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多行善舉,自然會廣積功德,才會有福報綿長。祈福避禍是人的天性,有的人只知道向外索求,求神佛菩薩保佑,難免會墜入末流,難成功果;
所謂「行善積德」,行善事被人稱頌褒揚,此乃為「陽善」;而行善不為人所知,此乃為「積陰德」。
為善之初心是「無所求」,這樣再去成就善事、好事,才會積陰德;縱然他人對你不解、甚至白眼奚落,你還能心不罣礙(gua ai),這樣才是積陰德。
要廣積陰德,才能轉化受用,從而達到命運的轉變,這五件事最積陰德,有一件能做好就很了不起了,儘量多做福報綿長潤澤後世。
一、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功德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不是以獲得別人的讚揚為目的,更何況還有很多人「知善而不為」,達不到真知實行,算不得是真正有德!
功德的積累,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期間通過對善的踐行,來參悟其中的真諦,最終才會成為有福之人,才有可能轉變命運。那麼,怎樣去「為善積德」呢?
善的根本,就在這句話中:「慈心於物」。慈心就是仁心,慈的意義有兩種:
第一,扶危濟困,拔除痛苦;第二,戒除殺念,放生布施。做人要懂得仁慈寬容,讓慈心遍及萬物,此乃大功德!
二、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既知修善,也應斷惡!「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斷惡」之法。
「不履邪徑」是教我們不要走邪路,人一生會走過無數條道路,有坦途大路,也有羊腸小徑,還有崎嶇山道;用你所要走的「路徑」,來比喻處事時你內心的選擇、決定,因為不同的選擇會踏上不同的道路,從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通往邪徑的路上,充斥著:怨恨、惡語、抱怨、貪婪、淫色、殘忍等等無數的歧途,秉持因果正道,才能分辨哪些路徑是通向痛苦的心念,才會做出正確選擇。
「不欺暗室」中的「暗室」指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指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作為;「不欺」就是不自欺欺人,不要給自己的錯誤選擇找藉口。
所以,「不欺暗室」是教誨我們:不要覺得別人看不見、不知道,就自我欺騙地去選擇歧途。
有些人嘴上說一套,心裡盤算又一套;有些人在外恭謙溫和,在家卻蠻橫跋扈;有些人敬師長朋友,卻對父母惡語相向;這種「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不要覺得別人不知道,你就去做了。須知善惡有報,你一念生起,必會在心中留下烙印!等惡念成熟之後,必會呈現出外在的痛苦!
三、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芸芸眾生,人與人同類之間,更能體會到彼此的感情共鳴。鰥寡孤獨之人,是可憐之人。愛護、教養孤兒,要做到貼心、平等對之,使之成為社會良材;寡獨之人,對其布施接濟,安撫其心緒。
尊老愛幼,更是處事的基本準則,善大善小點滴積累,儘自己所能幫助弱者,實屬無量功德一件!
四、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忠於職守,盡心而為。是對待事業、工作的態度;孝敬父母長輩,是人之倫常正道;對待兄弟朋友,彼此尊重、友愛,團結一心互相幫扶,這才是正確的關係啊!
以上所有的對應關係,都是建立在自身「正」的基礎上的。所謂「正人先正己」,自己能做到積善積德,才可以去感化別人,才有感召力,得到大家的尊重與支持。所以,加強自身修養的功夫,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五、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大千世界,人類之外的萬物也都應以善對之,即使是一草一木,再微不足道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這就是對一切生命的善!
心存慈念的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熱烈,我們不僅要「愛人愛己」,更要能以柔軟慈善之心對待萬物,這才是一個真正修善之人該做的啊!
積累陰德,不僅要誠心正意,也要重視點滴小事的積聚之功,更要知道厚積陰德才能得到轉化,這樣福報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