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利波特重映,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斯內普這個角色在故事結尾才被洗白,讓人知道了斯內普表面上在與哈利波特作對,其實是在保護哈利。
這就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鄧布利多對哈利波特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
縱觀整個故事,大眾會認為鄧布利多當然是在保護哈利。但是,如果細想一想:鄧布利多既是在保護哈利,其實更多的是在拿哈利當誘餌,目的就是要幹掉伏地魔,如果到了不得已的地步,鄧布利多會毫不猶豫的犧牲掉哈利。
所以,斯內普才是真正只為保護哈利而存在的角色。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道理:如果真正的愛一個人,會讓這個人遠離危險,而不是將這個人置身於危險之中。
一個人如果成為大眾的信仰,既是一件很光榮的事,但也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因為處在這種地位的人,也就不存在為自己而活,而是為更多的人而活,在迫不得已的地步也就成了不得不犧牲掉的一個。
就像一些宗教信仰裡的聖女聖童,雖然被眾人跪拜,但是也承擔著眾人的寄託,也就不存在屬於自己的行為處事。這種現象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光榮還是殘酷,不可描述。
所以說,作為成年人,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身敗名裂,對於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差不多的。
當一個人功成名就時,也就會寄很多人的希望於一身,也就會承擔起很多的責任,而這種責任也就容易被牽移給後人;
當一個人身敗名裂時,對後代的影響不言而喻,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從哈利波特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到,斯內普最想做的其實是把哈利趕出霍格沃茲,因為深愛著莉莉,所以對於莉莉的孩子也就只想讓哈利遠離這個魔法世界,將哈利與這個世界隔離。
相同的劇情也第二次出現過,就是小精靈多比,為了讓哈利不受傷害,用盡各種手段讓哈利回不了霍格沃茲。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就會很細極恐怖。
有些時候,強者對於弱者來說也就不存在好人還是壞人,對於強者來說有自己的想法理念,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弱者也就成了可犧牲的螻蟻。這也就存在這種現象,有時候所謂正義的一方,其實只是佔了更多人的利益的一方,對於弱者來說也就不存在正義還是非正義。
如果從主角的角度去看哈利波特這個故事,所謂的正義一方其實也是一個更大的邪惡一方;反面角色反而是主角的正義一方,就像斯內普。
整個故事裡,被人誤解最深的其實是佩妮、弗農一家。
從故事開始,佩妮弗農兩夫婦就知道哈利的身世,也知道哈利的父母是怎麼死的。所以,不管佩尼弗農怎麼對待哈利,從始至終都是極力的反對哈利再回到魔法世界。
從收信這一刻開始,佩尼和弗農就開始了用平凡之力全力反擊,撕毀信件甚至是不惜舉家遷移。然而,鄧布利多不依不撓的送信,甚至是讓海格追到海邊的破房子去接。到底誰是真正的對哈利好一眼可見。
其實整個故事裡,哈利都只是在被動接受,因為魔法世界需要這個誘餌、炮灰去對抗伏地魔。這就相當於一個交易,所有人都可以對哈利很好,只要在對抗伏地魔時哈利能衝在最前。
試想一下,如果哈利的父母不活著,知道這麼對待他們的兒子,大概率的就是一魔杖把鄧布利多給戳死。
整個故事裡如果說哪個角色最難做,其實是哈利的姨媽佩尼。本身佩尼只是個家庭主婦的角色,沒有什麼真正的權利,也就只能委屈求全的這樣對哈利,至少能讓哈利活著。本身,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兒子,哈利只是親妹妹的兒子,並不是弗農的兒子。而且,弗農也自始至終在配合著佩尼向哈利隱藏真相,也在竭盡全力的阻止哈利回到霍格沃茲。
在故事結尾,哈利長大後估計也明白了過來,佩尼弗農一家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僅剩的親人。
親人、血緣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很複雜的感情,敢恨敢愛,敢吵敢和,甘願做惡人給親人做陪練讓其成長,也甘心付出所有讓親人久存於世。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才是最放鬆的時刻,不用包裝著自己,敢於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在他面前。
感情就是這樣,毫無理由,不分對錯,要麼是明知對方錯了,自己也不說,只是去悄悄的補救錯誤,只要對方開心不好;要麼是無能為力時說明錯誤,然後一起去承擔責任。
所謂「日久見人心」,事情的一個點是看不出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對自己好的,親人也會不得不做「惡的善良人」。就像《士兵突擊》裡的袁朗有句臺詞:自己要做惡的善良人,寧可讓手下的兵在訓練裡流血流汗,也不願看到因為自己的仁慈使士兵在戰場上丟了命。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種「惡的善良人」,教育孩子的父母、老師,不惜揮拳打罵努力勸阻你做傻事的朋友、親人。
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實現自己的目的,並不能稱之為仁義,只是打著大義凜然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私心。
在這裡得做個說明,是為」一已之利「去犧牲別人不能稱之為仁義。
哈利波特的整部劇裡,從哈利的角度來看,佩尼、弗農、斯內普的做法並沒有錯。
從全局的角度來看,鄧布利多做的也並沒有錯。
事情要有個定論,要清楚定論的角度,只有相對於角度的對錯,並沒有絕對的對錯。
就拿哈利波特這個故事來說,鄧布利多選哈利當炮灰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而且整個過程中也並不是直接就把哈利給拋出去,而是儘可能的在找尋其他的辦法。
如果真正的從故事開頭去分析,伏地魔其實就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造就的一系列悲劇,因為伏地魔的爹下迷藥睡了一個女人,醒了之後又拋棄了伏地魔和他母親,從此伏地魔就走上了復仇之路。
當年鄧布利多從孤兒院把伏地魔接出來也沒想到這個孩子長大了會成了魔界的禍害,本身魔法世界想要長生不老除了魔法石,還有很多黑魔法也能實現,所以在找到線索之前也就只能用哈利當殺手鐧。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做大俠的一般就是在做這裡外不是人的事,偏偏這件事就是利國利民的。
所以說,做好人要比做壞人難的多,又要達成目的,又要儘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是這個原因,」做大事不拘小節「其實就是一個屁話,做大事的人其實關注的就是細節,本身就是」細節決定成敗「, 之所以將軍給人的感覺做事雷厲風行, 是因為日常裡把一些細節的東西養成了習慣,也就能在腦袋裡一閃而過,這樣才有更多的時間去解決關鍵的細節問題。
就像鄧布利多,如果在平常不知道積人緣,攢德行,在大決戰的時候也就沒人幫忙打架。
從整個故事來看,選哈利波特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只有這個小孩把伏地魔給幹癱了,鄧布利多也就只能選他衝在前吸引火力,這樣才有時間去查線索想對策。
將軍和士兵就是這種又矛盾又相聯的關係,士兵能衝鋒打仗,但是沒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也就沒法替將軍指揮,讓將軍去衝鋒。將軍能掌控全局,但是也需要士兵去吸引火力,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分析戰局。
也不是說將軍和士兵在地位上就誰高誰低,只是分工不同。
」站的高才能看的遠,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同樣的,發信號的人站的高才能讓底下人看的更清楚發的是什麼樣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