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積「陰德」的五件事,儘量多做,福報才會綿長!

2020-12-22 周某讀名著

古人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多行善舉,自然會廣積功德,才會有福報綿長。祈福避禍是人的天性,有的人只知道向外索求,求神佛菩薩保佑,難免會墜入末流,難成功果;

所謂「行善積德」,行善事被人稱頌褒揚,此乃為「陽善」;而行善不為人所知,此乃為「積陰德」。

為善之初心是「無所求」,這樣再去成就善事、好事,才會積陰德;縱然他人對你不解、甚至白眼奚落,你還能心不罣礙(gua ai),這樣才是積陰德。

要廣積陰德,才能轉化受用,從而達到命運的轉變,這五件事最積陰德,有一件能做好就很了不起了,儘量多做福報綿長潤澤後世。

一、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功德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不是以獲得別人的讚揚為目的,更何況還有很多人「知善而不為」,達不到真知實行,算不得是真正有德!

功德的積累,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期間通過對善的踐行,來參悟其中的真諦,最終才會成為有福之人,才有可能轉變命運。那麼,怎樣去「為善積德」呢?

善的根本,就在這句話中:「慈心於物」。慈心就是仁心,慈的意義有兩種:

第一,扶危濟困,拔除痛苦;第二,戒除殺念,放生布施。做人要懂得仁慈寬容,讓慈心遍及萬物,此乃大功德!

二、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既知修善,也應斷惡!「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斷惡」之法。

「不履邪徑」是教我們不要走邪路,人一生會走過無數條道路,有坦途大路,也有羊腸小徑,還有崎嶇山道;用你所要走的「路徑」,來比喻處事時你內心的選擇、決定,因為不同的選擇會踏上不同的道路,從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通往邪徑的路上,充斥著:怨恨、惡語、抱怨、貪婪、淫色、殘忍等等無數的歧途,秉持因果正道,才能分辨哪些路徑是通向痛苦的心念,才會做出正確選擇。

「不欺暗室」中的「暗室」指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指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作為;「不欺」就是不自欺欺人,不要給自己的錯誤選擇找藉口。

所以,「不欺暗室」是教誨我們:不要覺得別人看不見、不知道,就自我欺騙地去選擇歧途。

有些人嘴上說一套,心裡盤算又一套;有些人在外恭謙溫和,在家卻蠻橫跋扈;有些人敬師長朋友,卻對父母惡語相向;這種「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不要覺得別人不知道,你就去做了。須知善惡有報,你一念生起,必會在心中留下烙印!等惡念成熟之後,必會呈現出外在的痛苦!

三、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芸芸眾生,人與人同類之間,更能體會到彼此的感情共鳴。鰥寡孤獨之人,是可憐之人。愛護、教養孤兒,要做到貼心、平等對之,使之成為社會良材;寡獨之人,對其布施接濟,安撫其心緒。

尊老愛幼,更是處事的基本準則,善大善小點滴積累,儘自己所能幫助弱者,實屬無量功德一件!

四、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忠於職守,盡心而為。是對待事業、工作的態度;孝敬父母長輩,是人之倫常正道;對待兄弟朋友,彼此尊重、友愛,團結一心互相幫扶,這才是正確的關係啊!

以上所有的對應關係,都是建立在自身「正」的基礎上的。所謂「正人先正己」,自己能做到積善積德,才可以去感化別人,才有感召力,得到大家的尊重與支持。所以,加強自身修養的功夫,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五、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大千世界,人類之外的萬物也都應以善對之,即使是一草一木,再微不足道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這就是對一切生命的善!

心存慈念的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熱烈,我們不僅要「愛人愛己」,更要能以柔軟慈善之心對待萬物,這才是一個真正修善之人該做的啊!

積累陰德,不僅要誠心正意,也要重視點滴小事的積聚之功,更要知道厚積陰德才能得到轉化,這樣福報也就來了。

相關焦點

  • 最積陰德六件事,任何人都可完成,儘量多做,福報自來!
    道家有這樣一句話:「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危難,度人苦厄,輕財重道,施恩布德,最為上善」。對萬物有仁慈之心,向善秉持「無所求」的心態,急人之急扶危布施,行善舉卻無需要別人知道,這就是「陰德」。生活中處處有善,以下這六件事最積陰德,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們應該知善為善,儘量多做,福報自然會綿長!一、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以無求之心行布施之舉,經過點滴積累,必會積德深厚福報綿長,通俗來說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當他人身處急難之中,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也是助己,也無需非要做驚天善舉,盡己所能即可。
  • 信佛之人:要相信因果,多做這七件事,積陰德獲福報
    信佛之人要想獲得好的結果,就要相信因果,多做這七件事,給自己多積陰德和福報。第一件事:發善心。一個人要想獲得更多的福報,就要善始善終。第一步就要發善心,有了一顆善良的心,才可以從善開始,然後堅持行善,以善結束。這也是符合種善因,得善果的因果規律。第二件事:勸人向善。當自己可以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時候,我們也要帶動他人一起行善。
  • 最能積陰德的七件事,你做過幾個?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福報,還可以惠及子孫後代。我們在行善積德時,一定要多積陰德。古語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經常積累陰德,才能避開災禍,獲得更多福報。
  • 「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行善一定要不求回報,佛家認為,這十種善事最積陰德,看看你做過幾種?◆第一、廣結善緣。「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慾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 有損陰德的6件事,儘量少做,看看你做過幾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要積陰德,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常用它來勸人行善,那究竟什麼是積陰德呢?陰德就是幫別人做了好事,卻不為人所知,是為別人好卻不掛在心上,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有損陰德的,看看你做過嗎?、陰德完全耗損,你的苦日子也就來了。
  • 廣積陰德的人會有五大福報,看看你有幾個?
    俗語有云:「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勸人們不要隱瞞、欺騙,做什麼事都要光明磊落,因為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三尺神明在看著呢。身處人世間,人們似乎都想獲得福報,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長壽、生活能夠一帆風順。道教認為,多做善事,必定會有福報;而做惡事的人則會有損陰德,甚至會禍及後人。《太上感應篇》有云:「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 最積「陰德」的4件事,你能做到幾個?
    許多人對此不解,其實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讀物《了凡四訓》中「積善之方」中就寫道: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陽善就是做好事,但帶有一定的「私心」,想讓別人知道,如此可以得到群主的稱讚而得享盛名。而陰德則與之不同,陰德就是指做好事沒有刻意去告訴別人,是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陰德厚重的人,上天會加以賜福。
  • 最積陰德的六件事,哪怕做過三件,也能感召好運!
    人活一世,積累再多的錢財,也都是身外之物,到頭來什麼也帶不走,與其積累錢財,不如多積陰德,惠及子孫。在佛家看來,這六件事最積陰德,哪怕做過三件,也能感召好運,看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不邪淫。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
  • 有四種方法,可積大陰德,提升福報、改變命運
    這裡介紹四種可積大陰德,提升福報、改變命運的方法。第一:懺悔、持誦經咒,可積累大功德。懺悔、持誦經咒是不花分文錢就能修福最佳方法,無論貧福均能為之。各種經咒,多數都有佛菩薩的誓願,持誦的人只要虔誠專心,久而久之,自能感應,佛菩薩自會依照他自己所立的誓願,來成就持誦人之所求。
  •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有這五大特徵,你身上有嗎?
    導讀 這些「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與「常人」不一樣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徵,才使得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福祿綿長。
  • 佛教: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你了!
    提到「陰德」,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佛教裡,「陰德」是與「陽善」同時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想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的念頭,這種善業叫做「陽善」。相反,如果一個人是暗地裡偷偷做了很多好事而不求回報,不計名利得失,這種善業我們稱之為「陰德」。
  • 佛說:最積「陰德」的七件事,你能做到幾個?
    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會覺得人生可愛多了。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句好話有時真可以使人我快樂、天地清平!善因結善果,積福修福報,無因不成果,人的一切福禍得失,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最為公正。
  • 4件最積陰德的事,哪怕做了一件,也一定有好報!
    大家在勸人的時候,經常會說「多積點陰德吧」,什麼是陰德呢?就是做了善事,不被人知道,就是陰德;被人知道了,就叫陽善。陽善無法積累,因為大家看到你行善,就會讚嘆你、報答你,善果就消掉了。只有陰德才能積累得住,所以叫積陰德。 下面這四件事,最能積陰德,哪怕做過一件,也功德無量,定有好報。
  • 易損陰德的十件事,你做過幾件?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厚德可以載物,這句話是出自《易經》,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多厚的德行,就可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如果一個人想要子孫滿堂,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積陰德是少不了的事情。古語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所以,多積陰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在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做福報。
  • 這三種行為最損人陰德,千萬不要做,因果不饒人!【早課】第365期
    忤逆父母世間最大的善就是孝養父母,最大的惡就是陷害、忤逆父母。父母是我們的第一福田,如果不善待父母,是很損陰德的。明朝正德年間,有個天才叫周拔,自小聰慧,飽讀詩書,吟詩做對,樣樣精通。
  •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有這三種行為,看看你是嗎
    比如一個人,種了一朵花,天天細心栽培,終有一天能欣賞到花朵綻放的魅力,栽培就是積德的過程,而花朵綻放就是積德得到的福報。所以說,因果真實不虛,多積陰德,好運如影隨形。佛教常說:「行善積德之人,必有吉祥富貴。」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了凡四訓》裡有講道: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我們將「善」分為兩種,即「陽善」和「陰德」,陽善指一個人公開做好事,想要得到大家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性質,雖利益他人卻也希望自身能得到便宜。而陰德指的是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不想讓別人知道,不圖任何人的回報,如此,我們稱之為「陰德」。
  • 這10種行為,會慢慢消耗你的「陰德」,要警醒!
    一個人的嗔恨心越重,福報損耗的就越多,佛家經常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嗔恨的行為最損陰德,要想為自己積陰德,一定要少生氣。第三、不敬父母。不敬父母的行為,是最損陰德的行為,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大的福田,孝順父母能獲得世間最大的福報,不敬父母,也會嚴重損耗陰德。第四、經常邪淫。
  • 生而為人,要敬畏因果,這3件有損陰德的事,儘可能不要做
    其實行善積德也有分別,明代袁了凡著有訓子善書《了凡四訓》,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按照書上所說,做好事兒要出名的是陽德;做好事不留名的是陰德。
  • 佛教:這八件事,易損陰德,不要再做了!
    陰德,在民間有更通俗的名稱,即為「陰騭」。所謂陰德,就是不被人知道,也不圖名利回報的善行。陰德厚重的人,自然能承載他周遭的一切,然而「德不配位」,將受其殃。佛家常常勸世人行善積德,許多學佛人,平日也很注意做善事,積功德。可是,很多時候,儘管我們善事做了不少,但自身的境遇卻沒有改觀,甚至越來越糟,這又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