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楊彪傳》載: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曹操對楊修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藉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宋朝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籤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牛刀」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試,稍微用一下,含初步顯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試」比喻有本領的人初次任職,就已經表現出才幹。
莊子•內篇•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吳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漢代牟融《理感論》載:「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講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見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他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儘管琴聲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只顧低頭吃草而不理會琴聲。「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唐代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全句說:如果人不通曉古今,就如同馬、牛穿著人的衣服(即衣冠禽獸)。現在,「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多比喻衣冠禽獸。
南宋宰相、詩人、抗金英雄李綱有一首傳詠千古的《病牛詩》: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穫過千萬石的穀物。在它老病時卻遭到冷遇沒有誰來同情它。到了最後病牛隻能空懷有「但使眾生皆得飽」的良好願望。這是一個流盡血汗仍願奉獻到底的崇高形象。
北宋詩人孔平仲曾寫過一首《禾熟》: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粗了耕耘債齧草坡頭臥斜陽。
此詩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後,從「禾黍香」「谷登場」的豐收中獲得了「粗了耕耘債」的輕鬆與滿足,正悠閒自得地享受著主人給自己的獎賞,它不爭不怨,知足而樂,隨遇而安。這是一個知足而樂,悠然自得的形象。
牛一直被看作勤勞的象徵。它吃苦耐勞,默默無聞,溫和馴良,深受人們喜愛。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自喻為牛,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詩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自喻為牛;
郭沫若先生還願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願做牛尾巴上的毛;
李可染一生酷愛畫牛,在自己的畫室裡掛著「師牛堂」的橫匾,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人們對牛的莫大喜愛。
這種愛牛、敬牛的心情和言行,在古代的詠牛詩中有著更集中、更深刻動人的描寫、反映和寄託。
《詩經》中有詩云: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 。……爾牛來思,其耳溼溼。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於訛。……
這首詩歌全面地描繪了牛的生活、飲食、住處、交配等方面,這首詩也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對牛進行具體描寫的詩。
我國牛耕歷史漫長,在眾多的詠牛詩中,牛的形象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一心為人類造福。在眾多的歌詠牛耕的詩歌中,當推宋代梅堯臣的《耕牛》詩:
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
詩的前四句寫了牛耕作時環境的惡劣,後四句寫了牛的生活情況,耕作時吃不飽,寒冷時吃枯草。詩人一方面讚頌了耕牛的吃苦耐勞精神,另一方面對耕牛的饑寒交迫困境傾注了莫大同情。該詩通篇比興,以耕牛的四時辛勤耕耘而不得溫飽來比喻廣大農民終日勞作而缺少衣食,寄託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