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團圓熱鬧勁兒還未消散,又盼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甜蜜的元宵、溢彩的花燈將我們重新帶回了快樂美好的節日氣氛中。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老舍先生說。「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借著春節的新,正月的喜,十五的團圓意,元宵節成了千家萬戶最愛的傳統佳節之一。
元宵節在傳統節日裡,少見的以玩樂為主題。是夜,人們遊燈、放焰、舞龍戲獅、演大戲,是真正具有濃鬱中國特色的「狂歡節」。肖復興說,「在老北京,燈節在街巷裡,在平民百姓之間,方才會有『鬧花燈』的那種『鬧』勁兒。那時候,前門和琉璃廠一帶,最為輝煌。清竹枝詞裡,『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閒煞團圓月,多少遊人只看燈。』說的是那時候的盛況。即便在小胡同裡,在四合院裡,小孩子們也會提著走馬燈、氣死風(一種簡單的圓形燈籠,說它『氣死風』,是因為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或者小橘燈,繞世界跑。」
元宵節是甜蜜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宋代,漢族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好的湯圓必須是軟糯而紮實的。潔白的糯米搓擀成麵皮,餡料置於中心,剛柔並濟揉捏成團。雪白之中滿滿地包進花生或芝麻等傳統餡料,表皮的無味綜合了內陷的膩甜。圓嘟嘟的白湯圓盛在瑩瑩的一汪湯水中。輕輕舀起一隻白糰子,咬下去,香甜中還有糯米的沙滑,一時間,綿延滿口,順著嗓子滑下去,甜膩入心。
任何與甜食有關的節日,都是美好的。
我們通常會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因為在農曆的每個朔望月中,月亮最圓滿時刻是在「望」時,即日、地、月三個天體最近一條直線的那一刻(完全成一直線即發生月食),但「望」的時刻不一定在每月十五,最早可在十四日午夜,最遲可出現在十七日凌晨,以十六為多,十五次之,因此民間才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說。但今年的元宵節,據天文學家計算,「望」的時刻卻是今天晚上8時33分59秒,月亮最為圓滿。
元宵節也叫燈節,賞燈觀燈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己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民俗活動突出了一個「鬧」字。蕭放認為:「『鬧』元宵之『鬧』就生動地映射出元宵節俗活躍的文化精神,元宵的燈謎、元宵的鑼鼓、元宵的遊人編織著元夕的良宵美景,構成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獨特景觀。」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答案,開始於南宋。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舞龍燈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的習俗,流傳於很多地方,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舞獅子
元宵佳節,民間亦有獅舞助興傳統。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元宵節舞獅子,寄託著人們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心願。
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元宵節其實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情人節」,除了能和戀人逛街賞花燈,兩個相愛的人吃了元宵,寓意著來年的圓圓滿滿、甜甜蜜蜜。
元宵節的愛情,是中國式的,甜蜜中透著含蓄典雅。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和辛棄疾,有兩首詞分別描寫元宵佳節之情,寫作背景和表現手法上雖不盡相同,但思想意義卻頗有共通之處。
永遇樂•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次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較多進入小說家寫作視野的歲時節日。
《紅樓夢》中描寫的元宵節「元妃省親」盛況,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精彩絕倫的古代風俗圖景。曹雪芹除寫出路大觀園內「香菸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的太平氣象外,還極力通過元宵節節俗的重要標誌——「燈」——來展示賈府的大家氣象與省親中的「奢華過費」。「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各處點燈」,「院內各色花燈爛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大觀園內上面有「匾燈」,清流一帶的石欄上又有「水晶玻璃各色風燈」,柳杏諸樹「每一株懸燈數盞」,「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系各種精緻盆景諸燈」。
沈從文在《燈節的燈》一文中,對元宵節觀燈的習俗娓娓道來。「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布置各種燈彩,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於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遊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杯賜酒』即由之而來。」
汪曾祺對故鄉的元宵節,記憶最深的是「走馬燈」和「看圍屏」。「走馬燈不過是來迴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乾隆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冰心筆下的福建元宵節,別有情致。「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因此,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佔了便宜,我牆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
「萬裡陽和春有腳,一年光景月當頭。」明月一輪,天開清淑;春燈萬盞,人樂太平。總之,喜悅團聚,才是元宵節的至上真理。延續新春的吉祥祝福,我們願您在新一年中,擁有更多的愛與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