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苗阜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對相聲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文章的標題就可以看出在相聲認知上,郭德綱和苗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不能說是誰對誰錯,而是一種對相聲行業本身的定位。苗阜的文章題目是《讓年輕人愛上相聲這門藝術,而不僅僅是某個演員》,但是在郭德綱看來,先讓觀眾愛上演員更加重要。
從這幾年德雲社的造星運動就能看出,郭德綱對德雲社的定位,和剛剛成立的時候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最初的時候,郭德綱把德雲社定位成純粹的相聲團體,但是現在卻未必然。
無論是張雲雷,抑或是秦霄賢,相聲觀眾對他們的評價有兩個極端。喜歡他們的人會把他們當成明星一樣的追捧,而不喜歡他們的觀眾會覺得:這相聲說的什麼玩意。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些年輕演員在商演市場上的騰飛,從這些演員的成名上,能看出郭德綱對德雲社的定位,德雲社不再是純粹的相聲團體,相聲本身就是娛樂業的一部分,因此為什麼相聲演員就不能有明星的定位呢?
正是這個認知的不同,導致郭德綱和苗阜對相聲行業的定位截然不同。苗阜的文章中對所謂的螢光棒相聲,用唱歌來調動現場氣氛,粉絲們給喜歡的演員送禮物等行為,堅持一種否定的態度。
苗阜也在文章中表示,他給青曲社定下了兩條規矩:
第一:不允許商演用所謂的螢光棒唱歌等方式來演出。
第二:演出不接受任何禮物贈送,觀眾實在想表達心意,那麼可以在結束的時候,給演員送一束花。
實際上,苗阜這是純粹的「酸葡萄」心理,即使在德雲社的商演中,能夠讓現場觀眾不斷送禮物的也就那麼幾個人,當觀眾不是忠實粉絲的時候,也不太可能有這種贈送禮物的行為產生。
無論苗阜承不承認,相聲團體或者任何一個曲藝團體,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一定需要有一個讓觀眾喜歡的演員存在。
按照郭德綱的解釋就是「角兒」,什麼叫角兒?貼出你的名字就能賣出票去,大傢伙跟著你就能吃飽飯。梅蘭芳先生是角兒,程硯秋先生是角兒,同樣在德雲社郭德綱也是角兒。
試想一下,按照苗阜的觀眾,讓觀眾喜歡上相聲,而不是某個相聲演員,假如德雲社沒了郭德綱于謙,那麼德雲社還能存在幾年?
苗阜是典型的揣著明白裝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