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夜晚是最讓人惆悵的時候。
在外面浪了兩天,還來不及回歸工作狀態。
派爺宅慣了,周末的娛樂活動算不上豐富。
除了看電影,追劇和「農藥」之外,就它了——
桌遊。
各類桌遊裡,要數「狼人殺」遊戲這兩年正當紅。
尤其今年,「狼人殺」居然靠《人民的名義》大火了一把。
「人義」熱播時,各角色的真實身份撲朔迷離。
機智的網友引入「狼人殺」的發言套路——
誰能想到,複雜的官場鬥爭,被一張「狼人殺」身份圖解釋得一清二楚。
如今風靡全國的「狼人殺」脫胎於「殺人遊戲」。
「殺人遊戲」歷史悠久,據稱起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
甚至早在1950年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偵探小說《謀殺啟事》中,已經提到過「殺人遊戲」的雛形。
至於遊戲形成的原因,說法不一。
一說來源於MBA的訓練課,一說由矽谷的IT界人士發明,一說來自蘇聯莫斯科大學心理系。
無論哪一種,足以證明「殺人遊戲」不是普通的消遣娛樂。
心理,邏輯,人性的因素,在遊戲中不容忽視。
這麼赤雞的設定,影視界當然不肯放過。
「殺人遊戲」模式的電影層出不窮。
「大表姐」成名作,商業大片《飢餓遊戲》系列。
未來社會某政權每年選拔12名少年男女,製作自相殘殺的直播真人秀。
派爺早先安利過的驚悚片《貝爾科實驗》,把遊戲範圍圈定在職場。
好端端上著班,突然被強制要求砍殺上司和同事。
最經典的還是島國電影《大逃殺》。
日本政府出臺法案,每年抽調一個班級前往荒島互殺,最終只有一個人能存活下來。
理由極其扯淡——
為了培養新一代青少年面對逆境的精神。
暴力,驚悚,深挖人性黑暗面,剛好是日本電影的拿手好戲。
近幾年來,趣味性更出色的「狼人殺」,風頭逐漸超過「殺人遊戲」。
日本電影與時俱進,拍攝了一組「狼人殺」主題的影片——
《人狼遊戲》系列。
影片根據川上亮的小說原作改編。
自2013年起,至今已經拍攝了6部。
主角是一群高中生,被不明身份的人囚禁在封閉式建築內。
監視器實時監控,他們必須按照規則,玩一場真人版「狼人殺」。
不得逃跑,不得違反規則。
否則將全員受罰,當場死亡。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該系列影片的製作只能用粗糙來形容。
少女偶像演員擔當女主;
配角也是清一色的青澀小演員。
顏值不低,演技浮誇。
場景簡陋,道具完全不走心。
換句話說,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經電影。
不過,玩過「狼人殺」的都知道,遊戲過程千篇一律。
《人狼遊戲》打造系列電影,必須絞盡腦汁,不斷對玩法做出調整。
根據玩法的不同,給每部電影設計一個主題。
在劇本上下工夫。
例如評價較高的第五部《人狼遊戲:愛人》。
新加入「丘比特」和「戀人」遊戲角色,對應人物間的戀愛關係。
情侶對峙,互相出賣,遊戲內外的真假情侶等。
增加了看點和不確定性。
第六部《人狼遊戲:瘋狂大陸》,是目前為止玩法最新奇的一部。
遊戲角色分為三類——
狼人:1位;村民:預言家 1位,守衛:1位;瘋子:7位。
規則大變,簡單來說——
「狼人殺」中一貫的「正邪」顛倒 ,邪惡勢力(瘋子和狼人)強於正義勢力,正義方(村民)須小心隱藏身份。狼人想要勝利,必須殺光2位村民和其中6位瘋子,只留下1位瘋子共同勝利。村民想要勝利,必須找出狼人,並說服其他人把狼人投出去。人數最多的「瘋子」保護唯一有殺人權力的狼人,幹掉村民。守衛每晚保護一個人,不能保護自己。
影片採用「守衛」視角,即女主拿到的身份是守衛。
從她的角度出發,猜測其他所有人的身份。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以下為劇透——
這是一個預言家悍跳狼人,瘋子假跳狼人;預言家和守衛做對立面,守衛打倒鉤被真狼識破;守衛自我犧牲,製造假證據坐實預言家「狼人」身份的故事。
看不懂也別問派爺;看懂的,有空約幾局?
片中穿插了日影常見的校園欺凌情節。
男生倚仗狼人的身份,威脅其他人給他舔鞋。
權力使人扭曲。
真人版遊戲和桌遊的最大區別是「行刑」。
每輪辯論環節結束後,所有人通過投票宣布一個人「死刑」。
規則不指定死刑的執行者,需要玩家自告奮勇。
十幾歲的高中生,突然就舉刀刺向同學。
「你死我活」的壓力使人迅速黑化;
正義一方為求自保,也不惜手刃同學。
「狼人殺」一旦真人化,就成了最黑暗及殘忍的人間煉獄。
其實,把這類遊戲直接拍成電影的創意,我們2004年就玩過了。
群星雲集的國產恐怖片《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真人版電影。
開創了早期國產恐怖大爛片的先河。
卻放棄「殺人遊戲」本身的懸疑和趣味性,只剩下低級恐怖片的爛梗。
改編電影疲軟,反而是各類「狼人殺」綜藝火爆網絡。
充分利用「狼人殺」的熱度和看點。
專業玩家參與的,有《Pandakill》和《Lying man》。
明星參與,娛樂性強的,則有馬東製作的《飯局的誘惑》和《飯局狼人殺》。
二十年老綜藝《快樂大本營》也增加了「狼人殺」遊戲環節。
廣受好評的探案類綜藝《明星大偵探》第三季即將回歸。
其中角色扮演、辯論投票的部分,也屬於「狼人殺」的衍生。
《人狼遊戲》系列電影中,高中生動手殺人如砍瓜切菜,看似誇張。
反觀現實生活,其實不難理解——
作為桌遊的「狼人殺」,已經漸漸失去它原本的娛樂功能。
出局如同電影中「被殺」,反應激烈。
動輒撒潑耍賴,破口大罵。
至於嗎?
「狼人殺」黑白分明,正邪對立的身份設置,分明是社會的縮影。
也是社會的簡單化。
現實中,哪有那麼容易分辨是非黑白,輕易站隊。
電影裡的人為了活命,什麼都幹得出來。
儘管黑暗,還算情有可原。
而遊戲畢竟只是遊戲——
小心那些「輸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