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寫了一篇關於北向資金的文章,大致觀點是說由於北向資金的資金結構和訴求不同,我們不能一味地迷信北向資金。
今天,菜頭接著和大家聊北向資金。
上一期我們說了,當前北向資金在整個A股的投資已經超過2萬億,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
今天接著說北向資金的構成,我們知道,北向資金是通過「陸股通」流入到A股的資金。
與純外資投資不同,QFII和FDI可以看作是純外資投資,QRFII也可以看成是外資。外資進入A股,可以通過滬、深港通和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三種方式來實現。
截至2019年末,全部外資持股中北向資金佔比近七成,QFII、RQFII佔比約三成。
而北向資金比較特殊,因為北向資金是由香港流通到滬深股市的資金,所以在這部分資金裡面,除了外資以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本土資金通過香港轉一圈之後再回來的內資在裡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面就涉及到比較複雜歷史原因。除了有效地解決QFII的資金配額問題外,陸股通資金還可以聯合國內的相關利益方,綁定一定的利益主體聯合起來進行投資,這裡面的細節和歷史原因,需要花很大的篇幅才可以說得清楚。(後面有空再細說)
因此,北向資金≠外資;但是主要還是以外資為主。
那麼我們接著說今天的主題,為什麼上周才發了一篇文章來說不要完全迷信北向資金,今天有回來號召大家關注北向資金呢?
這就是菜頭一貫強調的地方,不迷信和不參考,完全是兩回事。
實際上,除了國內的主動權益公募基金在短期內有超越北向資金的收益外,大部分時間北向資金的收益是不錯的。
這是因為,這些資金裡不但包含了成熟投資理念的外資,同時還有熟悉本土市場的部分內資在裡面,這樣一來,發揮了雙方各自的優勢,形成互補,所以大多數時候,北向資金所投資的標的,確實是非常優質的資產。
市場稱之為核心資產,並不為過。
今天和大家聊北向資金,還有一個原因,不知不覺中,最近股市開始震蕩上行,滬深300指數已經看齊了2015年的高點。
但是大部分人應該有一個感覺,就是下半年都沒有怎麼賺錢,根據菜頭的預測,從今年7月份之後,估計大部分散戶股民都是賺了指數不賺錢的狀態,能不虧就不錯了。
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今年下半年,可以跑贏滬深300的組合,應該不多。
可以預計,北向資金的收益,今年應該會再一次領先於市場的平均收益,因為下半年北向資金的重倉股,普遍漲幅是不錯的。
上半年私募最愛的生物醫藥和半導體,從7月份之後,大部分都進行了深度回調。
今年也應該是很多私募的分水嶺,這一波牛市之後,有很大一部分靠炒作概念走紅的私募基金會很快進入裸泳的狀態,類似於仁東控股這樣的例子,僅僅是開始。
根據WIND數據顯示,上周北向資金流入最大的板塊為醫藥板塊,流入金額為57.2億,這個還不包括醫療行業的13.25億,也就是說,上周主要流入的北向資金,基本上被醫藥和醫療板塊包攬了。
而在資金的推動下,恆瑞醫藥也創出了歷史新高,當前市值超過5600億元。
北上資金狂買恆瑞醫藥高達42.17億元,表面看是受到第五輪醫保談判的利好影響,實際上是菜頭在上一篇文章中說的:
也可以理解為,由恆瑞帶動的昨天整個醫藥板塊的上漲,是資本在更大的不確定中,尋求整體的確定性。
整體的確定性,我們稱之為賽道,也就是更容易獲得高收益的行業,毫無疑問,醫藥產業就是其中之一。
你看,上周我才寫文章說不要迷信北向資金,今天又說要關注北向資金的動向,以及分析背後的原因。
矛盾了嗎?
更多獨家《深度內容》請關注同名個人號:『十月菜頭』,你知道的,驚喜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