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花小豬是滴滴旗下的另一打車業務,與滴滴不同的是,花小豬主打下沉市場,剛上線時,花小豬用大額補貼、轉發領獎等方式實現裂變;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花小豬為什麼要存在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每一款產品都是因需求而存在,當我們分析花小豬時就需要問一個問題:花小豬滿足了什麼需求?或者反過來問:滴滴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很好的滿足?
01 滴滴品牌隔離了一部分需求
滴滴給我們的感知一直是專業的、穩定的、確定的,這是滴滴一直致力於打造的用戶體驗品質;為了維持這樣的品牌定位與調性,運營成本會偏高,相應的服務價格也會偏高,這就間接對滴滴的用戶群做出了篩選;
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必然導致有一部分人的需求未被滿足,那就是對於確定性、穩定性要求沒那麼高,卻對價格較為敏感的一群人,這是最淺層分析。
我們知道,滴滴已經基於用戶需求對其提供的服務進行了很細緻的拆分,面向高端人群的禮橙專車、豪華車,面向商務人群的六座商務車,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快車、特惠快車等等。
這樣的服務難道沒有很好的滿足各類用戶需求?如果還有用戶群未被覆蓋,為什麼不在滴滴平臺上下探,而要另取爐灶孵化花小豬平臺?
02 花小豬和滴滴秉持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滴滴平臺無論是禮橙專車、快車還是豪華車、商務車,本質上都是在提供確定性和穩定性。
用戶知道多久可以打到車,打到車後司機多久到,且必然會到,否則司機會受到平臺處罰;區別僅在於提供服務的車輛的品質與司機服務的專業程度。
在整個服務中,滴滴都會對司機進行嚴格考核,偏袒用戶,甚至滴滴公司也在承擔用戶下車後不付款的資金成本與壞帳,以確保滴滴的價值觀和服務理念的持續傳達與塑造,維護良好的用戶體驗品質。
而花小豬要做的是打破這種價值觀,不再提供確定性和穩定性,也不再偏袒用戶;花小豬的司機每天可以無責取消訂單3次,意味著用戶打到的車不一定來,等車時間不定,準入門檻再次放低,幸運的話還可以體驗一次五菱宏光的推背感,乘客下車後未付錢的風險也由司機來承擔。
花小豬僅為人車匹配提供基礎性服務,這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而一個品牌不能承載太多價值觀,否則導致產品定位的不清晰與用戶的認知模糊。
03 打破即有體系
只有打破原有價值觀框架才能持續降低運營成本,才能降低服務價格,進而擴大用戶覆蓋面。
維護確定性與穩定性是需要運營成本的,當成本無法在即有體系中降低時,唯一的做法就是打破即有體系,另起爐灶構建新體系,在新的秩序與邊界內構建服務,滿足那些在滴滴平臺下無法滿足的用戶。
04 從家長到裁判的身份轉變
如果說滴滴像一個大家長,制定家規,承擔風險與運營成本,維持著司機與乘客的生態,在整個體系中有很強的存在感。
那花小豬就像是一個裁判,居於幕後,將舞臺交給司機與乘客,花小豬只提供基礎性的、社會化的人車匹配服務,雙方都擁有更多的責任和權利;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例如:
使用花小豬打車,乘客上車後必須提供手機號後四位,平臺通過這種方式識別乘客是否上車,平臺不再承擔乘客是否上車的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糾紛;高速過路費等附加費不能由司機單方面加到乘客帳單內,需要乘客與司機經過協商收取,乘客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甚至現金的方式支付,平臺不再承擔承運之外產生的費用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糾紛;司機每天可以無責拒單三次,不再進行繁瑣的責任判定流程,不再一味偏袒乘客,將司機與乘客放在平等位置上;司機必須督促乘客在車內支付車費,否則乘客未支付車費的後果將由司機承擔,平臺不再承擔墊資責任。
05 為什麼是一口價?
花小豬與滴滴的一個重要區別還在於計費方式,花小豬是一口價,而滴滴是實時計價,實時計價也是『大家長』式的價值觀體現,滴滴為乘客提供確定性服務的同時也為司機提供收入保障,相應帶來的服務費用的不確定,這其實是滴滴不想看到的。
經濟學中我們知道『不可能三角』定律,指在制定經濟社會和財政金融政策目標時會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困難,即難以同時獲得三個方面的目標: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比如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麼就難以保持匯率的穩定。
這也是滴滴無法避免服務費用的不確定性的原因。
但是,當花小豬突破了滴滴原有的種種限制條件時,保持服務費用的確定性成為可能,這也與花小豬的下沉市場定位相符。
06 未來
未來,對於花小豬來說,各類限制條件可能還會繼續放開,比如允許司機搶單,而不是現有的派單模式,成為一個更加社會化的平臺,與滴滴品質服務形成鮮明對比。
對上述觀點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另外,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把花小豬貼個標籤『打車版的拼多多』就蓋棺定論了,就好像我們了解了全部事實,這就太馬虎了。
個人公號:我想喝冰水
本文@我想喝冰水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