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阿呆
人醜還顏控的追星狗子在此
立秋日,全國萬達影城復工繼續穩步推進。
買票走進影廳的觀眾們,也讓小萬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
電影市場恢復大大超出預期,我們知道,這份功勞屬於每一位支持電影、愛電影的觀眾。
小萬能做的回饋,就是繼續努力推薦好片給大家!
四個字總結本周的上映新片:不容錯過。
尤其是「一鏡到底」的戰爭史詩《1917》,和我們今天要聊的這部賽車題材電影——《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豆瓣評分8.6高分,故事改編自真實人物和事件: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福特試圖收購法拉利失敗後,決定自行開發一款賽車參加勒芒世界錦標賽,以打敗在勒芒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
被福特選中的賽車設計師,就是本片的雙男主之一——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
謝爾比是美國著名的賽車設計師。
早年他也是一名專業賽車手,曾多次贏得F1、法國勒芒等大賽冠軍,還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
但因為身患心臟疾病,謝爾比1959年開始告別賽車手職業,轉而投身賽車設計行業。
《極速車王》的開頭,就是謝爾比駕駛阿斯頓·馬丁5號參加1959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片段。
這也是電影人對這位前賽車手賽車生涯的另類致敬。
言歸正傳,在與福特的合作上,謝爾比設計和開發了賽車界的傳奇——Ford GT40。
而在研發過程中負責測試、反饋,並最終在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駕駛這款賽車為福特奪得冠軍的,就是本片的另一個主人公——賽車工程師、賽車手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 飾)。
一個自帶腎上腺素的主題,兩位業務能力備受認可的演員,《極速車王》是本周大銀幕上當之無愧的「不可錯過」。
這部傳記劇情片英文片名是Ford v. Ferrari(福特大戰法拉利),直截了當點明主題:這是福特與法拉利兩家汽車公司之間的戰爭。
前者以賺錢為目標、致力於推動汽車流水線生產,後者沉迷賽車事業、懷抱極速夢想。
兩家理念、抱負截然相反的車企相爭,這其中的蠅營狗苟必然已經超越了「速度與激情」的層次。
針對貫穿全片的官僚文化、人性鬥爭,小萬此前奧斯卡專題期間已有過詳細解讀:這部飆車大片,比《速激》有深度。
今天《極速車王》登陸大銀幕,我們就從中文譯名的層面,換個角度欣賞一下這部佳片。
1966年勒芒耐力賽上,福特大戰法拉利的賽事是這部電影的引線。
但聚焦於中文譯名的核心:我們能看到讓人熱血沸騰的「極速」,更需要看到承載賽車精神的「車王」。
作為一部賽車題材傳記片,《極速車王》的基本,是向觀眾呈現這項賽事的緊張刺激,和高危性質。
前者的呈現主要集中在全片的最後,導演用了大約35分鐘的篇幅呈現了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過程。
賽車從緊貼地面的鏡頭上飛馳而過、超高速賽車並肩時毫釐必爭、每一個彎道上每一次換擋減速的精準操作……
這些體現賽車過程驚險刺激的必備鏡頭,《極速車王》都有。
而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兩座獎盃,想必就是在嘉獎它在這方面的出色表現。
基礎鏡頭之外,《極速車王》還對這場賽事做了一個全方位的呈現:
賽道上高度緊張的賽車手、賽道旁爭分奪秒檢修車況的工作人員、緊盯賽況隨時準備變更策略的車企高層……
這種全員精神高度緊繃的環境,很容易通過大銀幕將觀眾帶入身臨其境的氛圍之中。
但緊張歸緊張,不同角色之間的緊張情緒卻並不相通:
賽道上以命相搏的肯·邁爾斯腦子裡只有「快一點再快一點」,福特高層們卻要惦記奪冠、策劃營銷,努力多賣出幾輛車。
兩相對比,肯純粹的目標和為之付出的血汗,更襯得福特高層的齷齪卑劣。
賽車事業的高危性質片中則更多通過肯·邁爾斯的測試和練習過程來體現。
《極速車王》在前半段不斷出現肯測試、練習、適應跑道的畫面,頻繁出現的高速鏡頭也在盡力讓觀眾能靠近、體驗這種驚險與刺激。
炫目的剪輯手法也不止一次將觀眾帶到賽車手的第一視角,體驗別致的腎上腺素飆升。
常常在練習賽道旁關注整個過程的,是肯的妻子和兒子。
在最重要的人的注視下進行危險係數極高的飆車行為,肯的壓力和妻兒的擔憂都能直觀地傳遞給觀眾。
兩種情緒交織,賽車事業「以命相搏」的特質,就更能被觀眾體悟到。
片中肯還在妻兒面前經歷了兩次練習事故,年少的兒子甚至目睹了父親被從爆炸起火的賽車中拖出來。
之後,兒子問賽車工程師:「你有被火燒過嗎?」
因為理解和愛,妻兒選擇全力支持他,但簡單一句詰問,家人面對賽車高危險性的擔憂,仍然袒露無疑。
即便如此,肯仍然一次次返回賽道,踏上徵程,為什麼?
因為他對賽車這項運動有極致的熱愛。
或許還有觀眾記得7年前的高分賽車題材電影《極速風流》。
片中錘哥飾演的賽車手詹姆斯追求速度與激情,喜歡與死神擦肩的樂趣;他的對手尼基(丹尼爾·布魯赫 飾)則嚴肅認真,更願意「踏上賽道賺錢,走下賽道生活」。
《極速風流》就通過這兩個完全相反的人在賽車事業上的較量,讓人感悟出「宿命」的意味。
而肯·邁爾斯,則像是這兩個人的結合體:
他極度熱愛賽車事業,生活中又冷靜沉穩,是註定與賽車一生結緣的性格。
片中,肯原本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在同年拿到賽布林、代託納、勒芒三大冠軍的賽車手。真實的肯·邁爾斯也是最接近世界汽車耐力錦標賽大滿貫的賽車手。
但因為福特高層的昏庸官僚主義,他錯失了這個機會。這也成了世界賽車界的著名醜聞。
如果只是閱讀這段文字,觀眾的感受大概只會停留在「有點可惜」的層面。
但《極速車王》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來刻畫肯對賽車的熱愛。
通過他沒日沒夜改造、測試賽車,在賽道上一圈一圈極限挑戰的呈現,賽車對於肯的意義,和他在體驗飆車快感上的執念,才能更深刻地傳遞給觀眾。
尤其當勒芒大賽結束兩個月後,肯就在一次賽車測試中意外去世,這讓原本僅剩的一點「明年再戰」的希望也徹底落空。
「錯失大滿貫」,也就成了徹底無法彌補的遺憾。
誠然,與《極速風流》以兩位車手之間多次交鋒為主線相比,《極速車王》沒有全程保持緊張刺激的觀感。
但這部片子前半部分的文戲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意義極大,尤其在兩大影帝納米級的表演加持下,仍舊是適合通過大銀幕進行細節欣賞的寶藏。
你甚至能看到兩大影帝泥地摔跤、麵包扇臉的精彩鬥毆戲!
所以,本周大銀幕,千萬別錯過《極速車王》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