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後悔錄》改編為電視劇《愛你一生》,著名作家東西談創作經歷
優秀電視劇需用真情才能打動觀眾
「電視劇與小說越來越分化,我沒法繼續編劇,只寫了第一稿。」近日,著名作家東西在接受採訪時說出了之前一些未曾公開的觀點,同時引出關於影視與文學的一串話題。目前,河南衛視正在播出根據作家東西長篇小說《後悔錄》改編的44集電視連續劇《愛你一生》,東西是編劇之一。據悉,《愛你一生》是第二次衛視播出,首次播出是2015年5月1日的湖北衛視。
《後悔錄》小說最早發表於2005年第三期《收穫》雜誌,2005年首次出版,曾獲第四屆華語傳媒盛典「2005年度小說家獎」、《新京報》2005年度文藝類好書獎,被翻譯為英文、韓文出版,德文今年出版。
華語傳媒盛典為《後悔錄》寫下這樣的頒獎詞:東西是一個尖銳的人,一個飽含同情的作家。他的小說,總是從世道人心中那些微妙的疑難出發,以富有現代意味和精神警覺的敘事,生動地講述一個時代的歡笑和淚水。他所塑造的那些躁動的靈魂,在守護自身殘存尊嚴的同時,不約而同地都走向了孤獨和荒謬。他關懷這種荒謬所導致的生命疼痛,又不斷賦予這種荒謬感以輕鬆、幽默的品質。他出版於2005年度的《後悔錄》,書寫了一個小人物如何用一生來犯錯,又用一生來後悔的荒誕經歷,並在新的敘事難度下為個人的不幸作了巧妙的辯護和注釋。他寫了悲傷,但不絕望;寫了善惡,但沒有是非之心;寫了歡樂,但歡樂中常常有辛酸和嘆息。他的小說超越了現世、人倫的俗見,有著當代文學中並不多見的靈魂刻度。
《後悔錄》發表之初,上海雲飛揚影視公司就買了版權,並邀請東西做第一編劇。東西編了24集,之後編劇談韋將其擴充為44集。
小說的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至改革開放年代「東方式的後悔」,主人公曾廣賢因為無知和恐懼,錯過了向他大膽示愛的少女。當他的身體有了欲望衝動,爬進他所仰慕的女人房間,沒有肉體接觸卻被誣告成強姦犯。獄中10年,他獲得了精神愛情。出獄後,他為從前的過錯主動承擔責任。從身體禁慾到身體開放的30年過程中,曾廣賢每次選擇似乎都錯了,因此他不停地後悔,認為沒有選擇的那一條才是最好的道路。從2005年小說首發到2015年電視劇首播,為何10年才拍攝成功?原因是作品要如何適應影視化,人物的「後悔」因素被削減、主人公曾廣賢被改為富於時代特徵的曾向陽、加強感人內容等,影視製作方的宗旨是以真情打動觀眾。同時,紮實的小說基礎、實力派演員加盟等元素讓電視劇贏得認可。由於電視劇與小說越來越分化,東西沒法繼續編劇,只寫了第一稿。但他表示,可以理解影視公司的要求。電視劇就這麼一個市場,大家都清楚怎麼拍更有回報。電視劇是一家人一邊磕瓜子一邊嘮叨著看的劇,和電影不同,和小說更不同。小說能拍成電視劇播出,製作者付出了許多努力,感謝他們的運作經驗,否則拍不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東西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都有一個滯後期。原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1996年發表,電影《天上的戀人》2001年拍攝,而同名電視連續劇2008年拍攝。電影《姐姐詞典》、電視連續劇《耳光響亮》由廣西滿地樂影視公司2002年拍攝,小說發表於1997年《花城》雜誌,相隔5年。電視連續劇《我們的父親》2007年拍攝,原小說發表於1996年。評論家對此表示,小說在改編過程中需要作出調整,每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後的10年中,廣西作家作品被頻頻改編為影視劇。鬼子為張藝謀編劇電影《幸福時光》,李馮為張藝謀導演編劇《英雄》《十面埋伏》,凡一平的小說改編為影視劇《尋槍》《理髮師》《最後一顆子彈》,辛夷塢的小說改編為電影《致青春》等。廣西曾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搖籃,陳凱歌、張藝謀、張軍釗、何群的電影都由此起步。東西表示,現在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隨著時代變化,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作家的敏感度、概括力受到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如果僅靠從前的蠻力和衝動,很難寫出好故事。現在比從前更需要思想深度、藝術技巧和耐得住寂寞。中國從事編劇行業的人越來越多,故事的講法也花樣百出,當家庭倫理劇、戰爭劇被很多作家書寫的時候,或者說大家都知道只有這兩個領域的影視劇更有作為時,編劇的競爭就愈發激烈了。東西同時認為,觀眾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觀眾看了許多中國劇、美劇,對影視劇挑剔程度更高了。如果每天都是那些套路,觀眾會看膩的。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看劇了,影視劇觀眾正在流失。網劇現在火起來後,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如何編出更多震撼人心的影視劇,都需要編劇業者共同努力,也要作家們提供更優質的原創小說。大家似乎隱約地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但大家又都仿佛還沒有完全明晰,創作一直都需要從業者執著的探索。目前東西正在寫新的長篇小說,力爭今年完成。而這部小說會改編成影視作品麼?東西說他寫小說時從來不考慮能不能改編,改編影視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需要環境和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