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記者王倩雯報導 加大教育投入、重視產業扶貧、主抓重點項目、推動經濟發展......40年來,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導下,祁東縣搶抓有利機遇,主抓經濟發展,全縣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2017年,在全縣上下多年的齊心奮鬥下,祁東縣順利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站上了新的發展制高點;交通網絡的延伸、高鐵站的修建,將更多會經商、會讀書的祁東人送往全國各地。可以說,這40年是祁東人民,同心同德、砥礪奮進的40年;也是祁東縣城銳意改革、日新月異的40年。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質量
9月21日上午,祁東縣洪橋鎮第六小學內書聲琅琅,在多功能教室裡,孩子們正津津有味的與老師學習手工課,看著這樣現代化、素質化的教學景象,大家怎麼都無法聯想到,早在2007年以前的洪橋鎮第六小學,是一個只有一棟民房,全校學生不足40人的鄉村小學。
王成鋼已經在洪橋鎮第六小學教了近20年的書,細數起這些年來學校的發展變化,王成鋼感慨萬千:「以前學校條件差,位置比較偏僻,師資力量不夠,導致生源萎縮,人數最少時,全校上學的只有27人。2007年趁著祁東縣委、縣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加大教育投入的東風,學校整體搬遷;不僅購入了多媒體等先進的基礎設施,還修建了一棟教學樓、一棟綜合樓和一個有著塑膠跑道的大型操場,學生也從過去不足40人,發展到現在的1008人。」
再窮不能窮教育。在祁東,最好的建築是學校。祁東財政基礎薄弱,但縣委、縣政府在教育發展上捨得花「真金白銀」。近年來,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安排時,全縣總是把教育據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優先安排。切實夯實教育發展基礎,克服財政困難的巨大壓力,認真落實教育投入「兩個比例、三個增長」的要求,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全縣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洪橋鎮第六小學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祁東縣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從洪橋鎮第六小學一路向南來到衡陽師範學院祁東附屬中學,你一定會被學校整齊有序的布局,功能齊全的陳設和別具匠心的綠化所震撼。這所佔地380畝、能容納6000名學生,是目前衡陽市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環境最佳的完全中學。
據統計,近十年,祁東縣共投入學校建設資金近30億元,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祁東縣共投入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建設資金5億元,改造總面積47萬平方米,新建教師周轉宿舍1300套;共投入資金2億元,用於添置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圖書和教育信息化相關設施設備。使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著力優化教師隊伍,全力保障公平教育,力爭把教育辦到人民群眾心坎上。
發展產業扶貧,持續「造血」致富
在風石堰鎮紫衝村的中秋酥脆棗基地,大片的脆棗綴滿枝頭。與黃花菜並成為祁東「兩寶」的祁東酥脆棗,是湖南新豐果業有限公司歷經十餘年科技攻關選育出來的南方高檔鮮棗新品種。
「5000塊錢一畝是最低工資保障,如果我們質量好產量還高,錢就還會有多,保守估計今年我可以拿到一萬多塊一畝,我準備流轉5畝,屆時,年收入大概可以達到7、8萬。」今年64歲的肖中秋,是祁東縣馬杜橋鄉延塘村的村民,現在的他一邊在基地打工,一邊跟著技術員學習種植技術,明年他準備在老家馬杜橋鄉延塘村流轉土地,自己幹,希望能夠靠著酥脆棗,實現致富夢。
湖南新豐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新向記者介紹,酥脆棗是祁東兩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近年來,通過新豐果業的帶動,當前全縣共種植棗樹6.5萬畝,其中酥脆棗有2萬畝,祁東縣財政為每名貧困戶投入2000元的專項幫扶資金,委託新豐果業進行產業扶貧,貧困戶每人每年可分紅150元,三年到期後公司返還貧困戶2000元幫扶資金。更直接的幫扶方式是,貧困戶通過承包可以拿到每年不少於5000元一畝的勞務收入,同時學到種植技術,為下一步增收致富打下基礎。
目前,酥脆棗在祁東縣的種植面積達2萬畝,年產值達2億元,種棗專業戶1041餘戶。酥脆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13個,遍布全縣24個鄉鎮(街道辦)和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處,涉及到120個村,1440個小組,7660個農戶,3萬餘人,共投入資金4.8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達1億元,群眾自籌3.8億元),每年可產鮮果1.3萬噸以上。
直至2017年,祁東完成農業總產值102.57億元。落實糧食作物總播面積122萬畝,糧食總產量48萬噸,實現「十四連增」。大力實施「五個十萬」產業發展戰略,截至2017年底,全縣種植黃花菜16.5萬畝、油茶13.6萬畝、棗樹6.5萬畝、商品果蔬11.3萬畝、中藥材2.8萬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4個,省部級農業生產基地12個,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總面積近30萬畝。「祁東黃花菜」「祁東酥脆棗」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祁東黃花菜獲評「全省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農機技術推廣示範縣等殊榮,先後成功創建省級和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近年來,祁東縣充分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圍繞「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採取「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直接幫扶」等方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對接,讓貧困戶脫貧有希望,致富有門路。2017年,全縣累計脫貧人口95172人,5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成功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
建設重點項目,助推經濟騰飛 在祁東縣歸陽工業園,臺商工業、新材料、機械製造和食品加工四個領域的工業企業蓬勃發展。以富生鋼構為代表的新引進企業去年投產以來,已經向年生產能力20萬噸的目標穩步邁進,用於高層建築領域的重鋼產品也著手新的市場發展和延伸。尚鑫材料等老企業也紛紛追加投資,擴大產能搶佔市場先機,祁東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繁花似錦的新氣象。
近年來,以歸陽工業園為代表的縣重點項目正在以突飛猛進之勢,帶領著祁東經濟、交通飛速發展。改革開放40周年來,祁東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項目為王、發展為要、實幹為先」的理念,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堅持不懈抓項目、跑項目、上項目,譜寫了一曲以項目建設增強發展支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動人詩篇。2007—2017年全縣重點項目共1269個,項目總投資2611.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0.35億元。2016年項目建設進度全市排名第一,2017年被評為衡陽市重點工程建設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目前,祁東工業形成了「一區兩園」(即:玉泉新區、歸陽工業園、雲鶴工業園)。高品位、高標準建設裝備機械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加現代物流的「3+1」產業園區,成為拉動縣城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五年,全縣累計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38.13億元,年均增長9.04%。
教育扶貧、產業扶貧、交通延伸、工業發展,經濟騰飛!40年來,在各方各面齊頭發展下,祁東縣財政實力得以不斷壯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基礎。財政收入由1985年的2325萬元,到1993年財政收入過億元,2011年過5億,2015年突破10億,2017年實現11.48億元,是1985年的49.4倍。農民人均可用純收入由1985年的341元增長到2017年的13005元,足足增長38.1倍,年均增長12.1%。
沐浴著改革春風,祁東人民上下一心,開拓進取,今日之祁東,既有祁東人「會讀書、會當兵、會經商」的人文優勢,又有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既有綠水青山、環境優雅的資源優勢,又有城鄉一體、園區統籌的發展優勢,還有「五個十萬」的特色農業和歸陽工業園蓬勃發展的產業優勢。這些優勢,不僅體現了這些年來祁東縣政府「改革創新、發展為民」的執政理念,也印證出「吃的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祁東人民不畏艱苦,敢為人先的精神面貌。