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戰列艦:加裝巡航飛彈的武器庫,為何被棄之不用

2020-12-22 ALEX俊赫

【話說軍世】戰列艦曾經是海戰中的「王者」,當時的驅逐艦、護衛艦還處在「青銅段位」,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強大艦種逐漸消失,隨著1998年密蘇裡號戰列艦正式成為浮動博物館,戰列艦徹底告別了海軍序列,曾經美軍將戰列艦改裝,加裝了數量眾多的飛彈,還包括巡航飛彈,但是為何僅僅用了幾年就棄之不用呢。

最後的戰列艦:加裝巡航飛彈的武器庫

依阿華級戰列艦也被翻譯為「愛荷華」等,是美軍在二戰時代建造的,共有4艘服役,標誌性武器為3座三聯裝主炮塔,共計9門406毫米艦炮,側舷主裝甲帶最厚處達307毫米,並有19度的傾角,航速高達33節,是戰列艦時代最為強大的軍艦之一,其中密蘇裡號最為知名。

在冷戰時期,美軍大幅改裝了依阿華級戰列艦,加裝了8座四管箱戰斧式巡航飛彈,共32枚,4座四管箱式發射裝置魚叉反艦飛彈,共16枚,共計48枚飛彈,而原有的9門406毫米艦炮則保留了下來,原有的傳統防空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座密集陣防空系統,這樣,依阿華級級保留了強大的艦炮,又增加了飛彈武器,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座海上「武器庫」。

1991年1月17日凌晨,密蘇裡號戰列艦參與了海戰戰爭中的第一波轟炸,發射了戰斧巡航飛彈,這艘經歷過艦炮齊射對決時代的戰艦,「跨代」完成了飛彈攻擊,而在海戰中,密蘇裡號還利用自身的電子戰系統,成功的防禦了一枚射向自己的岸艦飛彈,不過在海戰戰爭後,密蘇裡號和其他衣阿華級戰列艦一起迅速被退役封存,轉為預備役,帶1998年正式成為了博物館。

「變身」武器庫的戰列艦,為何被棄之不用?

如果以現代技術建造戰列艦,戰列艦在飛彈的搭載能力上,比現有的128單元垂直發射裝置要可觀的多,火力遠比現代「武庫艦」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要誇張,不過,與我們生活重要回到「柴米油鹽」上來一樣,海軍戰艦的建造和使用,也都是與錢「掛鈎」的。

1、錢、錢、錢,造艦、改裝、使用費用都太高

戰列艦作為曾經的主力艦,龐大的艦體、強勁的火力和厚重的裝甲是其重要標誌,不過這些的背後,也意味著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昂貴,因此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時期,戰列艦大多都待在港口,日常任務由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代替。

在海灣戰爭以前,依阿華級戰列艦做了最後一次大改,從1981年到1989年,依阿華級戰列艦歷經7年多的改裝,改裝後重點增強了對地對艦的火力,並增強了防空能力,而這樣的改裝,付出了近4億美元一艘的代價,是的,是1980年代的4億美元,要知道,1975年服役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首艦造價「才」7.25億美元。

1974年美國建造5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的總預算為11億4500萬美元,平均一艘「才」2億2900萬美元,而作為航空母艦的重要補充,美軍遠洋戰力投送的重要平臺,這型滿載3萬9300噸兩棲攻擊艦的作用,甚至比單純作為火力平臺的戰列艦要重要得多。

在戰列艦時代,法國建造敦火力布置「奇特」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時,其主炮前置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縮短艦體,而這樣做的好處之一就是:節省艦體的製造成本,節省裝甲的用量也可以節省成本,同時,有效的控制噸位,在動力和航行的未來的使用成本上,也可以得到節省。

2、海戰思路的改變:單艦無敵到體系制勝

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時期,火炮是海戰的主要武器,因此戰列艦單艦的戰鬥能力極強,在火炮對戰時,艦炮口徑是衡量雙方戰鬥力的重要標準,如果對方沒有同等級軍艦,幾乎沒有可以匹敵的概率。

不過進入飛彈時代後,這種「等級」對戰能力被打破了,即便是小型軍艦如果攜帶反艦飛彈,依舊有打敗大型水面戰艦的機會,而相比較而言,如果建造飛彈戰列艦,其優勢便是搭載的飛彈更多,電子能力更加強大,但是,在雙方射程相近的情況下,只是看誰能先命中對方,比如說只有950噸的俄羅斯21631型輕型護衛艦,也可以發射巡航飛彈,能夠在2500公裡外的距離上擊中目標。

這背後代表的便是現代海軍的體系制勝,防空、反潛、預警、引導,都有相應平臺來完成,而不再可以強調單一軍艦擁有絕對完善的戰鬥力,而海戰雙方的的主要對戰,大多由航母的艦載機來完成,並不一定需要戰艦互射飛彈,因為相比艦載機的控制範圍,現代反艦飛彈的火力範圍還是「略短」。

而艦載機在體系作戰中,是進攻和防禦的重要一環,卻不是戰鬥力全部,艦隊本身的防空需要由護航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來完成,防空能力極佳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便是以此為主要目的建造的。

作為現代海軍的核心艦艇,航空母艦本身並不像戰列艦那樣火力強大,在沒有搭載艦載機聯隊的情況下,其本身並沒有多少武器裝備,如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只有3座海麻雀和2座海拉姆短程防空飛彈,以及3座密集陣,而擁有重型反艦火力的蘇俄1143.5型航空母艦,也就是俄羅斯現役的庫茲涅佐夫級,已經被證明戰鬥力不及真正的重型航母。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戰列艦:加裝巡航飛彈的武器庫,為何不實用
    【話說軍世】戰列艦曾經是海戰中的「王者」,當時的驅逐艦、護衛艦還處在「青銅段位」,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強大艦種逐漸消失,隨著1998年密蘇裡號戰列艦正式成為浮動博物館,戰列艦徹底告別了海軍序列,曾經美軍將戰列艦改裝,加裝了數量眾多的飛彈,還包括巡航飛彈,但是為何僅僅用了幾年就棄之不用呢。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發射此戰斧巡航飛彈的是二戰後期服役的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雖說此前衣阿華級戰列艦經過了現代化的大改造,但在當時來說已算是老古董了,為何在那時還會將衣阿華戰列艦投入到前線呢? 二戰爆發前的1936年,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期限一到,日本海軍便著手建造新型戰列艦(大和級)。
  • 關於戰列艦防雷設計,義大利海軍有更靠譜的設計?普列賽防雷系統
    上一期簡單聊了一下關於戰列艦防雷突出部的相關內容,就有同學提到了義大利戰列艦上的普列賽防雷系統,這是義大利海軍中校翁貝託·普列塞最早在1917年提出的一種水下防雷設計,和前面說到的皇家海軍在一戰爆發前研究的防雷突出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本質上又有不同。
  • 二戰中最為強大的大和級戰列艦,為何在戰爭中只能成為無用之物?
    這種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2810噸的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艦。然而這種強大的戰列艦卻在誕生之初就已經落後,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就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幾乎淪為了一個笑柄。那麼大和級戰列艦到底是為何而建造,其為何衰落無用呢?
  • 已近40年:戰斧巡航飛彈為何還在用,美軍為何不發展後續型號
    【話說軍世】說到巡航飛彈,當前最有名的應該是最近幾年俄羅斯使用較多的口徑系列,尤其是俄羅斯使用千噸級軍艦發射,更是一鳴驚人,不過其實在早些年,最有名的巡航飛彈應該是美國的戰斧系列,不過至今服役已經近40年。
  • 日本的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為何會得到海上怪獸的稱呼?
    所以日本在1937年11月4日的時候,開始動工建造大和號戰列艦,1941年12月16日,也就是在二戰期間,大和號戰列艦開始服役了。不過為什麼大家會將其稱作是一艘海上怪獸呢?大和號戰列艦其實是屬於四艘大和級戰列艦的其中一艘,要說到怪獸的話,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龐大的身軀,而大和號戰列艦人類海軍軍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了。
  • 戰艦世界閃擊戰:最後的戰列艦!F系IX及戰列艦讓巴爾國服首發
    由環球出名戰鬥遊戲開闢商Wargaming與愷英網頁配合研發,網易獨家經銷的《戰艦天下閃擊戰》本日迎來廣大巨艦F系IX及戰列艦「讓巴爾」,它不但領有不俗的戰力,更是非常後一艘落成入伍的戰列艦,戰列艦的無上榮光將由它向你出現!
  • 數據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沉沒時,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
    【話說軍世】說到戰列艦,雖然說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件艦種開始被海軍所淘汰,不過實際上到1992年,美軍才退役了依阿華級戰列艦,時間還是相當久的,而作為戰列艦中噸位最大的大和號,也是裝甲防護數據最為「誇張」的一型戰列艦,在被美軍艦載機擊沉時,它和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了呢?
  •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
  • 蛤蟆功精妙絕倫,媲美降龍十八掌,為何楊過棄而不用?
    既然如此,為何這麼精深的武學,也會遭到冷落。楊過曾苦練蛤蟆功,雖說遠不及義父歐陽鋒,可是練成之後,足以匹敵天下間任何高手。後來加入古墓派,身兼諸多絕學,以致蛤蟆功棄而不用。首先以勁力而論,這套武功不遜色五絕,縱使一陽指和彈指神通,蛤蟆功也能與之比肩。若楊過勤練不輟,後期必定勝過歐陽鋒,而棄用的原因之一,正是斷臂之痛。
  • 戰列艦、重巡、戰巡如何劃分?巡洋艦為何會「淡出主力」
    戰列艦、重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如何劃分?戰列艦,簡單的理解,其實就是負責專職海戰的大炮巨艦,相當於海戰場上的後排和火力輸出,攻守平衡,巡洋艦(包含重巡和輕巡)則是專職護航海上交通線,兼職打海戰,一般是海戰場上,為戰列艦提供護衛和偵察的;戰列艦的稱呼有很多,在蒸汽動力的鋼鐵戰艦出現後,也被稱呼為「鐵甲艦」,在技術跨代劃分中,也被成為「前無畏艦、無畏艦
  • 長門級戰列艦,日本國民精神的象徵,未立寸功最後被兩顆原子彈擊沉
    但其實相比大和級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其實才是日本國民家喻戶曉的明星,直到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日本普通民眾也只是知道長門級戰列艦而不知道大和級戰列艦。因為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的最高軍事機密,從設計之初到建造都是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甚至很多軍隊高層都不知道有這麼一艘大型戰艦,更不用說普通的民眾了。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作為一艘劃時代的戰艦,無畏號的機動性和火力都有了質的飛躍,無畏號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無畏」號不僅成為了現代戰列艦的代名詞,自此,世界各國都開始了「無畏艦」的建造,據統計全世界共有150艘之多,無畏號之後戰列艦開始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戰列艦"西維吉尼亞"號在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中是少數幾艘與對手戰列艦展開激烈炮戰的戰列艦之一,因而在美國海軍中較有名氣。"這場海戰是二戰中戰列艦互交炮火的最後一場戰鬥,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戰列艦之間展開的最後一場炮擊戰。  1944年10月24日早晨,美軍航母的一架偵察機從蘇祿海東北方向飛行,途中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正向萊特島西南的保和海方向前進。這支艦隊由兩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偵察機立即返回向艦隊司令部報告了偵察結果。
  • 長門戰列艦曾號稱最強
    無論是在哪一款海戰遊戲中,日系戰列艦都是各海戰遊戲的主線之一,這是因為日本在二戰時期就有著名的大和級戰列艦,這艘擁有世界上最大口徑的460毫米主炮,玩日系戰列艦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想衝著它去的。而歷史上日本除了大和級戰列艦外還有長門級戰列艦也是非常出名的,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搭載口徑16英寸艦炮的7艘戰列艦中就有2艘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而長門級使用的艦炮口徑不是16英寸(406),而是16.1英寸(410毫米),與後來的大和級一樣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戰列艦。
  • 二戰作為戰列艦的巔峰,期間都誕生了哪些著名的戰列艦?
    然而,當戰列艦在二戰時期達到巔峰的同時,也迅速被航母所取代,因此二戰也可以說是戰列艦最後的輝煌。那麼,二戰歷史上誕生了哪些著名戰列艦呢?簡單介紹其中的五艘。日本「大和號」:最終被美海軍擊沉「大和號」是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中最大的一艘,同時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艘戰列艦。
  • 德國「幻想」中的超級戰列艦,排水量14萬噸,比核動力航母還要大
    說起二戰德國戰列艦,最著名的自然非「俾斯麥」莫屬。作為德國海軍戰列艦的絕唱,「俾斯麥」級兩姐妹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然而在圖紙上,這卻遠非終點。本期就為大家重現一下...第三帝國的「末日狂想」H級戰列艦友情提示:以下可能都是騙人的!!!
  • 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最後的「大BOSS」,為何是一艘不起眼的輕巡?
    經常玩遊戲的人都知道,最後出場的人物總是最難對付的那一個,俗稱"大BOSS"。如果將舊日本海軍比作一個遊戲,那麼"聯合艦隊旗艦"應該就是那個所謂的"大BOSS"。不過,最後坐上這個位置的,不知為何竟然不是大型戰列艦,而是一個不起眼的輕巡洋艦"大澱"號。
  • 比05式自行加榴炮更強,美國新型155榴彈炮,打下了巡航飛彈
    用高射炮或者小口徑速射炮打下來襲的巡航飛彈,很多人都見過不少案例。不過,用155毫米的野戰火炮打下來襲的巡航飛彈就比較少見了。而近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飛彈靶場,美國就用XM907加農炮(ERCA)成功打下一枚巡航飛彈靶彈,證明其確實擁有擊落巡航飛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