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文 中國的GDP總量已經超過90萬億,如果未來15年可以保持5%-6%的增速,在2035年GDP規模將超過187萬億人民幣,約合27萬億美元,但這需要中國儘快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儘快趟出一條新的經濟轉型路徑。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建議,要以高水平開放來推動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以開放來促進消費。從需求側來看,擴大消費必須要激活國內市場;從供給側來看,國內市場吸引的全球資源要素,已經是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大國競爭的重要籌碼。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
擴大開放的同時,要構建大市場、大流通、大經貿體系,實現綜合統籌協調融合發展。李俊表示,統籌擴大內需與對外貿易,構建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的統一大市場。實施各業務領域統籌融合發展的大經貿戰略。積極擴大進口,努力實現進出口動態平衡發展。
11月6日,在「第二屆全球商業領袖論壇」上,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發表演講。他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以下內容根據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在「全球商業領袖論壇」的演講及發言整理——
通過對外開放,中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而且形成了一系列的開放經驗。但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如何推進新一輪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平穩轉型意義重大。
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2010年前後,中國製造的份額超過了美國,當時美國的製造業份額處於峰值接近25%,而美國服務業佔全球的份額超過了35%。這對於中國是個重要提示,目前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佔比已經接近25%,但服務業佔比還不到10%。
目前對開放的理解可能還是有一些偏差,傳統觀點認為,對外開放就是市場準入層面的開放,只要降了關稅、擴大了進口,或者把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擴大了,這才叫開放。這確實是開放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現在的開放還更多地涉及要素層面,包括資金、人員、規則、數據等。這些領域的要素和規則層面上的開放,更加的緊迫。所以要推進開放,首先要對開放有新的理解,要隨著中國開放階段的升級變化,做出一些改變。
推動高質量發展,對下一步的開放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內部有開放的需求。加入WTO的開放紅利在縮減,需要新的開放舉措,需要新的開放紅利來推動新一輪的發展,國內的消費和產業升級都需要通過開放來推進,關起門來不可能推動國內的產業升級。
第二,外部也有開放的要求和壓力,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外部開放的要求和壓力不僅僅是放寬股比限制、降低關稅,更多的是規則制度、公平競爭,例如智慧財產權保護,開放的新標準、新要求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調整。
第三,當今時代開放的內涵確實發生了變化,從發達國家之間籤署的FTA協定也可以看到這一變化,這些條款跟過去的自由貿易區的協定是不一樣的。
因此,下一步擴大開放也要有重點地推進,要通過開放來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凡是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經濟增長的動力勢必來自於國內。促進消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其實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引進國外的消費者,一方面是把國外的產品引進來讓中國老百姓來消費,另一方面讓國外的消費者到中國來消費,購買產品和服務,這就是要擴大服務貿易。
擴大服務貿易,一方面要以開放來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要推進產業開放,產業開放的核心其實是服務業的開放,金融、電信、生活服務等領域還有空間。與此同時,要加快推進要素流動型開放,要素的流動很大程度上已經在某些領域替代了產品的流動,包括資本和人才的流動,目前對高級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
規則制度層面的開放,可能是未來開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目前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比如負面清單;《新外資法》已經頒布,未來在行業投資的細分領域還應該出臺相應的細則,相關的程序和標準一致化等還需要推進,這對改善營商環境會有很大幫助,中國要以更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當前全球經濟都在面臨調整,中國的醫療、電信、5G、汽車等行業還有增長空間。從全球投資布局來看,中國還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但是未來的投資包括企業的經營可能需要更加本地化,更加關注創新,更加與中國的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相匹配。消費和產業升級不僅僅是中國的機會,也是全球投資的一次難得機會,要抓住這次機會,要再一次選擇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