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本宮也失去了曾經戀戀不捨的少年郎。」
《如懿傳》不同於一般的劇情套路,它們要麼是爽、要麼是虐,但《如懿傳》卻劍走偏鋒,它就像凌遲一樣,讓你一點一點的體會它所傳達出的那種悲傷無力、痛苦。
眾多觀眾對於《如懿傳》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兩個字:憋屈。
從青櫻到如懿,她捨棄的是自己最為簡單的那一段歲月,捨棄了所有的觸手可及的幸福。
我們總覺得如懿是這樣的軟弱、執迷不悟、固執,哪怕因為皇帝遍體鱗傷也要堅守這一段情。但其實這就是《如懿傳》想傳達給我們最為直觀的一種情感:世人大多固執,那是因為但求一個問心無愧。
雖然古語講「痴心女子負心漢」,但其實男也好、女也好,世間多的是痴情之人,卻也滿是像皇帝一樣薄情寡性之人。
寒香見的出現讓皇帝一門心思地陷了進去,他喜歡寒香見嗎,並非如此。絕色女子多得是,後宮之中比比皆是,他是因為得不到,所以寒香見就是最好的。
魏嬿婉固然可恨,但是她卻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中傷如懿,歸根究底是因為皇帝的不信任。就像在二人的孩子不幸夭折時,只是因為欽天監的那些話語,皇帝就輕易地認定了是如懿「克」死了孩子,如懿就是有罪之人。
沒有一次皇帝是站在如懿的身邊,一如當年,他牽起她的手,告訴如懿:「別怕,朕陪著你。」如懿一顆痴心錯付,她不是沒有想過放棄,只是那時的她不僅是如懿,還是後宮之主,是額娘,她不僅是自己。
沒有那一段感情可以像剝絲抽繭一樣,結束了就是結束了,這麼漫長的時光,如懿心中只有皇帝一人,即便皇帝辜負了她,他們之間還是天底下最為親密的人,如懿此時守著的不僅是她的少年郎,還是那一片小天地,眾多妃嬪是如此擁護如懿,皇子、公主是如此需要如懿,所以她怎麼只會因為不愛皇帝,就不顧一切呢?
「茫茫歲月分不清何處是歸期,恨不知心底的在意」
如懿最生命的最後,還是堅守著自己的本心,無愧於自己。她為所有無辜的生命討回了一個公道,至此皇帝終於發現了自己是多麼虧欠那個年少時自己滿眼珍視的青櫻。
入夜,如懿邀容佩坐下話家常,待到茶涼時,她便讓容佩再換一壺過來,這就是如懿,就連最後都是如此的溫柔。
皇帝得知如懿故去的消息,收到了那一封如懿的絕筆,他知道如懿這一生為了自己、為了責任,在這薄涼的後宮之中,在自己這個絕情之人的身邊是有多麼的辛苦與無奈,所以他尊重如懿的決定,抹去了關於她一切的痕跡,讓她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