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德雲社又何嘗不是一個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愛恨情仇」,對於德雲社來說,成員出走便是它揮之不去的痛。
縱觀德雲社的每一次成員出走,都會成為彼時各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比如曹雲金、何雲偉、李菁。
就算時至今日,關於他們與德雲社的「快意恩仇」,依然還是熱點,但凡誰出一點事,都能聯想到德雲社。
不過雖然他們退出了德雲社,可並沒有讓郭德綱心裡有多彆扭。
讓郭德綱至今不能忘懷的,是跟自己一起闖天下的兄弟徐德亮,卻第一個退出了德雲社。
12年前,徐德亮發文聲稱:即日起,徐德亮退出德雲社。
徐德亮師從張文順先生,與德雲社成立第二年加入,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徐文亮如今的地位不亞於侯震等人。
關於離社原因,徐德亮直言不諱:
「演出費太少,他拍的電影我都沒去演,就連我自己聯繫的活動都會受到阻止,錢都讓他拿去了,我連生活都維持不下去。」
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德雲社分紅不均,老人與新人一樣多,而他身為德雲社的創始人之一,也讓他感到非常不公平。
在他後來寫的新書中,對郭德綱更是直言「他像野狗一樣」,可見他對郭德綱的不滿。
儘管在後來的採訪中,徐德亮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這其實是一個好詞,是誇讚他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家去學習。」
但這種解釋也確實有點差強人意,沒人願意被別人稱作野狗,就算是誇獎也不行。
直到今日,很多人都認為徐德亮出走,是因為嫌錢少,但如果真的是因為他賺的錢少了,就不能讓郭德綱彆扭至今了。
在徐德亮退出德雲社後,郭德綱也接受了採訪,並且與徐德亮的言語大相逕庭。
「這是我心中永遠的彆扭,他們在德雲社掙的錢是最多的,但兩人卻離開了我,如果我真像他們說的那樣給的錢少,至少我不會感到彆扭。」
說道深情處,郭德綱的淚沾溼了眼眶。
當年的事情各執說辭,誰對誰錯我們不做爭論,但徐德亮離開德雲社的原因,可能不止於此。
其實徐德亮的出走是必然的,就算沒有錢少這件事,他也不會長久。
兩個人最大的矛盾,可能是相聲融合的問題。
徐德亮是北京人,他們對於相聲的理解就是規矩,北京相聲與其他地方不一樣,雖然溫和但卻非常優雅。
就算郭德綱的師父侯先生,相聲也都是非常優雅。
他們大都師從相聲界的長輩,也有幸聽過真正的老藝術家的相聲,充分的領略了藝術的魅力。
可郭德綱不同,郭德綱生長在文曲之鄉,從小耳濡目染,對藝術的薰陶十分了得。
但早年間郭德綱的相聲卻十分極端,不光是包袱極端,還大膽的僭越了傳統規矩。
他不惜將成熟的段子拆散重組,有時候甚至直接會將兩段合併成一段。
雖然如今看起來效果還不錯,但畢竟是破了規矩,與崇尚規矩的北京相聲演員們相背而行。
另一方面,天津的相聲相對比較火爆一些,或許跟天津的傳統城市文化有關。
他們崇尚「狠」,勢必要將每一個包袱都處理到極致,與北京的溫和風格迥異。
而徐德亮口中的「瘋狗」,很大程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是罵郭德綱,而且他看不慣為了效果而灑狗血的手段。
這讓從小受多年薰陶的徐德亮很彆扭,雖然看起來效果很好,但就是感覺哪裡不對。
其實哪裡有孰對孰錯,只不過是兩個人對相聲的理解不一樣罷了。
而文化理解的不同,勢必會有個融合的過程,倘若融合不成功,最後也只能分道揚鑣。
分紅不均也只是個表象,文化屬性的不同,才是他們出走的真正原因。
雖然沒有絕對的對錯,但離開德雲社的徐德亮,過得也確實不怎麼樣。
在退社後,他不光得罪了自己的師父張文順,而且還被師父收回了「德」字,德雲社的家譜中也將他剔除了出去。
之後他也涉足了很多行業,但奈何一直不溫不火,掙得錢甚至還不如在德雲社的多。
就連賴以生存的相聲,也沒有了昔日在德雲社的繁華。
從他的社交帳號上就能看出來,如今的名氣已與在德雲社有雲泥之別。
他曾在社交帳號上發了一段岔曲兒表演,從視頻上可以看出來非常賣力氣。
雖然他的粉絲有80萬,但視頻下的評論卻寥寥無幾。
漸漸地,他也退出了相聲行業,將目光轉向了繪畫領域,閒暇之餘他便在各大平臺說說評書,也算活出了自己。
不過一代藝術大師,淪落到如今模樣,難免會讓人感到唏噓。
其實他並沒什麼錯,只是文化差異不同罷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離開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後果卻必須要自己承擔,再後悔也沒用。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