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齊天大聖孫悟空從何而來,只要看過《西遊記》書或電視的人,都會說大師兄是一塊頑石集日月之精華而生。
這只是《西遊記》中的大聖,那究其根源,其作者吳承恩筆下孫大聖的原型又是什麼?是何方神聖給了吳大師創作靈感呢?
這個問題很早就存在各種爭論。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孫悟空的原型,來自於中國民間傳說的大禹治水無支祁的傳說,屬於國產。
而胡適先生則認為,大聖原型是古印度《羅摩衍那》中一個叫做哈努曼的神猴。(其形象塑品曾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過)這隻神猴擁有超凡的力量,精通變化,渾身通紅,頭戴金冠,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毗溼奴的僕人。要是從佛教傳自印度來看,這個說法似乎不無道理。
對於大聖的原產地,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法稱,悟空是江蘇籍,來自於江蘇連雲港的雲臺上。其上有異石奇峰,花果飄香,還有水簾洞什麼的。
也有說法提到,悟空是福建籍。據考古學家發現,在福建南平市順昌縣寶山上有座雙聖廟,據說始建於元末明初,早了吳先生200年。廟內置合葬墓石碑兩塊,左一塊豎刻「齊天大聖」,右一塊豎刻「通天大聖」(難不成是六耳獼猴?)。
再者說,悟空是甘肅籍。在榆林出土的壁畫《唐僧取經圖》裡面,就有唐僧師徒二人,悟空是一個尖嘴猴腮的外國人,名曰石盤陀。(這)
還有說法辯駁,悟空是山西籍。準確的說是山西婁煩人。婁煩,唐宋時盛產駿馬,學者們認為,婁煩就是天庭的御馬監,悟空就是在裡面當弼馬溫。
更有甚者猜測,大聖的原型,是故宮太和殿頂上簷角處的行什。在漢族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最多有十個(太和殿是唯一可見十個走獸的建築物,可見其地位至高無上),其中最後一個就是行什。行什一種帶翅膀猴,背生雙翼,手持金剛降魔寶杵的猴面人,是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然而說到底,《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都難有定論,沒必要一味糾纏是「國產」還是「進口」的問題。重要的是,孫悟空這個形象早已深入國人內心,他曾帶給我們無限的快樂與美好的記憶。閒暇時候,不妨去博物館尋尋大聖,一睹「真身」,沾沾仙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