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先之志,看中華傳統

2021-01-12 人生鬼迷心竅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文化的結構,文化的體系對我們後世之人更是影響深遠。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我也是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做到了文化的自信。自信是我們都應該的,也是為之驕傲的。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恰好最近看到了王志文主演的一個很經典的電視劇《天道》,裡面人物的經典話語和主人公的不同尋常的思維模式讓我產生了思考。「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就是天道,不易人的意志為轉移。」中華民族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已經屹立了數千年,繁榮昌盛更是常有的事,那麼我們這個民族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強者,這其中又談到了文化屬性,宗教,哲學,這三者又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格局,當我們的文化水平層次已經足夠高了,我們或許才能理解這其中真正的含義吧。

而這其中又包含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例如「孝」。什麼為孝,我想這並沒有準確的定義,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美好的,是沒有問題的,也是我們代代發揚的,然後為什麼在這其中又出現了很多的錯誤,愚孝和盲從不是孝,為了一個好的口碑而去成為街坊鄰居們所看在眼中,並且以標尺去衡量一個人的孝這也不是真正的孝。在做這些美德時我們是否應該去理性的去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沒有問題,並且是十分優秀的。

一個國家的國度,也決定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統治者會利用便於自己統治的方式去選擇才這些文化中可以存在的東西,從農耕社會至今,誰也不可否認傳統文化對人類的影響。中醫藥的發展,科技學技術的發明,政治制度和思想以及對外交流,在傳統的思想中祖先都留給了我們明確而清晰的思路。

作為21世紀的當代青年,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國家,社會(世界)發展的需要,是創新文化的需要,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文化發展的需要。關於文化其實每個國家都獨樹一幟,而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正是這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這裡談到創新,便讓我對中國的近代史產生了回想,這的確是一部多災多難的屈辱史,然而能夠支撐我們度過難關,讓我們的民族在多次的危難之中排除萬難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和諧守禮、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上講,和諧統一、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不止過往,乃至未來,中華民族強勢的傳統文化仍然會孕育出這些強者——華夏子孫。

中國當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我既慶幸又自豪,慶幸的是我作為華夏子孫,在這邊歷史沉重而古老的大地上,自豪的是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智慧創造出可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的強勢文化,我也相信這必將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強者,他們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讓完成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秉先人之志,發揚中華傳統!

相關焦點

  • 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志是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珍藏庫
    所謂「影像志」,是指以影像為本體的一種記憶承載形式。「中國民族影像志」就是中華各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藉助於影像來完成的一種物質化書寫和記錄成果。然後,這些作品涉及十幾個民族,對於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一個寬幅的反映,對於觀眾來說,它們呈現了真正的詩與遠方。最後,我們在展覽現場,放棄了將照片一張張整齊地掛在牆上的傳統展示方式,而是採取了一種獨特的圖像敘事方式,讓相關的圖像形成一種講故事的交織感,讓圖像變成一種語言,這樣的現場呈現方式在國際攝影周上也顯得很突出。
  •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眾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大秦賦》中傳達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以服化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二是用語言臺詞輸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思想,三是以人物和故事為載體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
  • 中華傳統文化大電影《醒來之愛的呼喚》
    —— 影片家庭版海報 ——2019年3月8日全國各大影院傾情上映一部由民間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群體自行發起、自籌資金投拍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主題的院線電影;一部寓教於樂的家庭教育情感片;一部讓愛回歸、讓靈魂覺醒、讓人性醒來的震撼心靈之作。
  •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春秋繁露
    作者:董仲舒,廣川人,西漢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上承孔子,下啟朱熹,成為儒學發展中的關鍵人物,為奠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做出了重大貢獻。《漢書》引劉歆等人的話稱他「為群儒首」「為儒者宗」,東漢哲學家王充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可見其在兩漢地位之高。
  • 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傳承中華之美
    北京畫室全體系教學,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乾貨,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文化瑰寶,感受中華之美。主題:中國傳統手工藝——一本剪紙集(2019年央美設計設計基礎單科第一,馮欣然的作品)手工藝與裝飾藝術是大眾日常生活和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的必要組成部分。他與科學技術保持聯繫,但卻獨立於技術文明之外。它不是人類物質需求的結果,而是審美需求的結果,並不伴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而隨之發生改變。
  • 漢服「同袍」廣州競美,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1月4日至5日,首屆「南國漢服嘉年華」在廣州舉辦,來自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區等眾多漢服相關領域協會組織與愛好者入場與展示漢服之美,廣州日報記者留意到,現場陸續上演甲冑及漢服方陣遊行、漢服婚禮、古風歌手大賽、趣味弓箭賽等活動,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 【文化】中華傳統美食之麵條
    中華麵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傳統中華麵條——長壽麵。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麵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麵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麵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麵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中國戲曲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徐小躍漫談中華傳統文化:整天把一張生氣的臉給別人看,這是最不好...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文 施向輝 顧聞/攝)「如果你的血液裡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你就不是中國人。」7月25日下午,《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一書在第十屆江蘇書展上舉辦閱讀分享活動,該書作者、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徐小躍以「漫談中華傳統文化」為題作了精彩演講。
  • 生和堂之夜|孫楠點燃風雪溫哥華,唱響中華傳統之美
    2月15、16日情人節期間,生和堂之夜·孫楠樂在其中演唱會溫哥華站在北美溫哥華列治文河石劇院(River Rock Theatre)完美收官。  「樂在其中」開場,唱響中華經典  孫楠「樂在其中」巡迴演唱會不僅在國內火熱開展中,還應廣大海外歌迷的期望,於2月15、16日現身寒冷的溫哥華,開展今年第一個海外個人演唱會,在接近兩小時的演唱會上,為海外的歌迷們賣力演唱了十幾首耳熟能詳的金曲,讓歌迷們感動得合唱起來,熟悉的歌曲點燃了在場每一位聽眾的激情,使整個飄雪的夜空都沸騰起來。
  • 兼善中學:繼中華傳統,承兼善大愛
    朱成翰老師進入到學校工作才兩年,深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韻味,在「兼善教育•兼善天下」理念下,深受「行在獨善,志在兼善」校風的影響,「正心修身、立己達人」深入其心靈,彰顯了「獨善其身」的修為和心懷「兼善天下」的情懷。據悉,朱成翰老師生長於涪陵區主城,深知涪陵貧困孩子就學的艱苦,在就讀東北師大大四期間,就將自己的獎學金用於資助貧困孩子,展現了朱成翰老師善良仁義的優秀品質。
  • 快樂冬至: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新疆新聞在線網消息(通訊員張博偉、劉冰冰、于慧):今天(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我區各地幼兒園紛紛開展「情暖冬至」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在動手中度過快樂冬至。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博湖縣才坎諾爾鄉幼兒園,中班學生背誦的《二十四節氣歌》,讓孩子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 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走向強國的豐富資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這也是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委員深有感觸。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
  • 中華傳統項目在校園體育中綻放光彩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中華傳統婚禮再現永昌故地!
    10月8日,一場端莊典雅的中華傳統婚禮悄然舉行。婚禮在參照傳統文化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元素設計,從現場布置,服裝道具,禮儀流程等各方面都給現場的親朋以文化的享受。 不同於西式的婚禮現場的素白。整個舞臺布景以傳統朱紅色為主色調,以凸顯其喜慶之意。正中以傳統紋飾鑲嵌四個篆書大字——陳張聯姻,以此表明傳統婚禮意在「結兩姓之好」。兩側分別對稱是以朱鏤雕花,喜帳垂簾等裝飾。穹頂以紅幔濾光,入梁懸迴轉宮燈,又在T臺兩側以立燈為新人照亮通往婚姻殿堂的道路。點點滴滴無不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充分體現著中國式審美的原汁原味。
  • 《香港志》:以歷史之炬,照亮香港未來
    這本藍色封面、774頁的《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它記錄了從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動到香港回歸20周年的7000多年間,香港歷史的變遷和6000多件大事。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形容《香港志》「具有巨大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其為「巨大的文化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謝伏瞻表示熱烈祝賀。國有史,地方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久獨特的文化傳統,已有2000多年歷史。
  • 【在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中國戲曲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中華傳統酒器,有時候是酒杯,有時候它們又是觥籌交錯間的叮噹脆響,有時候卻是「簞食壺漿」(犒勞軍士)的豪情——哪怕是一個小件分酒器、一款小巧有趣的套杯,也有它容納的胸懷! ——題記 田友泉 2020.08.01
  • 香港某中學教材竟稱黃之鋒「中華傳統美德名人」,引發怒斥!
    【環球網報導】香港《文匯報》20日報導,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一張內容為香港某中學校內教材的圖片,其中將「港獨」分子黃之鋒奉為「中華傳統美德名人」。《文匯報》對此感嘆,政治入侵校園的問題日趨嚴重,「黃師」對學生進行政治「洗腦」的行為無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