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5的誕生終於圓了飛傲打造頂級旗艦播放器的夢想,用飛傲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款為「發燒」而生的極致HiFi產品,發燒程度不夠的朋友請謹慎購買」。這句看似有些幽默的話,背後則傾注了飛傲團隊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在M15的發布會上,飛傲工程師坦言,在不受成本與空間限制的情況下,我們將所有掌握的最頂尖技術全部應用到了這款產品中。(本文閱讀時長約6分鐘)
2019年末,飛傲推出了頂級旗艦播放器M15,產品售價8998元。這不僅是飛傲現役便攜播放器當中售價最貴的一款產品,同時也是硬體配置最高,性能最強悍,參數最亮眼,體積最大的一款產品。
兩顆AKM最高規格晶片AK4499EQ、國磚最強主控Exynos 7872、高通旗艦級藍牙晶片CSR8675、兩顆日本NDK飛秒級晶振、十顆低噪聲運算放大器。。。對於這樣一臺性能怪獸,其體驗又能否顛覆以往我們對飛傲產品的認知?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款產品的詳細使用體驗。
外觀:全新的靈感,創新的設計元素
外觀方面,M15一改飛傲M系列的固有設計語言,不論是在整機外形還是按鍵布局上,都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方案。首先,M15的造型採用了飛傲第五代古典柱式設計,機身非常圓潤,這一點與飛傲第四代採用的稜角式設計形成了很大反差。
也許有人會覺得M15的外觀看起來不夠硬朗,少了些陽剛之氣,這點我的確不否認,這就好比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是從產品的握持感來講,M15相較於M9和M11系列其實是有了不小提升。M15的機身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會硌手,兩側凹陷的部分則正好可以讓手掌和手指握緊機身,進一步提升了舒適感和安全性。
按鍵部分,飛傲這一次將M15的五個按鍵集中設計了在機身左側,這樣的好處是左手握持時用拇指就可以操控這些功能按鍵,更符合M15大屏的操作習慣。但實際使用中我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M15的按鍵太軟了,比較容易誤觸,雖然可以通過機身左側的Hold鍵來禁用按鍵功能和觸摸面板,但日常使用還是給用戶的操作帶來些許不便。
M15的音量旋鈕設計的還是比較有創意,將呼吸燈隱藏在了旋鈕下方,調節音量時,幽藍色的燈光也會隨著音量大小而改變;此外,屏幕上也會顯示音量條,方便用戶隨時觀察當前音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15還設計了一個自定義功能鍵,用戶可以在設置選項裡選擇按鍵功能;如一鍵添加到我的最愛、一鍵隨機下一曲、一鍵切換濾波器、一鍵進入USB DAC模式等等,方便用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快速操作或切換模式。
接口方面,M15配齊了 3.5mm 單埠、2.5mm 平衡口 和 4.4mm 平衡口,且三個接口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方便用戶搭配不同接口的耳機使用。作為旗艦機,這些接口自然都是要配齊的,這點沒什麼可說的。
M15採用了一塊5.15英寸(18:9)720P康寧大猩猩玻璃,表面添加了疏油層,從正面看屏佔比還是比較高的,也比較符合當下數碼產品的大屏觀感。背面的碳纖維紋理後蓋大家應該也比較熟悉了,飛傲的多款M系列播放器上都有看到;此外 Hi-Res 和 Hi-Res Wireless 小金標也都配齊了。
配置:兩顆AK4499EQ DAC晶片加持,奢華的硬體堆料
我還記得飛傲在上次發布會上曾用「旗艦機的王者配置」這句話來形容M15的配置有多麼奢華。而對於旗艦機來說,堆料那是必須的,其核心配置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說句良心話,M15使用的旗艦級DAC晶片、解碼晶片、主控晶片以及藍牙晶片等核心配置,相對於這款產品8998元的售價來講已經足夠良心了,而對於發燒友來說則是絕對的性價比之選。
不過,奢華的堆料以及強悍的性能背後還是免不了要犧牲一部分續航。雖然M15搭載了一塊7490mAh大容量電池,不過它的續航時間只有大約15個小時,如果是性能滿載情況下電量掉的肯定會更快。這主要也是因為兩顆AK4499EQ晶片太耗電了,所以,想要發燒,可能每天也要做好充電的準備。
好在飛傲也同樣考慮到了續航時間對用戶的影響,因此給M15配上了 QC2.0 的 21W 快充,單次充電時間<3.5小時。這在目前的播放器產品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值得表揚。另外,飛傲還給M15專門設計了一個時尚精美的充電底座——DK1;與M15搭配起來美觀大方,在家使用既可以作為支架又能為設備快速充電(亦可搭配臺式解碼做USB輸出),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購買了M15的用戶只要曬單即可獲得這款充電底座,別說我沒告訴你。
系統方面,M15採用的是Android 7.0,支持第三方應用下載。操作體驗上,M15採用的是三星的Exynos 7872主控晶片,整體操作十分流暢,日常使用中也沒有出現卡頓或延遲的問題。此外,M15還預設了多種模式供用戶選擇,包括「安卓模式」、「純音模式」、「USB DAC模式」、「藍牙接收模式」、「大耳模式」以及「車載模式」,可以說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全場景的使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飛傲曾用「怪獸級」三個字來形容M15的輸出功率/輸出電壓,這是因為M15在「大耳模式」下,能夠很好的驅動那些高阻抗耳機(或者說比較難推的耳機)。例如M15在300歐負載下,單埠輸出功率可達70mW,而平衡口輸出功率則高達280mW;對比M11 Pro的22mW和88.5mW,可見M15的輸出功率有多麼強悍,完全能夠滿足那些喜歡玩「大耳」的發燒友。不過遺憾的是我手上沒有這種比較難推的大耳機,所以這裡就不再展開細聊了,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帶上自己的耳機和播放器與M15試聽對比下。
聽感:純淨、均衡的聲音表現,強大的驅動力
最後來到聽感部分,首先,就整體的聲音風格來講,M15走的是清晰純淨、高解析以及大動態的風格;這點與M11 Pro有著明顯不同,後者更偏向流行風和對人聲的刻畫。其實M15採用這樣的調音風格我很能理解,對於很多國內的進階發燒友來說,高解析和大動態的播放器很討他們的喜歡;正所謂你聽到的細節越多,聲音越純淨自然,越能表明這款產品的素質高,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耳機方面我選擇的是飛傲自家的FH7、最新推出的FH1 s以及達音科 17th三款耳塞,在具體聽感上,M15的聲音非常清晰、乾淨,這點初聽就十分明顯;並且聲音細節豐富,密度也很好,整體的聲音線條感很強,不論是樂器還是人聲部分,都帶來了更加鮮活的音樂表現力。
在我分別使用M15和M11 Pro聽幾首鄧紫棋、陳奕迅、李榮浩的經典曲目後,我發現M15在人聲部分的潤色明顯更加醇厚和細膩,口型和結像也都更為清晰準確。而像聽古典、搖滾以及重金屬等不同風格的音樂,M15的聲音線條感都要比M11 Pro來的更強,大動態下對音樂的控制力也更好,同時在聲音的透明度和解析力上,M15也都有著更加優秀的表現。
針對M15的3.5mm單端輸出、2.5mm平衡輸出和4.4mm平衡輸出,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4.4mm平衡輸出的音色(聽感)。以搭配飛傲FH7來講,接上M15的4.4mm平衡口,整體聲音以及動態都控制的很好,聲音乾淨利落,樂器聲層次分明;而聲音密度以及低頻下潛,相較3.5mm單端輸出和2.5mm平衡輸出,也都有了進一步提升。
另外我還發現,不論是飛傲FH7、FH1 s還是達音科 17th,亦或是其他耳塞,在3.5mm單端輸出以及2.5mm平衡輸出下,高頻有時候會出現毛刺感,也就是高頻的控制力在聽某些曲目時會有些不足。例如在聽大動態、快節奏的曲目時,高頻就容易控制不住;而換成相對舒緩一些的流行樂、輕音樂時就會好很多。所以,就我個人的使用體驗來講,我更建議大家多使用M15的4.4mm平衡口,聽感上會舒服很多。
搭配飛傲FH1 s以及達音科 17th兩款耳塞,在4.4mm平衡口驅動下,整體聽感依舊是清晰純淨和均衡的表現,至少我基本上挑不出什麼短板,該有的聲音細節、寬鬆度、人聲部分的口型、與樂器之間的分離度,每個細節都處理得很到位。而像低頻的密度和解析力,以及在大動態下的瞬態表現,在M15身上也都得到了更完美的呈現。
總結:
回到這篇文章開篇時我提到的那句話,作為飛傲播放器陣營裡的頂級旗艦型號,M15的誕生終於圓了飛傲打造頂級旗艦播放器的夢想。對於消費者來說,M15的確是一款為「發燒」而生的極致HiFi產品,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功能、奢華的硬體配置、更加成熟和全面的聲音表現,而8998元的售價也讓M15更具性價比。雖然這款產品還不能稱之為完美,但我們看到了飛傲未來在高端播放器市場更大的野心,而M15對於飛傲來說,則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