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美劇《國土安全》馬上要結束了,記得過去曾看過1-4季;我馬上就去補看了第八季的前10集,追等了兩周,昨天終於看完了最後大結局的第12集。從2011年到2020年,《國土安全》劇集八季,96集,製作播出跨越9年;兩位主角卡洛和索爾,伴隨著世界上多少觀眾一起,體會與認識了自「911」後,人們經歷的波瀾起伏、犬牙交錯、是非混雜的反恐諜戰時代啊!
這類美劇的播出是按季,也就是按年;一年12集,每周一集,三個月播完後,就得等下一年的播出季了。而日韓的此類電視劇則是周播兩集的機制,所謂周一、二播的「月火劇」,三、四播的「水木劇」,六、日播的「土日劇」等。這種播出的方式是他們商業銷售機制決定的;收視率高低、廣告收入多少,直接決定了劇集的長短、走向。所以,國外的電視劇多數是各個電視臺自己投資或預定的「期貨」,要什麼拍什麼;而不像我們國內這樣,是眾多民營、國營公司的「非期貨生產」、眾多電視臺則是「一天二、三集、幾個臺聯合轟炸式的連續播出」格式;不僅庫存積壓眾多,單個劇的集數也是與日遞增,30、40,以至近百集。
國外也有天天連續播出的電視劇,如情境喜劇、迷你連續劇等。遠在1985年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記得參觀過一個電視肥皂劇(每天下午3點以家庭主婦們為對象的劇集)《我們的孩子》的公司。11層的大樓都是這個劇組公司十餘年自己賺來的,一二層打通建了攝影棚,搭建四五個布景,上面各層有管理、後期、創作部門。每天拍攝一集(成片30分鐘),幾個導演輪流執導;上午對詞、排練,下午化妝、走位、拍攝;一周後期製作,8天後播出。進門的大堂裡,掛著昨天或上周各大電視臺下午3點檔的肥皂劇收視率調查及對比,激勵職工為自己劇組的業績而努力。
這種製作與播出收入直接掛鈎的營銷方式,逼得製作者們非常注意情節結構的優化、題材人物的吸引力和演員的受歡迎度。每季只有短短的12-20集,必須緊湊、引人,不然就會被「下架、退貨」。像我現在也在追看的國產劇《清平樂》,68集,連續播出;雖然演員出色、化服道精湛,但情節如此拖沓、散亂,在國外市場肯定早就「下架」歸倉了。
以前我還補看過美劇《絕命毒師》,2008-2013播出,5季,62集。巨大、漫長的篇幅中,主要人物從一個化學教師墮落為「絕命毒師」的塑造,實在是複雜豐滿,刻畫細緻,頗具分量,對人性的複雜性和變異開掘深刻,讓人聯想到雨果小說裡的人物冉·阿讓(《悲慘世界》主角)。
就像陳丹青曾說的那樣:「電視連續劇是二十一世紀的長篇小說」。網絡時代到來了,影視劇再也不受影院放映的兩小時限制,大部頭的、宏篇巨製的反應時代、社會、歷史、人性的電視或網絡長篇連續劇有了眾多的播出平臺。而以「改革開放」的姿態,學習和借鑑各國的電視與網絡的市場營銷方式,應該是我們影視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