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拿撒勒人耶穌》
《拿撒勒人耶穌》第一集
《拿撒勒人耶穌》第二集
https://www.fuyin.tv/html/1236/14168.html
或在文章最後點 「閱讀原文」 來觀看
《拿撒勒人耶穌》第三集
《拿撒勒人耶穌》第四集
影評:《拿撒勒人耶穌》——人的形象,神的光輝
我看過好幾部關於耶穌一生的電影,將一生都囊括進去的《耶穌傳》,大篇幅描寫基督的《聖經》系列美劇,還有根據這部美劇重新剪輯的《上帝之子》,側面描寫基督的大氣磅礴的好萊塢史詩電影《賓虛》,甚至是飽受爭議引起公憤的《基督最後的誘惑》,像《基督受難記》,更是值得一看的好影片。
1977年,《拿撒勒人耶穌》上映,這部在放映前就飽受爭議的電影,卻出人意料地得到了電影評論家和宗教領袖的一致好評。雖然導演在拍攝中說要把耶穌當成一個人,確實,影片中很少出現諸如「上帝之光」之類的神跡影像,但這部影片仍然把一個帶有神性和敬虔之榮的耶穌展現了出來。
這部分為4集的迷你劇,加起來總共6個小時。在網上搜到這部片子花了半個小時,下載下來花了兩天,從頭到尾看完,卻花了我將近半年的時間。不是因為電影不好,實際上我認為這是拍得最好的一部耶穌傳記電影,而是因為它太長,沒有中文字幕,甚至有時候英文字幕還不那麼合拍。最重要的原因是,有比這個更加令人興奮的電影等著我,我總是一再地略過它。好在,不知道是良心的驅使,還是信仰的壓力,或者是宗教的情結,反正最終我還是硬著頭皮看完了。
這部電影將四福音整合起來,並把聖經中出現的最重要的人物都給予了更全面細緻的刻畫。比如說,人們對於彌賽亞的渴望,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猶太人的生活舉步維艱。片中描繪了羅馬士兵對猶太人的掠奪,以及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渴望,甚至是對遲遲未來的彌賽亞的失望。這種情緒,上帝在人們受難的時候沉默不語,直到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會引起廣泛的失望之音。再比如猶大跟隨耶穌的過程,當耶穌看到猶大那一刻,眼神中透露出了恐懼,在低頭沉默了很長時間之後,便答應了猶大的請求,接受猶大為弟子。
還有就是抹大拉的瑪利亞,她從做皮肉生意被人瞧不起開始,便對自己感到很厭惡,在無可奈何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在急忙地跑著跟隨一個叫耶穌的人。她一路跟隨,甚至還出現在了「五餅二魚」的神跡現場,那個時候的她,拿著餅和魚,露出了得釋放的笑容。然後就是在利未家的筵席上,她跑過來用淚水洗耶穌的腳。聖經中只是用一小段來講她認信的過程,而導演則豐富了內容,以一種「合理的想像」充實了整個故事,使得在既有的框架之下,整個故事更加豐滿,有血有肉。
《馬太福音》提到,耶穌在安息日治好了枯乾了一隻手的人,而法利賽人跟耶穌辯論的過程中,敗下陣來。然後「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太12:14)影片把這個商議的過程也拍攝了出來。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耶穌死的,而且事實上,當猶太民眾對他們法利賽人的教導再也不感興趣的時候,他們也在考慮是不是他們的教導出現了問題。但墨守成規的人往往是最有權勢的人,他們的固執會讓一切革新的力量遭到阻撓,甚至胎死腹中。他們認為耶穌的出現,使他們顏面盡失,要想重新贏得民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除掉他。尼哥底姆提醒大祭司,耶穌可能真的是彌賽亞。而大祭司在慌亂中,更加認定絕對不能留耶穌活口。甚至,為什麼耶穌死後還有兵丁把守,影片給出的解釋是大祭司的要求。他害怕那些耶穌的跟隨著會來盜墓,並且提醒彼拉多,死了之後的耶穌比活著的耶穌更加危險。
我比較不滿意的是對巴拉巴的描寫。聖經中記載的是「強盜」巴拉巴,但影片表現的則是他是一名革命分子,專門從事暗殺等暴力事件。百度百科說「巴拉巴」的是希伯來外號,意為「父之神」。可能導演也據此將巴拉巴描寫成一位愛國者,因為反抗羅馬人的統治,總是進行各種破壞活動,才被抓了起來。其中有一個細節是,他聽說耶穌就是帶領他們脫離苦難的彌賽亞,就去找耶穌,希望耶穌能帶領他們去打敗羅馬人。被耶穌拒絕之後,他自己去搞謀殺,結果被抓了起來。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早就希望把他們的「愛國者」釋放了。似乎合情合理,但看起來相當彆扭。
影片的一大亮點,是瑪麗亞。瑪麗亞一出場,我就驚嘆於她的美貌。我認為,《拿撒勒人耶穌》中的瑪麗亞是所有耶穌傳記中瑪麗亞形象中最美的,而且,在我看來,也是最具「聖母」氣質的一位女性。奧利維亞·赫曦曾經扮演過朱麗葉,其美貌能夠打動觀眾也是很正常的了。瑪麗亞跟約瑟的愛情故事在《耶穌誕生記》當中有更加浪漫的闡釋,但我覺得《拿撒勒人耶穌》所展現的可能更貼近於生活。順便說一句,約瑟在耶穌成人開始傳道之後便不再出現,影片直接就讓他壽終正寢了,而且在臨終時還告誡家人,當年上帝是如何在夢中向他顯現,家人應該尊重耶穌的決定。
另外一大亮點,自然是主人公耶穌了。如何展現耶穌的形象,每個導演都有他不同的想法。導演在挑選演員的時候,也會挑選他自己認為最能表現耶穌形象的那個人。《拿撒勒人耶穌》中的耶穌絕對不是第一個我認識的耶穌形象,但卻是我認為最能表現耶穌那種神性和敬虔的。他那筆挺的身板,加上堅定的眼神,還有擲地有聲的言語,都能讓人肅然起敬。這讓我想起了《賓虛》。賓虛在鎖鏈捆綁下經過拿撒勒的時候,他口渴卻得不到水喝而倒下,這個時候一個身影出現在他身旁,給了他水喝。賓虛抬頭看他的時候,那種驚訝的眼神讓人覺得他似乎看到了上帝。羅馬的兵丁原本想阻止那個人為賓虛水喝,但他一回頭,並定立刻啞口無言,不敢有任何舉動。那個人的正面始終沒有出現在電影當中,但他那種神聖光輝,卻照亮了所有人。如果他真的回過頭來,我希望看到的就是出現在《拿撒勒人耶穌》當中的這張臉。
所有的電影,幾乎都是以耶穌慈愛的形象示人,新約聖經也一直在說著上帝如何愛世人,十字架上的犧牲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也別忘了,耶穌在進入聖殿的時候,曾經生氣到把所有生意人的攤位推倒,把多有的錢幣拋在地上,那應該是多大的憤怒!還有他跟法利賽人的辯論,在真理問題上,身為上帝之子的耶穌,怎麼可能會心平氣和地跟他們辯論,不然「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一詞就不會出自耶穌之口了。甚至耶穌曾經直接咒詛過哥拉汛、伯賽大這兩所城市,耶穌的憤怒可見一斑。《拿撒勒人耶穌》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表現耶穌的憤怒。這絲毫不會減少耶穌的慈愛,而是讓他的愛更加充滿了敬畏與能力。
1977年的世界,電影還沒有那麼多的特技。對於一部成本不大的迷你劇來說,《賓虛》那種豪華巨製的史詩場面,既不現實也力不從心。《拿撒勒人耶穌》著眼在耶穌此世的行為,他在神跡上著墨甚少,耶穌復活、煥發融貫的場景並未出現,影片最後是門徒們面對耶穌復活的消息做了長時間的討論,最後大家都相信耶穌是真的復活了。下一個鏡頭,也是最後一個鏡頭,就是耶穌在他們中間把「大使命」傳遞給他們。就像導演所說,他想要將耶穌拍成一個人,但還好,他仍然將耶穌的神性光輝表現得玲瓏剔透。
選自孤遠學館的博客
更多電影點以下標題觀看:
電影《福音》之《降臨》、《恩典》&【人類的終極關懷—福音】
電影《福音》之《真理》、《生命》、《呼喚》&【人類的終極關懷—福音】
電影《盼望》
【29部】福音電影集合(點標題直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