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會唱《光陰的故事》的大右
喜歡看美劇的朋友,相信對 HBO 這三個字不會陌生,從《真探》、到《新聞編輯室》、再到大火的《權力的遊戲》,HBO 向我們輸出了很多製作精良的美劇。
近期,大右我則是很喜歡 HBO 出品的一部四集紀錄片《THE DEFIANT ONES》,這部片講的,是兩位音樂大佬 Dr.Dre 和 Jimmy Lovine 的故事。
片中有著許多位大咖的出鏡,在第四集則是有姆爺 Eminem。有趣的是,按照本來的套路,姆爺應該是來大肆誇獎他的導師一波的,結果沒想到,真性情的他直接就來了一句:
「Dr.Dre 應該繼續寫歌,而不是跟 Jimmy 一起搞耳機這些玩意兒。」
呃...姆爺說的「耳機」,我想大家都應該猜到了吧,沒啥子疑問,他指的就是 Dr.Dre 以及 Jimmy Lovine 在 2008 年與 Monster(魔聲)公司合作的 Beats。
關於 Beats,這應該可以算是認知度最高的一個揚聲器品牌了,放眼生活或是潮流圈,不時都能看見這兩個「B」的身影。
而它,也是最早進入潮流圈視野的揚聲器品牌,與各品牌之間的合作更是數不勝數。
▲KITH x colette x Beats
當然,除了 Beats 外,在近年來其實也有很多品牌在慢慢地向潮流、時尚圈靠攏,就像是前段時間,來自德國的揚聲器品牌森海塞爾 Sennheiser 就與 Dior 牽手了一波。
▲Sennheiser x Dior
雖說,這些聯名讓這些品牌更廣地打開了人氣,但在大右看來,關於耳機、音響這塊,喜歡的人自然喜歡,而不喜歡的人呢,讓他花上一千、幾千、甚至上萬的價錢去購入一副耳機、一套音箱,估計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另外,不僅是價錢方面的因素,耳機、音箱當中的學問也是相當之大,這也是讓人望之卻步的原因之一。今天的話我們就來簡單說說這兩產品當中的一些事情,也算是給或者打算購入此類產品的你一劑預防針好了。(By the way:有福利)
「耳機四大品牌」不過噱頭而已
古有四大名著、鞋有四大慢跑,而耳機也不例外,在許多耳機發燒友的眼中,他們普遍都接受將德國的森海塞爾 Sennheiser、德國拜亞動力 Beyerdynamic、奧地利 AKG 以及美國的歌德 Grado 四者稱為「耳機四大品牌」。
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噱頭而已,至今為止,在外媒關於耳機這方面的報導,就從未見過這種說法。
而且,說句實話,將 Grado 稱為「四大」也不是很合理。
對 Grado 這個品牌有所了解的應該會知道,論資歷,這個品牌成立至今才 60 多年,比起前面三個品牌來說尚屬年輕;論規模,Grado 這個品牌的運營形式其實是屬於「家庭小作坊」,無論產品覆蓋、銷售額、公司規模都是相較較小的。
(當然,對於 Grado 我並沒有什麼意見,我個人可喜歡它了,雖然產品做工粗糙得連假貨都沒有,但音質還是非常不錯的,那種調音是我喜歡的 Feel。)
但總的來說,這四個品牌都是不錯的。
不過在買耳機的時候,我覺得不應該覺得除了「耳機四大品牌」外其它的耳機都很平庸,事實上,現在無論是國內外都有著許多不錯的耳機品牌。
不是買了貴价的耳機就可以一了百了
關於這點,首先我們要了解耳機的種類,如果按照使用用途來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為「監聽耳機」和「Hi-Fi (高保真)耳機」。
顧名思義,監聽耳機是「監聽」為主,所以監聽耳機都是沒有經過音色渲染的,重點旨在還原原聲,一般常用於錄音棚、電視臺等。
而 Hi-Fi 耳機呢,這當中就有著很大的學問了。
從類別來分的話,Hi-Fi 耳機可以分成「動圈」和「靜電」兩種,在市面上常見的多為動圈耳機,要說佔比達 90% 也不過分;靜電耳機呢,由於售價較高、且不易驅動,所以聽靜電耳機的人還是較少的。
但是!一定要記住一點,對於 Hi-Fi 耳機來說,不是你買了一個高價的,以後就一了百了了。
由於調音的不同,不同的耳機對於不同的音樂類型有著不同的表現,而且有時高價的耳機還得配上耳放等,如果只是單純想提升下耳機的品質的話,還是以能夠直推、以及適合自己聽歌風格的耳機為好。
(當然,市面上也有比較「雜食」的耳機,不過因為要考慮到均衡問題,所以不會在哪個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
▲Sony MDR-XB950B1,原價 1099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699 RMB。
降噪耳機間的區別
除了音質之外,人們購買耳機還有一個原因:「市上嘈雜的聲音太多,需要一個耳機來讓自己靜下來」。
「降噪耳機」,就是為此而生的。
傳統耳機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送聲音,並不會太考慮噪音因素,因此不是很適合在噪音環境較大的場所使用,在嘈雜的環境中也很難聽清音樂以及耳機的表現。
而消噪耳機的出現,不管是採用主動降噪還是被動降噪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然,要說到在降噪這塊的表現,不得不說的就是美國的 Bose,品牌最出名的便是其消噪技術,這種技術使得 Bose 旗下產品能夠很有效地隔絕噪音,以外出佩戴為主的話,Bose 的耳機是很不錯的選擇。
▲Bose SoundSport II - MFI,亞馬遜中國售價 749 RMB。
而且,不光是 Bose,現在很多品牌對於「降噪」也有著很大的重視,無論是森海塞爾、Sony 大法、B&O 等都有降噪耳機產品,如果是喜歡外出聽歌的大兄弟,不妨考慮下帶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Sennheiser PXC205-II,原價 1199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499 RMB。
▲Sennheiser MM450-X,原價 3929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1099 RMB。
▲Beoplay H8 by B&O PLAY,原價 3798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2898 RMB。
監聽音箱與 Hi-Fi 音箱
關於音箱這方面,這學問更是大到不行啦!倘若真的要寫的話,怕是一、兩篇都解決不了喲,這裡的話,大右就還是以基本為主。
無論是耳機還是音箱,基本的類別都可以分為監聽音箱以及 Hi-Fi 音箱,用途方面跟前面耳機的部分也是基本一樣的,就不多做介紹了。
當然,如果你有考慮入手監聽音箱的話,美國品牌 HIVI 的 T200C 2.0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憑藉出色的工業感設計,這對音響曾經獲得 2013 年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CES)創新與工程設計大獎。
▲HIVI T200C 2.0,原價 2980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2299 RMB。
比起耳機,音箱不易損傷聽力
百度貼吧「耳機吧」中有一個人盡皆知的笑話:「燒耳機燒到最後就是燒助聽器」。
很多人對此都是一笑而過,但這也是一個事實,由於耳機大多是封閉方式戴在耳朵上的,而這種封閉式的聽音,在音量過大的時候很容易造成高壓從而損傷耳膜和耳神經,並且,這種聽力損傷還是不可逆的。
所以說,無論有多愛戴耳機聽歌,也要適當控制時間以及音量,不然,比起音樂上的享受,對耳朵造成的損傷更為吃虧些。
而這方面,由於音箱聽歌時都會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比起耳機,用音箱的話會好很多。
▲Sony SRS-X88/WC CNC,原價 2199 RMB,亞馬遜中國售價 1739 RMB。
Ok,我想關於耳機、音箱的一些事情寫到這就先告一段落了,礙於文章篇幅,沒辦法做詳細點的介紹也是挺可惜的。
不過還是得說一點,耳機、音箱產品比起球鞋服飾往往會更讓人有入坑的衝動,而且會越陷越深,才會有「燒耳機」、「燒音箱」一說。越到後面,投入到這類產品的金錢只會越來越高,但實際上得到的提升卻不會太明顯,所以說,還是點到為止為好。
ATTENTION
以下就是傳說中的福利時間
▼
在文中,相信你已經發現有幾款耳機、音響產品在亞馬遜中國的價格要遠比原價實惠得多,而這,就是得歸功於亞馬遜中國全新推出的「國際品質悅聽館」的活動啦。
溫馨提示一下:只有在 9 月 21 號,也就是今天購買才會有優惠價喲,點擊文章的原文連結即可直達購買。
除此之外!
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到亞馬遜新播報回復關鍵詞「Steppy」,還有機會獲得亞馬遜送出的 3 個耳機(分別是 1 個價值 749 元的 Bose SoundSport II-MFI 以及 2 個 JVC 耳塞),機會就放在這裡了,大兄弟可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