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16時,仍然身處武漢抗疫前線的國務院新聞辦,召開了一場特殊的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普通工作者講述他們的抗疫故事,並回答記者提問。
成為「國字頭」記者會上的主角,可不是普通人能有的待遇。5名普通人能走到臺前,是因為他們在普通的身份標籤背後,演繹了特殊的故事。無論是救治一線的醫務人員,還是深處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抑或是外賣騎手、小學老師,都以自己的付出守衛著患者的健康、維護著城市的運轉。他們同樣是當仁不讓的戰疫主角,理應佔據C位。
「他們非常普通,就像我們的同學、鄰居,每天在大街上擦身而過的行人。但是面對疫情,無數位像他們一樣的普通工作者選擇了堅強和勇敢,選擇了擔當和奉獻。」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襲豔春主持這場記者會,介紹他們的身份時,曾經聲音哽咽。
感動不止在現場,每個關注發布會的人,都會肅然起敬。5名嘉賓,不曾為邪惡的病毒所嚇倒,勇敢地衝向戰場,在聚光燈下倒有些怯場;面對病人、顧客、學生,始終傳遞著昂揚必勝的希望、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但面對記者時,因為緊張而雙手緊握,甚至有點語無倫次。一個個細節,一個個故事,教人怎能不動容?
戰疫故事的創造者,未必是最佳的講述人,但恰恰是親歷者原汁原味地講述,沒有經過加工的情節,更加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凸顯出他們業務精湛、勇氣可嘉、精神可貴。「隨著疫情愈發嚴重,我也感到害怕」,但看到一線的醫護人員只能吃泡麵,快遞小哥吳輝「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雖然每天都在自己的選擇當中掙扎」,但志願者華雨辰「希望能一直陪伴到最後,誓與武漢共進退」;當說出「等疫情結束了一定不再省吃儉用了」的話時,人們相信這是金銀潭醫院餘亭醫生和身邊所有醫護人員最真實的想法……
其實,他們面對的困難局面,遠比他們描述的更為兇險;他們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絕不像他們口中的風輕雲淡;與在發布會上的生澀與謙遜形成對比的,是他們頑強的戰鬥意志和決心。人們感嘆發布會太短,給幾位嘉賓的時間有限,還有更多的問題想問,還有更多的故事想聽。
可戰鬥還在繼續,身為戰士的他們還需要奔赴戰場。希望「等到勝利的那一天,我們摘下口罩,露出笑臉,走上街頭,扯扯家常,一起見證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再現車水馬龍」。這是武漢市礄口區公安局長張曉紅最大的願望,也是我們的願望——待到凱旋時,細聽英雄事。C位,虛位以待,靜候歸來。
來源:北京晚班 | 記者 賈亮
編輯:賈亮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