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說起房奴,身處被商品房包圍的現代人特別是拼命要在城市安居樂業的人一點兒也不陌生,只是在影視方面所反映的房奴眾生相太單一、太成功了。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北京女子圖鑑》裡陳可那樣,一個外來的一無所有的單純女孩,在城市憑著努力工作居然短短幾年就住進別墅,過上了上流人士的精緻生活;或者說是《後來的我們》林見清那樣,一場失戀竟讓他由屌絲逆襲成鳳凰男,過上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有房有車的幸福生活。
然而,現實生活中,在這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層流動越來越難的社會,陳可、林見清那樣的人並不能代表大多數,只有少數的精英才能擁有他們那樣的履歷,大多數人是電視劇《蝸居》裡海清飾演的海萍那樣,或者說是《路過未來》楊子姍飾演的楊耀婷那樣。
海萍是個虛榮又好強的女人,大學畢業後就跟丈夫一起到大城市江州(實際上就是上海)打拼。從到江州開始,特別是生了孩子後,海萍就特別希望能在江州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然而這個願望要實現對他們夫妻來說太難了。
首先是雙方的家庭都幫不上忙,尤其是丈夫蘇淳家。海萍家還好些,起碼家裡是城市的,雖說是小城市,但好歹也是城市,其父母還是退休教師,每月有退休金領,自力更生是沒有問題的,這些使得她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而蘇淳呢,家庭條件就差太多了,家裡是農村的,父親已去世,剩下的母親沒有退休工資,而且家裡兄弟多。所以即使是海萍再三唆使他向家裡要2萬塊錢充當首付他都沒這勇氣,因為2萬塊錢在他媽那裡實在太多了。
其次是他們夫妻本人都不是眾多影視劇裡所描述的超人、精英,擁有著非一般的能力,可以在經歷過挫折後迅速崛起,年薪以五十萬、百萬甚至千萬計算。他們只是芸芸眾生裡的一員,很普通,沒有特別突出的能力,只是普通的大學畢業生,普通的工作人員。而江州的房子又是那麼的貴,漲的速度又那麼快。
但海萍並不因為難就放棄。為了實現夢想,她選擇節流,拼命省錢,別說吃肉了,連雞蛋都不捨得吃,只吃清水煮麵。與此同時,還拼命開源,一方面狂催丈夫接私活,另一方面自己下班後就兼職做外教。
在經歷過被公司辭退、丈夫因洩露商業機密被捕、做外教被嫌棄後,海清從此走向了康莊大道,過上了她要的有房生活。雖然房子不是江州的,但好歹離江州很近,離她工作的地方也不遠,且最後還開起了培訓機構,當起了老闆。此外,還以個人經歷教育海藻要積極向上、努力奮鬥。
然而,海萍大概忘記了,她的成功史可以說有挺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海藻的犧牲上的。如果不是海藻和江州市長秘書宋思明的那層關係,海萍只能忍氣吞聲地被日企壓榨,不可能在被辭退後反告日企還能拿到補償,也不可能在做外教的路上走得那麼順,更不可能湊夠首付買下房子,蘇淳也不可能被抓進牢裡後還能撈出來沒有案底。雖然說海藻做宋思明的小三不全是為了海萍,但海萍的弱小,為讓姐姐過上幸福的生活也確實是她做小三的一部分原因。只是成功後的海萍對此卻似乎沒有自責之意。
而比海萍還慘的是電影《路過未來》裡的楊耀婷。楊耀婷沒有海萍那樣有退休工資領的爸媽,也沒有一個可以把淘寶生意越做越順的丈夫,還沒有一個像海藻那樣肯為姐姐犧牲一切並通過做小三實現富裕目標的妹妹。她的爸媽只是普通的農民工一代,年紀輕輕就進城打工,坐標深圳,一打就是二十幾年。在深圳的土地上,他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孩子對老家甘肅是非常陌生的,因為孩子只在辦理身份證時回去過。
是的,楊耀婷父母代表的就是大多數農民工一代的人生,為城市建設揮灑了二十年的青春,可是還是沒能在建設的城市裡紮根,沒能買得起城裡的房子。而隨著身體年邁,找到工作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可生活成本卻在不斷上漲,於是不得不回到老家,而跟他們一起回去的還有他們的孩子。楊耀婷家本來是有機會在城市安居的,可因為楊耀婷生了一場大病,掏光了全家積蓄,而此時房價卻在蹭蹭地漲,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他們掙錢的速度,所以在城裡買房也就成了空想。
可是在城裡出生、成長起來的假深圳人楊耀婷在回到老家後卻無法適應老家的生活,於是回到深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深圳買房安居,做真正的深圳人,讓父母也享受一把他們建設多年的深圳的種種好。為此,作為普通工人的楊耀婷拼命工作,還去當起臨床試藥人員。看著收入在增多,看著那一層層蓋起來的房子,楊耀婷看到了希望。可是面對中介的不斷鼓動——再不交定金明天的房價又不一樣了,楊耀婷卻又為難了,因為定金她可以湊齊,但首付卻是個問題。而更心碎的是她還沒湊齊首付,就查出自己得了病。不得已只能再次坐上回甘肅的火車……
而慘的路上還有更慘的,比如來自昆明的住進爛尾樓裡的30多位房奴們。與楊耀婷相比,雖然這30位房奴們湊夠了首付,總算買下了房子,可房子卻成了雞肋,花了幾十萬隻買了個框架,每天爬十幾二十樓,沒有裝修,沒有電梯,沒有電,沒有水,也沒有廁所,一不小心還會墜樓,做飯只能在集體搭夥,用水只能從工地附近不太乾淨河流裡用繩子拴著桶放到河一桶一桶地吊上來……
辛辛苦苦勞碌半輩子,好不容易湊夠了首付,本以為可以就此安居樂業了,卻不知等待他們的是更糟糕的生活,既不安居,更不樂業。比起沒能住進理想的房子扎心的是,房貸得繼續,明明每個月都在還房貸,可房子卻一直處於停工狀態。而集體投訴也沒能有什麼改善,一個自救的提議簡直讓人無語。
如果是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爛尾了就爛尾了唄,反正是自己的地,自己的房子,沒錢了大不了先停停,等有錢時接著建,反正框架建起來了,水電自己也接通了,基本生活需求不成問題。可這可是商品房呀,花了大價錢買的,結果開發商只給了個框架,他們但凡還有出路也不至於搬到爛尾樓過起這樣低質的生活。按理開發商得為此負責才是,可一個自救真實施起來,豈不是變成開發商釀造的爛尾得消費者來承擔,這鍋甩得也太絕了吧。
想想房奴的這些悲劇,只能說買個商品房拼命往城裡擠也是有風險的,如果鄉下的教育、醫療等資源還可以,還是鄉下自己建個房好,起碼不用擔心被開發商坑。只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城鄉平衡發展?至少得先解決房奴們承受高風險的問題吧,比如壓根承受不起的爛尾……
特別聲明:文字內容系原創,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