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像藍天白雲晴空萬裡
1、真正聰明的人知道命運向來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我也想說:why
但細想一下,還真是,決定命運的,是市場需求,是稀有技能,是思維方式,是認知水平......而不是選擇。
2、
有些熱衷道德的人之所以會竭力反對齷蹉下流的書籍和電影,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特別純潔,而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特別病態。
其實這個邏輯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
3、人生中的一半麻煩源於答應得太快,拒絕得太慢。
回想起來,很多煩惱就是因為這兩個細節,你想啊,我們平時總是會有兩種懊悔:
我當時為什麼要答應?
我當時為什麼不拒絕得更乾脆一點?
答應儘量慢一些,拒絕儘量乾脆一點,這是人際關係裡最需要學的技巧。
4、任何強調單一影響的都只不過是在講故事。
比較早的時候,特別喜歡像這樣的故事:
一個人把身上僅有的錢,買了一套漂亮的西裝,然後憑藉這套西裝脫穎而出,成功拿下最高銷售額,實現逆襲。
強調單一影響,只不過是在迎合人性之懶罷了,意識到這一點,我整個世界頓時明朗了許多。
說實話,現在身邊很多人依然喜歡像這樣的故事,但這些只強調單一影響的故事,就真的只是故事而已。
某人成功啦,於是一堆人巴拉巴拉跑去分析他為何成功,然後拿最抓眼球的單一影響,瘋狂割韭菜。
沒事別老看成功的個例,可以多逛逛炮灰的墓地,記得鮮花。
5、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不是也一直以為自己還沒拿出實力,覺得自己如果想要的話,就可以大殺四方?但現實是,在任何一個領域,沒有時間跟精力的沉澱,都是空談。
6、成功會帶來太多的選擇和機會,其結果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個專注點土崩瓦解。成功變成了失敗的催化劑。以前是這樣想的,小成功帶來的選擇跟機會是最大的收穫,但後來才意識到,其實那些東西也可以是摧毀人生的導火線。迷茫跟亂來,不是因為選擇跟機會太少,恰恰是因為太多,所以啊,最需要保持清醒的時候,其實是在成功之後,否則,憑努力賺來的錢,會憑自負敗光。
7、理想的生活,就是先理理,再想想,才叫生活。忘了是在哪裡看到了,但對我的衝擊是真的大。我們一直認為,理想的生活約等於為所欲為,但其實那是烏託邦。
真正理想的生活,是指你能理性地對待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複雜簡化,把困難拆解,見招拆招,應對自如。否則只能叫生存。
8、如果給你當老闆,你會給像自己一樣的員工升職加薪嗎?
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一直認為是鞭策自己最好的方法。
你想啊,給你當老闆,你也會為了讓帳面好看而壓榨勞動力,也會爭取用最少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只靠自律,只靠勞動力,你永遠別指望老闆能給你升職加薪。
9、話術的最高境界是恩威並施。
這世界一花一草都在喚醒你而不只是腳踏。
10、承認天賦跟資源的存在是你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勤能補拙
不可否認的是,勤確實能補一部分拙,但在高速發展的時代,等你補完回來,可能整個行業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承認別人的天賦跟原始資源,不是說你要認慫,而是你要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給人更加明確的印象,這樣你才能選對賽道,快速積累資本。
讓別人知道你在某方面能產生更大的效益,這就是所謂的價值。
能看到這裡,說明你是一個願意深度思考的人,因為輸出必須要有反饋才能持續下去,而你的點讚就是給我最大的激勵。
11、一個真心愛你的人,是不會讓你太舒服的,只有騙子或者僕人才會讓你很舒服。
一直尋尋覓覓,想找個讓自己舒服的人,但你是不是應該想一下,那個讓你舒服的人,你讓其舒服了沒有?這是個問題。
12、誇獎你的話一般都是假的,那些讓你尷尬難受的批評,大部分是真話。
人總是趨利避害,我們對好話的喜愛程度不知道要比壞話高多少倍,但真正聰明的人,會理性對待這些所謂的好話,並且理性對待所謂的壞話。
你那麼聰明,不做這個可惜了。一般這樣說話的人都是騙子。
13、總做大多數人做的事情,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成為少數?
像是刷劇,刷短視頻,睡懶覺,縱慾狂歡,跟能力比自己小的人交往,享受等等,這些能夠獲得短暫滿足感的事情,是大部分人喜歡做的事情。而學習提升向來都是反人性的,是不可能舒服的。
平庸的人的平庸之處,就在於他們只做舒服的事,而精英總會給自己找難題。
14、建立自己的標準,能提前預防焦慮產生
只有自己的標準作業程序運行好了,才能給自己真正的自由。
15、對於普通人來說,
這一點無需多言,懂的人自然懂。
16、事前未雨綢繆
也就是在決策開始前,先假設這件事失敗,然後把導致失敗的原因總結出來,按照重要性跟概率性排列,這樣能達到先知的效果。
在做任何重大決策之前,一定要提前推演,這讓我避開了很多大坑。
17、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沉迷於某個事物,就是因為沒有停止提示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打遊戲,而且一打就是一下午,很多事情都落下了,後來知道了知止這個概念,才慢慢戒掉了這個壞習慣。
要防禦有沉迷性質的事物,我們只能主動設置鬧鐘障礙。
18、那些你幫過的人未必會幫你,而那些幫過你的人大概率還會再幫你。
這在心理學上叫登門檻效應,人會有維持前後形象一致的心理特點,那些幫過你的人,會不自覺地傾向於在你面前維持熱情的形象,而那些你幫過的人,則沒有這個義務。
知道了這點之後,我會更理智謹慎地對待那些習慣性找我幫忙的人。
19、在這世界上,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說法,會收穫截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說你見到一個胖子。
20、自律向來都不是目的,自我實現才是。
以前一直覺得,每天6點起床凌晨1點睡覺,從早到晚除了吃飯一直泡在車間幹,那樣的人真的很厲害,後來才意識到:
真正的自律,是積極主動地自我實現。
有很多人的自律,直接說是做給別人看的也沒有什麼不妥,他們會列很漂亮的計劃。
沒有自己的目的,任何事情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在等那三分鐘過去而已。
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都不太一樣,但追求的東西卻是一樣的,都是持之以恆最後實現的幸福感。
當你知道這個概念之後,就逐漸能理解為什麼每次激勵自己,到最後都是破罐破摔了。
21、要讓父母感覺到被需要。
其實父母不是想要我們給多少錢,或者是特意抽空兒的關心,真正想要的無非是參與感,要感覺到被需要,而不是孩子大啦,就跟自己沒有關係了,把距離拉得很遠。
這些知識,不是什麼所謂的捷徑,但確確實實改變了我的世界,如果對你有些啟發,可以點個讚收藏起來哦。
在自己精進的過程中還不忘給別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