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被大家熟知的行業大概就是網紅了吧。
對於網紅這個詞來說,大家的爭議一直不斷。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職業跟著網絡走,所以它更新換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除非你能夠抓住從中「機遇」,並跳出來。
但是,即使你跳了出來,「網紅出身」這四個字還是會被人拿來說道。
而對於湖南衛視的《變形計》來說,更是一個「網紅製造地」。
比如說大家熟知的王境澤,一句「真香」化為了真理,任何人都逃不過。
還有在影視劇中,大家經常能看到的李弘毅。
還有一些城市女孩,整完容後,就利用自己的資源開始走網紅之路。
這也算是人家自食其力的結果,憑實力掙錢而已,沒什麼錯。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是來自《變形計》。
她叫梁小友,是一個農村女孩,她也選擇去當了網紅。
可是,當梁小友當上網紅之後,一些網友的評論裡帶著深深的「惡意」。
有的人說,梁小友被《變形計》毀了。
也有的人說,農村孩子不去好好上學,當什麼網紅。
這是什麼道理,農村孩子跟城市孩子相比,難道就低人一等嗎?
這已經不是當不當網紅的問題了。
難道說,那些城市孩子當網紅,就是理所應當。農村孩子當網紅就「毀了」。
這些話語中,肯定有希望這位農村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意思,也有怕這個孩子被一些不好的東西影響了。
可是,當用這種語言來在網上說這位農村孩子時,這種好意就「變質」了,反而這變成了一種「暴力」。
這種「暴力」的追根溯源,就是來自骨子裡的偏見。
這種骨子裡的偏見,來自於社會現象,成型與自我認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一本書中,講過的一個故事。
在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裡,鄰裡之間十分的和諧。
在其中的一個住戶裡,有一位老奶奶。
她因為家人去世,悲傷過度,漸漸的有點神志不清了。
慢慢的,居民裡的人,都認為她「瘋了」,於是給她取名叫「老瘋子」。
然後,大家就開始有意的躲避她。
直到有一天,這位老奶奶被送去了治療。
老奶奶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治療下,慢慢的開始有了好轉的跡象。
數月後,老奶奶健康的出院了。
但是,在她回到小區後,事情跟她想像的並不一樣。
她發現,居民還是刻意的躲著她,即使,她一直說自己已經痊癒了,可是仍然沒有人信。
有一天,她坐在小區的座椅上,一個小男孩跑了過來,跟她天真的說著話。
老奶奶開心極了,拿出了一顆糖,給了小男孩。
這時,小男孩的媽媽「瘋」一樣的跑了過來,著急的把糖打掉後,呵斥到:這是個「瘋子」,不需跟她說話。
小男孩失望的走了。
幾天後,老奶奶又被醫院帶走了。
小區裡的居民說,就知道她還是個「瘋子」,幸虧當初沒信她的話。
老奶奶又「瘋了」嗎?到底誰才是「瘋子」呢?
這個故事裡的老奶奶,跟梁小友是一樣的。
她們受到的偏見,都是起源於社會現象的偏見,一個是「農村孩子」當網紅,一個是已經痊癒的「瘋子」。
這種骨子裡的偏見,只會把裡面不好的東西來無限放大,把好的東西給無限隱藏,甚至去除。
為什麼他們這些人熱衷於偏見。
因為,偏見會帶給人一種名叫「優越感」的東西。
人們喜歡這個東西,「高人一等」是多麼爽的一件事情啊。
而且,人們從來不會去想,這會有什麼代價。
是啊,這能有什麼代價,自己不痛不癢,說完後,自己高興高興就行了。
其實不然,不僅僅是被你施加「語言暴力」的人受到了傷害,看看故事中的「小男孩」,再看看網絡評論下的跟隨者。
媽媽的一句話,變成了小男孩對世俗的一個認知,這種認知可能伴隨他一生,也可能傳承到下一代。
網絡跟隨者們,跟隨了你的說法,變成你「施暴」的幫兇,甚至,一個農村孩子如何選擇自己人生道路時,都要想一想。
這就是「代價」。
如今,「網絡暴力」和「校園暴力」已然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話題。
各種有關新聞,鋪天蓋地,每個人都在心疼「受害者」,討罵「施暴者」。
這些「施暴者」其中一個可能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也可能是剛剛的提到的一個網絡跟隨者,畢竟他們「高人一等」。
可是,仔細想想這些「施暴者」不也是「受害者」嗎,他們受到的迫害,不就是你給他們帶來的「傲慢與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