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出自1944年《知識青年從軍歌》,希望號召當時更多的知識青年踴躍從軍奔赴抗日前線。戰歌中的慷慨激昂在不歇的歲月中激蕩著無數人,那種不掃倭奴不顧身的壯烈景象躍然於眼前。在又送走一批麻醉同道奔赴援鄂抗疫一線,我情緒萬千思緒難平!感嘆這何嘗不是誓抗疫情不顧身的情懷呢?當即寫下此文,借為《Anesthesiology》中文版寫卷首語的機會,談談當下麻醉與抗疫的兩件事的個人感悟。
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成立的氣管插管小分隊被中央電視臺廣為宣傳並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報導中提到「他們是個團隊,要直面病毒,感染風險最高,每分每秒要與死神搶奪生命,他們是由麻醉醫生組成的插管突擊隊,也是一支敢死隊。沉著、冷靜、鎮定、專業,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孰不知,在對學科發展具有遠見卓識的著名麻醉學家於布為教授看來,氣管插管只是搶救的開始,真正的治療應該是基於麻醉學基礎,麻醉醫生日積月累下來的治療經驗、原則、流程以及方法。他們的價值不僅是幫助或協助兄弟學科,而是用麻醉科獨有的治療方案降低新冠患者的劇烈應激,解除肺毛細血管網的痙攣性收縮,並同時使用莨菪鹼類的藥物,疏通肺毛細血管網的微循環障礙,達到最終幫助患者恢復。由此看來,學科特色理論的建立與話語權的爭奪對學科發展至關重要!
而在疫情區抗疫一線的專家陳向東教授看來,與其說這次抗疫之戰是發揮各科醫生所長的一次較量。倒不如說是新冠病毒面對醫學本身的一次挑戰。因為,抗疫救治工作其實是一個多學科團隊合作的事,各學科的醫生都拿出自身最優秀的技術和方法來救治患者,並在共同提建議的機制下形成共識。做到篩查有路徑、治療有規範、操作有流程,而不是你想怎麼治就能怎麼治,這就是唯一且必須做到的規矩。所以,在人命關天的多學科救治現場強調本學科理論與話語權也是難上加難,可能這也是學科發展的無奈!
當然,不排除在整個過程中因為怕被誤解而著急的可能,於我想來大可不必。於是,送詩一首給大家聊勝於無。「我想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別人把你說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巒,何必在乎別人把你當作平地;如果你是春天,何必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嘆息;如果你是種子,何必為還沒有結出果實而著急。如果你是戰士,就可慷慨逆行。如果你是病人,那就協力同心。如果你僅僅是你,那就靜靜微笑,沉默不語。大可不必糾結,又或者困惑!人生精彩如你。」
著名麻醉學家姚尚龍教授因多次在面對重大災害發生時衝鋒在一線,既當指揮員,也是戰鬥員,而為人所熟知。作為醫生,在這次疫情中一家三口也不幸感染新冠病毒,住院隔離治療與新冠病毒搏鬥了整整600多小時!他說:「這是一場中國人民所有人的戰鬥,沒有硝煙,但充滿著人情味。以『病員』這個身份才能更深刻體會到患者和醫務人員都是戰鬥中的核心力量,不分彼此合作才能共贏,打敗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我們所有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一定會凱旋而歸。」大家都被「多災多難」姚教授的樂觀和堅強折服!這也是我在疫情期間聽到過的最正能量的一段話。
因此,我不由地感慨。人生的路漫長而多彩,像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會風平浪靜行駛順利;而有時卻會驚濤駭浪,行駛艱難。但只要我們心中燈塔的光不熄滅,船員就能找到前行的方向。人生的路平靜而絢爛,在陽光中學會歡笑,在陰雲中學會堅強;在狂風中抓緊希望,在暴雨中堅持理想;當我們站在終點回望,就一定能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其實英雄也是凡人,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是他或是她。正如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黃宇光教授所言:「和平時期不需要英雄,平靜的社會也沒有人需要去爭當英雄,所謂英雄都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一群普通人,他們有著普通人所有的特徵、卻讓所有普通人為之感動的另一群普通人!」想來,這大概就是英雄的定義了。
兩件事說明了同一個道理,我們的人生中充滿著許多個閃光的時刻。逆行奔赴疫區時的背影是光,對抗疫情後的樂觀是光,萬眾一心抗擊疫情是光,為了戰勝疫情在家也是光。這些無數星星點點的光匯聚成了未來和希望,萬千普通人的努力凝聚成了力量和成功。因此,我們在危難中看見了英雄,也因此危難終會過去,他們又會變回普通人,因為他們從來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妻兒老小的普通人。但請記住這些在戰歌聲中走向火線的人們,他們是光,是我們民族魂魄中的光,是我們中國夢裡的光,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之光。
俞衛鋒
2020年3月2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