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經典而永盛不衰的武器而言,每多服役一天,都是一個新的奇蹟。
下面這面這一幕你可能十分眼熟:
沒錯,這個動圖節選自著名二戰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由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約翰·H·米勒上尉是美國陸軍遊騎兵第2營C連的連長,他在電影最後無力阻擋德軍虎式坦克的前進,選擇掏出一把手槍無力地射擊,最終坦克被直接「打爆」。當然這只是一個經典的影視鏡頭,因為最終打爆坦克的是美軍的P-51「野馬」,但是米勒上尉手中的這把M1911手槍也成為了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除此之外,電影《終結者》中也多次出現了M1911手槍的衍生型,就連遊戲《使命召喚》中M1911也是常客,「現代戰爭」主線中(4-6-8)主角「肥皂」和普萊斯隊長也頗愛使用M1911,比如說第四部中身受重傷的普萊斯隊長就接過了「肥皂」扔過來的一把M1911A1,將大反派伊姆蘭·扎卡耶夫一槍斃命。
如果偶爾能看到M1911可能是巧合,但如果M1911多次出現,就能從側面反映出這把手槍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了,M1911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聲名赫赫的一把槍械,因為它從1911年起開始生產,至今仍然在服役,經久不衰。
M1911雖然名義上始於1911年,但其實早在19世紀90年代,當時的美軍就已經開始對其著手開發了,在M1892、M1896和M1898一共4個版本的更迭之後,美軍迫切需要一款半自動手槍來替代來取代使用起來較為繁瑣的轉輪手槍。1900年,美軍選中的廠商和手槍款式包括毛瑟的C96、曼利夏的M1894、DWM的魯格P08和柯爾特的M1900,最早被青睞的是柯爾特的M1900。
從數據上來看,M1900是一款十分不錯的手槍,使用套筒式設計,採取7發彈匣的供彈方式並以短程後座原理髮射.38 ACP子彈,但是問題是其小口徑子彈威力不足,可靠性低,甚至無法在美菲戰爭中對付菲律賓叢林遊擊隊,這吸納然是美國無法接受的,自此之後美國陸軍軍方規定,手槍子彈口徑不能低於.45英寸。
於是柯爾特重新對手槍進行設計,發射.45ACP子彈,至1910年尾,柯爾特的樣槍在6,000發射擊試驗後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最終通過最終測試,1911年3月29日成為美國陸軍的制式手槍,即著名的M1911手槍,1913年M1911也成為了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制式手槍。
在一戰開始之前,美國國家國營的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已經完成了M1911的量產,不過由於一戰美國參戰時間短,存在感低,所以M1911在20世紀10年代並不亮眼,直到二戰。
二戰時期美軍對M1911A1手槍的需求遠高於一戰,當時美國政府足足訂購了接近200萬把M1911,足以裝備所有的美軍部隊,儘量做到士兵們人手一把。這些手槍訂單被均分給那些承包商,其中包括雷明頓公司的90萬把、柯爾特公司的40萬把、伊薩卡公司的40萬把等,而剩下的則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等國營兵工廠所攬包。
進入到冷戰時期,M1911由於性能優異,並沒有退役,而是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美軍對外戰爭中使用。雖然在1970年代M1911一度被認為是過時產品,受到一定的服役阻力,但是美軍挑選的各種半自動手槍替代方案都無法撼動M1911的地位,比如說看上去不錯的M9手槍仍然不如改進型的M1911A1好用,一些習慣使用M1911的美軍士兵其實並不願意換裝新步槍。
所以即使M1911手槍已經於20世紀90年代正式退役,但在包括美國特種作戰部隊、海軍陸戰隊中仍然在繼續使用M1911衍生型,MEU(SOC)就是其中的經典例子,官方代號M-45,是一款氣冷式、彈匣供彈、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操作、單動操作的半自動手槍,在快速射擊模式下可靠性更高,適合執行特殊任務時使用。
M1911一直以來被認為並不應該是20世紀初的武器,起碼按理來說憑藉當時的軍工技術和科技條件,很難造出一把設計精良的.45口徑半自動步槍,即使在今天M1911仍然可圈可點。時至今天M1911仍然沒有進行過涉及到核心結構和原始設計的重大改進,所以M1911手槍是一把經得起歲月考驗的經典.45半自動手槍。
M1911系列具有雙重保險設計,握把式保險需要以掌心保持按壓才可發射,鬆開保險制時扳機與擊錘間的傳動凸齒因無法連接從而阻止意外擊發,另一個是為位於手槍槍身左邊的手動保險,在保險狀態下會鎖緊擊錘及阻鐵,套筒亦無法復進。
有趣的是,雖然沒有人能取代M1911手槍的地位,但是幾乎大多數手槍製造廠商都推出了M1911A1的原裝款或者其自行改良款,在美國有些手槍甚至已經和M1911沒太大關聯了,但仍然能夠借著「M1911改良仿製款」的名義來進行生產製造,典型的掛羊頭賣狗頭。但是雖然這借用了M1911的名聲,但無疑會繼續將其聲望推向史無前例的高峰,估計在人類未來的手槍設計製造之中,絕對很難有某一款手槍能夠超越M1911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