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作者
雙木子晴
2020年是很難忘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了無數的大事,讓人瞠目結舌。瘟疫從年頭一直蔓延到至今,大有下一年還未結束的勢頭。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七夕來了,不知道身處大溫地區的華人們會如何度過這個節日。
疫情已經打破了眾多情侶今年的婚禮或蜜月計劃了,也造成了不少情侶分隔兩地,要靠網絡或電話聯繫。牛郎織女至少還能在七夕見上一面,那些因疫情而相思兩地的情人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各國海關防禦重重,不少國家是鎖國封關,禁止非本國人民入境的,今年的牛郎織女們裡面不少人又要靠網絡或社交APP來一解相思之苦了。
織女是我喜愛而羨慕的仙女之一,以我所知,她是唯一在人間戀愛結婚生子之後還可以最後修煉成功,順利返回天庭的仙女。她和牛郎有愛情結晶,一子一女,湊成一個好字,夫妻恩愛,有一個溫馨的小家,一般人間女子已經深陷溫柔之中,只羨鴛鴦不羨仙,有神仙都不做了。
但很明顯,織女從來沒有放棄要回天家的意志,遺下血脈,以承宗祧,為人間留下優良的人類,完成任務,歷完劫之後,自己毫無留戀的白晝飛升,讓自己的生命回歸至純至高的境界。牛郎可以每年帶孩子們和織女見面一次,大約是上天與織女憐憫牛郎的情絲未斷,給一點安慰吧。
在大溫,處於同國同城狀態的情侶們比相隔兩地的情人們幸運一些,他們有的寧願減少參加婚禮的親友人數也要在今年之內辦了人生大事,有的開著露營車去旅拍婚照順便度蜜月,有的先註冊了,觀望明年的形勢,等疫情減輕就馬上補辦婚宴。
聽說在溫哥華辦婚禮,大大小小的費用下來,由5萬加元至10萬加元不等。曾看過一個新聞,是說一個靠獎學金來溫哥華讀UBC大學的女博士和一個溫哥華本地華人的男生戀愛同居,女方學歷高,男方經濟條件較好,各有優勢,談婚論嫁時,男方母親很大方的表示會包下婚宴,婚紗,蜜月,還問女方有什麼其他要求。
女博士提出了10萬加元的彩禮,聲稱因為一半要幫父母哥哥還錢,再幫他們修老家的房子,會帶2萬當嫁妝。男方母親對此大為不悅,說加拿大沒有彩禮的習俗,女方父母要那麼多彩禮是賣女兒,人心不足,還要求兒子和女博士分手。女博士覺得被白睡半年才被分手很虧。
作為吃瓜群眾之一,即使同為女性也看不下去了,這女博士的吃相也太難看了。我只能說如果我是男人,我不想遇到這樣的女人。如果那個男生是我的兄弟,或兒子,我不會希望他娶這樣的老婆。
溫哥華富人不少,但在當地掙錢也不是容易的,當地華人相對比起國內是更務實。北美的婚紗和婚照價錢比國內高,所以當地很多華人女性會淘寶婚紗或到婚紗街買婚紗,也會回國拍婚照。
新移民們的親戚多數是在國內的居多,所以他們之中很多都不在溫哥華當地辦婚宴,要辦也只辦幾桌,桌數較多的婚宴主要都是在國內的。
聘禮聘金之類的,隨對方的意,走一下形式就好,不要需索無度,朱子家訓提及,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這是老祖宗的訓示,再說了國內日漸誇張的那套也不宜搬來這邊,若是被要求入鄉隨俗,北美婚禮費用還多數是女方出呢。
既然多數華人的婚禮不採用西人的那套,要走中式那套,那就走最正規最古老精髓的路吧。祝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的筆名是雙木子晴,大家可以叫我子晴。我2005年移民加拿大,現居蘭裡,從事農業,是一名且讀且耕的農民,叫農女比較詩意吧?(自我陶醉模式又開啟了)享受大自然,討厭都市喧鬧。
我喜歡閱讀寫作,文字能使我喜悅,寫東西時可以忘記一些不快樂,懷著小說作家的夢,現在開始進行小說創作,希望能儘快發表處女作,作品能成為影視IP就更棒了(又在做夢)。愛攝影,喜歡分享自認為好看的圖片,愛旅行,也愛寫遊記以供他人旅行時參考,開始學畫,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辦畫展。
一生愛貓,發願有生之年在BC省內為棄貓成立一個基金,挽救省內無數可憐的喵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