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死早超生」:讓你不再拖延的招數來了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日常生活中,下面的場景是否讓你似曾相識:

當你即將要面對一個重要的考試,或是即將要面對一個難以迴避的懲罰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你如坐針氈,「早死早超生」的想法一直迴旋在你的腦海中,你恨不得擔憂的事馬上就發生,想要趕緊度過這場劫難,讓自己早點鬆一口氣。

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消極事件想要提早經歷(圖片來源:Google圖片庫)

這是怎麼回事?我們明明都是「戰拖小組」的成員,怎麼這時候拖延症就好了呢?

負折扣心理了解一下

根據經典的時間折扣理論,當人們面臨損失情境的跨期決策時,應更傾向推遲損失的發生,即「能拖一時是一時」,我們稱之為正折扣現象;而上文提到的「早死早超生」的想法卻表明,人們有時會存在偏好即時損失的現象,研究者將其稱之為負折扣現象。

負折扣現象圖解(圖片來源:李紓,2019,復旦商業知識)

負折扣現象能夠有效地避免因延遲體驗負性事件(如推遲接種疫苗,遲交罰款,推遲完成學業任務)而造成的各類人力、社會資源的浪費(看起來是拖延症的有效治療方法啊),值得對其深入研究。然而,儘管人們對在不同時間點做出決策的相關心理機制已有一定了解,但卻對涉及未來損失的負折扣現象知之甚少。

為了進一步了解負折扣現象,探索一種與未來損失中負折扣相符的幹預方法,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紓研究組與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李愛梅教授團隊針對負時間折扣現象提出一種「去牽掛」的新穎解釋。研究結果《Early departure, early revival: A 「free from care」 account of negative temporal discounting》於近期發表在雜誌《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上。

「早死早超生」的科學解釋:牽掛事是關鍵

以往研究將負折扣現象看作是努力避免等待負性事件的過程,因為等待一個負性結果的過程本來就是令人厭惡的。也有研究者認為一個延遲的負性事件會使個體產生「恐懼」(dread)心態,這種恐懼心態會促使負折扣現象的發生。

等待負性事件的過程總是令人痛苦(圖片來源:Google圖片庫)

李紓研究團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內容分析揭示出:等待負性事件中個體將產生預期情緒預期反芻兩種心理成分,預期情緒是等待未來負性事件所引發的負性情緒累積,預期反芻則為個體在等待過程中對負性事件不由自主的擔心或者牽掛(通俗地說就是「老是想著那件事」,佔據著大腦內存)。

研究人員對預期反芻影響負性事件即時體驗的機制進行了推測:等待負性事件過程中的反芻(即牽掛)會佔用有限的認知資源,而在負性事件之後添加後續事件(牽掛事)同樣會引發額外的反芻(即牽掛),佔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因此,在有後續事件(牽掛事)的前提下,只有儘快解決(消除)負性事件,才有可能解放被佔用的認知資源,進而保證後續事件的完成質量。

乍一看是不是有些難以理解?穩住,不慌,讓我們來舉個例子:

設想你是一個大四畢業生,正在準備五天後的畢業論文答辯,同時你還要在一個星期之後去一家不錯的公司面試。此時畢業論文答辯就是負性事件面試就是「牽掛事」。

你在等待答辯的過程中,不僅要擔心答辯的事情,還要勻出一部分時間精力準備面試。於是,擔心答辯使你產生了反芻(即牽掛),「牽掛事」同樣也會引發了額外的反芻,佔用了更多的認知資源。因此,為了保證自己能夠順利完成後面的面試,你或許會迫切地希望趕緊結束答辯,這樣就可以全身心地準備面試了,即「早死早超生」。

根據以上邏輯,研究提出研究假設:「牽掛事」及其引發的額外反芻增加,能夠促使個體選擇儘快體驗負性事件。

研究者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負時間折扣的「去牽掛」解釋:「去牽掛」代表著儘快去經歷負性事件(即「早死」),以留出足夠時間精力保證後續事件完成的質量(即「早超生」)。

「有無牽掛事」影響大不同

看完上面的解釋,想必大家都發現了我們在推論中提到了一個關鍵角色——牽掛事。那麼究竟「牽掛事」是不是「負折扣現象」發生的關鍵因素呢?其內在的中介機制又是什麼呢?

研究1

在研究1中,研究者邀請了59名本科生參加,讓被試們想像要參加一場英語口語考試,被試們需在現場選擇一周內想要參與考試的時間。隨即,被試們對英語口語考試是否代表消極事件進行評分。

結果顯示:英語口語考試被視為負性事件,且被試對英語口語考試的評價越消極,越有可能傾向於選擇儘快參加考試。

看來,研究1不僅證明了英語口語考試可以被視為一種負性事件,而且還初步證實了負折扣現象的存在。

研究2

在研究2中,研究者邀請了75名本科生,同樣要求被試在一周內選擇一天來參與英語口語考試。只是在決策前,實驗組的被試們被告知他們需要在第十天進行課程論文匯報(牽掛事);而控制組的被試們被告知第十天他們需要出席班級聚會(無需組織)。緊接著,被試需要對「論文匯報」及「班級聚會」對自己的分心程度進行評分。

結果顯示,在「論文匯報(有牽掛事)」條件下,被試更傾向於選擇更早進行考試(消極事件);並且,「論文匯報」使被試產生的分心程度顯著高於「班級聚會」。通過反芻分心,「牽掛事」對個體的選擇偏好產生了影響。

有牽掛條件下個體對即時體驗負性事件的偏好(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由此可見,「牽掛事」的出現使個體認為這件事需要反芻與分心,為了保護有限的認知資源,他們更願意較早面對負面事件。然而在研究2中「牽掛」程度操縱採用的是不同任務,且尚未控制情緒等因素,為了進一步證實結果的穩健性,研究者進行了研究3。

研究3

研究3的研究程序根據研究2控制組的任務進行改編。被試會在想像中的「班級聚會」中扮演不同角色(任務的難度和重要程度),從而對「班級聚會」有不同的關注度(無牽掛/少牽掛/多牽掛)。每個組的被試在完成口語考試日期的選擇以及分心程度的評分後,還需對自身感受到的消極情緒(焦慮和擔憂)和積極情緒(快樂和激動)進行評分。

研究結果顯示:多牽掛組更傾向於提早進行考試,而且被試產生的負性情緒顯著高於正性情緒。這也再次證實了口語考試的消極事件屬性。被試在多牽掛組感受到的分心程度也顯著高於另外兩組,後續分析證明了由牽掛事而導致的分心和反芻依然導致了被試對消極事件偏好影響。

在高牽掛、低牽掛和無牽掛條件下,個體對即時體驗負性事件的偏好(圖表來源:作者繪製)

由此,以上研究共同得出了一個穩健的結論:在存有「牽掛事」的前提下,個體更有可能選擇更早地經歷負性事件(英語口試)。也就是說當個體預期會經歷一個負面事件和一個會佔用他們精力和時間的後續牽掛事件時,他們更有可能選擇更早地經歷負面事件,以便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他們所關心的後續任務上。

所以,為了避免拖延,我們該給自己更多的任務?Too simple!時間也很關鍵!

何時加入「牽掛事」影響大不同

給自己加碼的時候,要注意時間的選擇。因為根據「去牽掛」解釋:只有「牽掛」事的發生時間位於負性事件發生間隔之,選擇早去除負性事件(即「早死」),才有意義,因為可以留出足夠時間精力應對「牽掛」事。如果「牽掛」事的發生時間位於負性事件發生間隔之,情況就不同了。

基於這一邏輯,研究者假設:「牽掛事」的發生時間在負性事件發生時間間隔之內或者之外,人們對於負性時間選擇偏好會有所不同。為檢驗這一假設,研究者進行研究4。

研究4

在研究4中,仍然是假設一周之內舉行口語考試,研究者將考試後組織班級聚會視為「牽掛事」。一組被試的班級聚會時間在負性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之外(第10天),另一組被試的班級聚會時間在負性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之內(第4天)。

研究結果發現:當牽掛事發生在負性事件發生間隔之外時,被試更傾向於儘早進行口語考試(相比於牽掛事發生在負性事件發生間隔之內)。即學生們傾向於選擇較早的日期完成口語考試(去除負性事件)(即「早死」)是為了騰出時間和精力以保證組織班級聚會(牽掛事)的完成(即「早超生」)。

加入牽掛事的不同時間點影響個體對負性事件的偏好(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現場實驗:真的影響了決策偏好

以上的研究對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測量採用的都是虛擬情境,因而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實驗室之外的真實環境尚未得到驗證。為了增強研究結果的生態效度,研究者選擇某大學選修心理學課程的自然班級進行一項現場實驗,尋求在真實環境中進一步確認已有研究結果。

研究5

在研究5中,研究者利用課程設計安排兩次口頭形式的課程匯報作為課程考核,要求學生們可以在給出的兩個匯報時間段內選擇一天來參與。其中,第一次匯報的區間設置在學期初的第1—6周,第二次匯報的區間設置在學期末。

研究者推測,在學期初,遙遠的期末考試是一件「少牽掛」事;而在學期末,各科目考試周臨近,期末考試便成為一件「多牽掛」事。

實驗結果發現:在學期初被試更傾向於推遲負性事件的跨期決策(不想課程匯報),但是隨著期末的臨近,個體的選擇傾向發生反轉,更加傾向於儘早體驗負性事件(想早點課程匯報)。

學期初和學期末負性事件近期偏好的人數百分比 (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拖延症患者治療大招

研究通過五項實驗發現:某些情況下人們更願意立即經歷一個消極事件,原因不是因為延遲經歷這一事件的負面效用更小,而是因為立即經歷該消極事件可以釋放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更好地處理後續的牽掛事。由此也可證明,負折扣現象的「去牽掛」解釋成立。

將這一研究結果和理論解釋類比於社會心理學經典的羅伯斯山洞實驗,我們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山洞實驗提煉了一個簡單有效的促進合作的方法:當組內成員遇到外部威脅時,成員之間會從競爭轉變為合作。與之類似,本研究也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提早體驗負性事件的方法。當人們面對後續的牽掛事時,人們會從偏好推遲負性事件轉為偏愛即時的負性事件。兩項研究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通過設置外部其他事件(威脅或牽掛)促成一個難(有悖於習性)但有益的事情。

將研究結果聯繫至實際生活,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簡單且有效的行為助推方法(拖延症患者治療大招):簡單地設置牽掛事,助推人們改變偏好,更早地經歷負性事件。

生活中存在大量延遲負性事件的例子可以藉助助推的方法加以改善。諸如代表性較強的「審稿」過程:由於期刊審稿和口語考試一樣也是一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因而許多審稿專家提前接受了審稿邀請,卻會一再拖延完成時間,而這種拖延對於急於靠發表文章來獲得晉升的年輕投稿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災難。如果為審稿專家設定一件後續的牽掛事,審稿專家可能更願意較早處理稿件,稿件發表的過程也會因此更加高效。

(圖片來源:谷歌圖片庫)

最後,這一研究發現的這種設置「外敵」(後續牽掛事)的方法有望加入助推技術的行列。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能為增進人們的健康、財富和幸福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早死早超生
    但是要碰運氣,因為事先並不會告訴你要播放什麼電影。不過因為一向不太令人失望,昨天的影廳裡也坐滿了人。大家都捧著爆米花,象孩子一樣等待一個驚喜。開場前影院的人就出來,居然還按座位號抽獎,發了三份電影海報。然後宣布今天放一個德國的黑色喜劇:Wer frueher stirbt, ist laenger tot (是不是應該翻成「早死早超生」?什麼怪名字,失望中)。
  • 遠人:「扁毛畜生,早死早超生」與鬼神敬畏
    我把雞腿、雞翅膀捉住,媽媽動手,口裡不停念著「扁毛畜生,早死早超生;扁毛畜生,早死早超生。」     看媽媽嚴肅、鄭重的樣子,當時的我們覺得好笑,殺雞就殺雞,念叨這個幹什麼,雞又聽不懂,雞聽懂又能怎樣?     現在知道,這是一種善良,一種不忍。
  • 中小教培機構:苟活還是早死早超生,這是個問題
    對於已經苟了2,3個月的中小教培機構來說,很可能到了真正的生死關頭,到底是繼續苟活一邊準備線上一邊等待線下複課,還是早死早超生一了百了?昨日壯志雄心 2020年初,多少教培機構老闆雄心壯志,做好擴張的準備,準備新年大幹一場。
  • 選擇早死早超生,才是中國足協最害怕的態度!
    會哭的孩子有奶喝,但現在它們不想活了,即便你把吃的餵到嘴邊,都不會再吃,內心秉持早死早超生的心態。申鑫上賽季一度面臨解散,在上海足協和相關部門斡旋下,成功挺過一個賽季。包括四川FC、遼足在內,這三支球隊上賽季能活下來已是熬盡所有力氣。四川最後憑藉五糧液等多家企業才續命成功,舉全川之力拯救球隊,職業足球不是這樣搞的。
  • 「兒媳,你若不把房子過戶給小姑子,我死給你看」「早死早超生」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講#情感故事#給你聽,你要乖哦~
  • 被標題黨騙過的你一起來吧:這種痛經文學應該早死早超生
    比如沈從文的書改名叫《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俄國諾獎文學大師蒲寧以一本《我的青春是一場煙花散盡的漂泊》光榮身居郭敬明之列。是大眾審美的斷崖式下跌,還是出版社為了賣貨不惜褻瀆經典?總之,這股妖風邪氣是該治一治了。
  • 別讓拖延,毀了你一生的運勢
    有的時候,你想著再拖幾天,不知不覺,半年一年就過去了。比如,你年輕時一直想帶孩子出去,因為拖延,最後孩子長大了,你也沒有機會了。想著工作時多陪陪孩子,但孩子轉眼就過了而立之年,有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你的陪伴。
  • 《早死早投胎》——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獄
    沒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部叫《早死早投胎》的電影,不要懷疑你的眼睛,這部電影原名《Too Young To Die》
  • 早死早投胎,原來地獄也可以很happy
    給年紀輕輕就不幸死去的人們一次機會,可能這就是片名《too young to die若くして死ぬ》的意義所在吧,中文名「早死早投胎」是順口,但是沒能表達出對英年早逝的遺憾。今天要講這麼多地獄故事,真想放130張賤太的表情包來鎮邪。可惜篇幅有限,挑一張最可愛的出來共賞好了,希望我賤太以後也能一直賤並帥下去。
  • 郜林成贏家,名記:早死早解脫
    這將近三個月,從我個人的角度總結:說真話,特別不受人歡迎,尤其你說的是不好聽的真話。過兩天寫篇文章總結下。西北望看臺:天海的消失,不是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的助力,從內部到外部、從足球到商業…或許是天意,也或許是巧合,但無論怎樣,中國足壇頂級聯賽一家足球隊真實的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中。
  • 人大代表建議取消超生罰款,如果真的實現了,你打算生幾個?
    根據我國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比2018年減少58萬,這是自我國二胎政策開放以 來,出生人口連續三年持續下降。近日,我國人大代表黃細花提出建議,為了維持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防止出生人口「跌跌不休」,國家應該取消對超生的處罰政策。她認為,對超生進行處罰會給社會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讓民眾以為我國目前的生育率還不夠低,仍然要限制生育,顯然這是不符合我國現在的人口形勢的。
  • 四川農民夫妻超生7孩 10年後被徵收「社會撫養費」71萬
    四川資陽市安嶽縣拱橋鄉農民劉某華,從1990年代起與妻子相繼誕下7個孩子,直至去年3月,他才收到當地衛健局作出的《社會撫養費徵收決定書》,要求向他收取「超生」罰款逾71萬元。 安嶽縣拱橋鄉計生辦負責人周三(23日)表示,案件已拖延數年,三任計生辦主任和一位分管領導曾因此受過處分,雖然巨額罰款對劉某華確實有困難,但他涉嫌違法,計生辦不能不處理。
  • 當直男和撒嬌女戀愛後,火星撞地球,網友:放過彼此,早死早託生
    當直男和撒嬌女戀愛後,火星撞地球,網友:放過彼此,早死早託生當直男裝上撒嬌女生後是什麼樣的反應呢?可真是火星撞地球呀,咱們來通過幾張照片來看看吧。首先看到第一張圖中,男生想要吃完飯騎著摩託車帶著女生去玩。女生撒嬌的表示,說這些話的時候,能加一個寶貝嗎?
  • 如果取消超生罰款,你還生嗎?很多女人說:這不是主要問題
    當我意外懷上二胎的時候,給爸爸打電話,爸爸生氣地說:「你還是大學生呢?大學白讀了!國家都說只生一個好,你已經有兒子了,怎麼還想再要一個?」隔著手機,我都能感受到爸爸激動的情緒。爸爸不是真的這樣想,他是真心疼。
  • 在連城縣生三胎算超生嗎?要罰款嗎?官方回復來了
    最近有連城市民諮詢 在連城縣生三胎算超生嗎?要罰款嗎? …… 針對這一現象, 官方回復來啦!
  • ——浙江富人超生現象調查
    十幾年前,黃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遊擊隊》曾火爆了當年的電視螢屏,形象地演繹了當時農村嚴重的超生現象。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把目光聚焦在中國農民的超生問題上。然而,十多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層的日益細化,超生現象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社會生活中已經出現了另一個超生群體,他們利用交納社會撫養費等方式成功地在生育問題上辦到了其他階層無法辦到的事。
  • 死道友不死貧道,法術超生德助力對手超生!樂起,棺抬!
    在別人還是5費的時候,你已經7費了。超生一堆強力隨從,直接讓對手原地起飛,這大概就是德魯伊的快樂吧!小編今天也是給大家帶來了一手超生德。(勘誤:截圖是補丁前的,所以凱子費用沒改,但不影響代碼使用)AAECAZICBv0C5gXTnAPinwOxrAOuugMM/gHTA/cDxAa5lAPbpQP5tQPlugPougPsugPuugPvugMA小編記得在很久之前,超生德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紫羅蘭教師的存在,故名為超生
  • 二孩政策放開,生育率卻逐年下降,取消超生處罰,你準備生幾個
    對於這一現象人大代表黃細花也提出建議:「取消超生處罰」,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生育,如果真的能夠實現的話,你準備生幾個呢?從近些年來的生育率來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生育率還維持在20%至30%左右,從二十一世紀開始,生育率開始逐年下降,2018年變為10.9%,2019年變為10.5%,有著逐年降低的趨勢。與此同時國內勞動力人口也在不斷減少,簡單點來說就是勞動人口變少,但是養老的人卻在變多。
  • 梁建章:從「超生遊擊隊」到「不生遊擊隊」
    》講述了一對躲避超生檢查的農村夫婦在城市街頭流浪的故事。這個小品以超生家庭為取笑對象,醜化那些為實現生育意願而被迫顛簸流離、含辛茹苦的底層民眾。 三十年過去了,最近,由梁建章和孫天旭主演的小品《不生遊擊隊》描述了另外一番情景:當年的超生夫婦所生的四個女兒均已長大成人,並且都已參加工作:大女兒「海南島」在一家酒店當經理,二女兒「吐魯番」是技術員,三女兒「少林寺」當導遊,四女兒「北戴河」在一家公司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