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起發生在大連的暴力事件引發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6月22日,一段監控視頻開始在網上瘋傳。視頻顯示,一名穿白色T恤的男子在街頭暴打一女子。此人手法兇殘,對女孩面部連續重拳擊打、猛踢、並撕扯其短裙。
看過的人無不表示震驚,有網友這樣評價: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目前正直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此人還敢頂風作案,簡直膽大包天、窮兇極惡,必須重判!《人民日報》也怒了,要求迅速揪出此人:
由於這是一段沒有標誌建築物的夜間視頻,源頭很難排查。
這裡值得點讚的是綿陽網警,他們是第一個響應的公安單位。
綿陽網警接到網友報案後,徹夜不睡徵集線索。綿陽網警微博上發的這句話讓人感到很暖心:
「作為全網巡查屬地執法的網警,看到過問是職責本份…無論發生在哪兒,我們都盡最大努力去核查。」
綿陽網警行動後,全國的公安系統開始協助偵查。但一直沒有消息,甚至公安部也發出了線索徵集通告,誓要捉拿兇手。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三天後,也就是前天(6月25日)中午11時左右,一位網友突然發微博稱打人事件就發生在他家的店鋪附近(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蒼山路)。
大連警方官微也在昨天下3點確認了作案地點,並且在昨晚11:39分抓獲了犯罪嫌疑人: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廣大網友集體人肉搜索下,行兇暴徒終於落網。雖然警方沒有正式公布犯罪嫌疑人的照片,但隸屬中央的《環球時報》官微已發布犯罪嫌疑人照片,並稱「從相關內部渠道得知」,應該錯不了:
來看看這個暴徒的廬山真面目吧:
大部分網友對這次媒體打的馬賽克表示滿意(嫌疑犯腦門上寫了"馬賽克"三個字,警員的面部被打碼)。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對於公民隱私權和肖像權的相關規定,媒體在公布犯罪嫌疑人照片時,一般會在其面部打馬賽克。
但這一次可能引發民憤太大,如果全部模糊嫌犯臉部可能會引發網友不滿,所以這次媒體巧妙地打了"馬賽克",算是給《民法通則》和廣大群眾都有了交代。
有網友表示:隱私權不是擋箭牌,對於危害公眾利益的行為,就有必要使其在公眾面前曝光!既有警示作用,又能加強防範。
不過我也注意到了不同的聲音,有網友表示:
未定罪前披露嫌疑人照片事實上是對他社會聲譽的毀滅性打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嫉惡如仇的心,當抓住嫌疑人時,我們自然會歡呼雀躍,這是人之常情。但嫌犯≠罪犯,所以是否等到法院宣判之後再歡呼,會更妥帖一些呢?
網友還引用了法律題材日劇《legal high》(勝者即是正義)裡的一段臺詞:
「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堅信自己是善人,對落入陰溝的骯髒野狗進行群毆的善良的市民。」
網友表示,即使是正義,也要被關在一個叫「法律」的籠子裡,正義不能無限膨脹,否則,正義有一天也會變成邪惡。
不知你怎麼看待"嫌疑犯打馬賽克"的問題?請一會兒在文末做個選擇題。
因為"侃英語"畢竟是個學英語的公眾號,不能寫跑題了,最後給大家介紹一撥跟「打馬賽克」相關的英文吧~
今天咱們討論的「馬賽克」不是貼在牆上做裝飾用的「馬賽克」,所以不能說成 mosaic( /məʊˈzeɪɪk/ ),而是為了隱藏當事人臉孔,將之「模糊化」。
所以,"打馬賽克"(簡稱"打碼"),英文可以用 pixelate (/ˋpɪksəlet/),表示「使…像素化」,該詞正是來自於 pixel(像素)。造句:
In the picture, the suspect’s face is pixelated.
在照片中,嫌犯的臉部被打上了馬賽克。
pixelate 的名詞形式為 pixelation(打馬賽克的做法),造句:
Pixelation is a common technique used in pictures to blur a suspect’s face.
打馬賽克是在照片中模糊嫌犯臉部的常見技巧。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上句中另外一個動詞 -- blur( /blɜː(r)/)?該詞做形容詞時表示「模糊的」,也可活用成動詞,表「使…模糊」(即「給…打馬賽克」)。造句:
In the picture, the suspect』 face is blurred.
在照片中,嫌犯的臉部被打上了馬賽克(做了模糊化處理)。
好,最後做個小調研:要不要給犯罪嫌疑人臉部打馬賽克?
猜你喜歡:
推薦:龍哥砍人不成反被殺,白衣男量刑的關鍵點出爐
上篇:蘋果 Siri 把"華為真牛逼"翻譯成了...網友炸了!
打卡:"我沒聽說過",英語怎麼說? | 1分鐘英語
侃英語粉絲
專屬英語學習打卡群
(已加過的不用再加)
↓↓↓
後臺回復"資料"
給你一些我私藏的英語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