古鎮等紛紛入鏡。今年的《女兒》也不例外,片中出現多個重慶地標建築。
  • 蘋果新春短片《女兒》,開年最走心「廣告」,iPhone也能拍大片
    最近,蘋果公布了用iPhone 11 Pro拍攝的新年賀歲短片《女兒》。為了拍好這部短片,這次蘋果可以說是下足了本錢,為中國觀眾獻上了一部感人肺腑的賀歲作品。短片《女兒》一公布後就被瘋狂刷屏,在網上掀起熱潮,各種好評撲面而來:「演員演技在線」,「劇情催人淚下」,「貼近百姓生活」,「拍攝手法精湛」等等。一時間激起一股「女兒」熱,也為我們的新年帶來了許多溫暖,蘋果很成功的在中國市場表現出了"接地氣"的一面,可以說是一部非常走心的廣告宣傳片了。
  • 心理短片┃《孩子也是導師》最美心理諮詢師賴佩霞含淚談女兒……
    賴佩霞是一位母親,同時她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此次以「導師」作為演講主題,對於賴佩霞而言優勢當然就比較大了。
  • 這段名為《女兒》的賀歲短片,賺走了網友今年的第一滴淚!
    來源:米小圈(ID:beimaogege)11月11日,蘋果公司正式發布了今年的新春賀歲短片。Apple 盛邀影后周迅,聯袂奧斯卡提名影片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及金球獎提名影片攝影師勞倫斯.謝爾,用 iPhone 11 Pro 拍攝新年影片《女兒》。
  • 周迅:不畏懼演母親 心有所動的角色都來吧!
    她所飾演的林緒之在劇中分別展現了自己和養母,和親生母親以及和「女兒」蓮生三種複雜的關係,而周迅對於這三種關係的解讀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養母對她來說,是一個把她救贖出來的人;親生母親就像一個未知的答案,所以劇裡她也一直在尋找這個答案。對於蓮生,是讓她看到了自己同類,有一種想保護的心理狀態。」
  • 周迅帶女兒開計程車:多少單親媽媽,正在對生活含淚微笑
    周迅主演的蘋果年度短片《女兒》,有個場景很戳心:母親一邊收拾餐桌一邊和女兒周迅(片中飾演年輕的單親媽媽)爭吵:「帶著孩子開出租,虧你想得出來,哪有媽這麼幹的?你們娘倆將來怎麼過啊?」「帶著孩子開出租有什麼不能過的?」
  • 《包寶寶》:八分鐘的動畫短片,揭示了控制型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
    《包寶寶》是一部動畫短片,短暫的八分鐘時間,給我的內心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一部電影用動畫的形式將我們帶回到現實的生活當中,將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強烈的控制欲以及孩子內心的無奈和抗拒展現的淋漓精緻,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一個再婚母親對女兒的忠告:你首先是女人,其次才是母親
    出現這種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父親都參與度不高,甚至還有一部分母親是喪偶式育兒,父親和孩子的親密程度不夠,孩子對父親並沒有形成依賴心理,所以父親的再婚對孩子的心理衝擊並不是很大。
  • 2020年第一滴淚——蘋果新年賀歲片《女兒》出爐!
    2020年第一滴淚——蘋果新年賀歲片《女兒》出爐!2017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影片導演西奧多·梅菲爾執導;影后周迅領銜主演;以真實故事為靈感講述了帶著孩子開計程車的女司機,一家人除夕夜重聚的故事。選址還是在擁有魔幻地形的重慶,這已經是Apple 繼《三分鐘》、《一個桶》之後,第三支於重慶取景拍攝的新春大片。
  • 用iphone拍攝的春節大片《女兒》背後的拍攝技巧,鏡頭處理值得我們...
    從這「陣容」看,這部微電影蘋果肯定是下了功夫花了心思的~△沒錯,就是這個小丑這部由蘋果出品的賀歲微電影《女兒》主要講了一個單親媽媽帶著女兒在春節時回到母親親團圓的故事,當然團圓主題跟春節是很應景的。想看這部電影的朋友可以自行在網絡上搜索。電影中由迅哥飾演的一位單親媽媽不想聽從母親的安排再嫁而選擇開計程車獨自撫養女人長大。
  • 蘋果新春賀歲大片《女兒》火了!賺走網友「2020年第一滴眼淚」
    可見,先不說劇情,還是有不少人贊同重慶這一選址決定的↓短短8分鐘不到的影片中,三代女性形象被刻畫得近乎完整——美好純真的小女兒■聰慧活潑的女兒不但沒有讓計程車上的乘客感到厭煩,還能活躍氣氛,與遊客的這段對話也是整段短片讓人欣然一笑,印象深刻的橋段
  • 【神劇情】42歲單身母親陪女兒相親,結果對方和她好了…求女兒心理陰影面積
    女兒知道後,接受不了這樣的角色轉變,母女倆鬧起了矛盾。昨日,經過宿遷泗陽縣中醫院心理諮詢師十多天的心理疏導,母女兩人終於和好如初。2月20日下午,泗陽中醫院心理諮詢師趙金明接待了兩名諮詢者,這是一對母女,母親名叫衛霞,女兒名叫王吶,母女倆是在附近縣城打工的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