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0:16:05 來源: 南通網
4人按當年的站位,再度合照。從左到右分別是朱劍傑、賈玉和、劉志禹、顧潤青。記者 尤煉
青蔥歲月,訓練場揮灑汗水
12月12日上午9點,虹橋公園湖心亭畔,南通市舉重隊昔日四名隊友重逢。當年他們都是英姿勃發的帥小夥,55年後再次重逢時均已過古稀之年。「感謝南通報業傳媒集團的報導,讓我們有機會找到隊友。」80歲高齡的劉志禹老人,是當年舉重隊隊長。
20世紀60年代初,南通市組建舉重隊,由李德元、趙振民、秦之極擔任教練。「李教練原是南京軍區體操隊隊員,後來到南通推動舉重事業。」劉志禹回憶,恩師那時三十多歲,個頭不算高,身材健碩,古銅色皮膚,「他話不多,眼神犀利,有教練威嚴,以身作則。」
劉志禹回憶,教練們到各所學校和多個單位選拔,前後共有200人參選,初步確定30人,最終12人組建市舉重隊,迎接省職工運動會。「隊友中張福海年齡最大,他是紫琅照相館攝影師。還有劉小斌、任國榮、張傅初等隊員。」
朱劍傑說,當年與劉志禹、顧潤青、賈玉和一起訓練、同場競技,自己訓練的最好成績是挺舉110公斤,曾取得省舉重選拔賽冠軍,後因「文革」沒有能去成省隊。1965年,朱劍傑等人一起參加江蘇省第三屆職工運動會,比賽前,他們四人身穿舉重服,在紫琅照相館合影留念,拍攝者為隊友張福海。那次比賽,南通市舉重隊取得總分第二的好成績,僅次於南京隊。
舞槍示範,隊友們鼓掌點讚
這次重逢之地,選在朱劍傑平時練太極大槍的虹橋公園湖心亭畔。當日,朱劍傑為隊友們舞槍示範。他凝神屏氣,舉起長3.1米、重5公斤的太極大槍,向前連戳20次,隊友們鼓掌點讚。朱劍傑自豪地說:「這杆大槍,通城就我一人在練,一直想找接班人,還沒找到。」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南通市舉重隊因「文革」解散,劉志禹、朱劍傑、顧潤青、賈玉和有的回到原先工作崗位,有的「上山下鄉」。
重逢當日,賈玉和試著想舉起這杆太極大槍,無奈力量不夠。「當年,你最好成績挺舉105公斤,抓舉85公斤。」朱劍傑笑著說,隊友們當年的訓練比賽成績,他還清晰地記得,「顧潤青是力量型選手,當年推舉最好成績為100公斤,隊長劉志禹比我們大幾歲,訓練刻苦,成績也不錯。」
劉志禹說,現在身體最棒的就是朱劍傑,這麼多年還堅持鍛鍊,實屬不易。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這幾年在虹橋公園義務教太極拳,現有入室弟子10餘人,還曾被市武術協會聘為太極拳推手教練,從事公益教學,「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武術達人。」
子孫孝順,晚年生活都幸福
歲月靜靜流淌了55個春秋,4位隊友再次重逢難掩欣喜與激動。「當年訓練每次有一毛五分錢、三兩糧票補貼,訓練完就在附近澡堂洗澡。」朱劍傑說,與隊友們一起訓練、比賽的場景,一幕幕在腦海裡不斷閃現。舉重要領他也還記得,「提鈴、憋腰時不能鬆弛……」
朱劍傑常年鍛鍊,身體素質很好。20餘年前,他曾出過一次車禍,慶幸的是,人無大礙。「這都是鍛鍊的好處,當年,還做了膽結石手術,開刀第三天拆線,第四天就在醫院裡打太極拳。」
劉志禹退休後,堅持長跑,還喜歡唱歌、作詞譜曲。他說,隊友們辛勤工作了數十年,現在晚年生活都幸福美滿,子孫孝順,「很懷念那段青蔥歲月,那時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比賽時敢打敢拼,永不言敗。」顧潤青說,離開舉重隊後,在家裡用石擔子練習,退休後還常去遊泳館遊泳。
賈玉和退休後,喜歡看電視,還做得一手好菜。他說:「生命在於運動,活到老練到老,我們都要向朱劍傑學習,平時還是要多運動。」朱劍傑建議隊友們可以練練太極拳,這是常見的養生方法,特別適合老年人。
記者 尤煉 見習記者 李慧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